你在这里

害死了中国最后一个皇帝的杨度

袁世凯称帝时候的杨度,杨度是个颇有才华的文人,也是所谓有才无德的文人。其实这种人在中国有众多,历年来奸臣麾下都有一群无耻文人,从无例外。比如大骂美帝国主义,自己妻儿却在美国生活的司马什么什么。还有那个满口脏话,为某些势力卖命的孔什么什么。

1916年6月6日,做了83天皇帝,众叛亲离的袁世凯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在最后一刻,袁世凯用尽力气大叫三声:是他误了我。是他误了我。是他误了我。随后气绝身亡。这三声喊话吓坏了房屋外面一个等待的人物。这个面目清秀的书生跌跌撞撞的冲出袁府大门去,身后则是袁世凯孩子们的一片痛骂。一个袁世凯老家的亲戚,奇怪的问袁世凯的大儿子袁克定:大公子,大老爷最后说的他是谁?刚刚跑出去的那个书生又是谁?你们骂的是谁啊?袁克定咬牙切齿的说:还有谁,这三个都是同一个人,就是该千刀万剐的杨度。不是他煽动我父亲称帝,我们又怎么落到今天这种地步。

袁世凯这种民国最大的枭雄,一辈子斗败了所有敌人,连孙中山也不是他的对手,又怎么会被别人所误呢?而且这个人还是一个叫做杨度的书生呢?

帝王之术害人不浅

杨度原名杨承瓒,字皙子,后改名度,别号虎公、虎禅,又号虎禅师、虎头陀、释虎。

1875年,杨度生于湖南湘潭姜畲石塘村。

中国的知识分子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除了才华以外,品行一定要好,尤其要懂得民族大义。

以书法家为例,在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书法家少说也有几百人,所谓楷书四大家是其中的顶尖人物。而这四大家中的两人,在书法造诣和艺术成就上非常类似,可在历史上的评价却截然相反。

楷书四大家之一的赵孟頫在诗、书、画、印上都有极高造诣,书法上精通行书、楷体,还独创著名的赵体,一般被当做元代知识分子的第一人。

可是,赵孟頫的名声却不好。为什么呢?因为他在元朝蒙古统治者当政的时候,曾经入朝当官。

按照后来的观点,他为异族侵略者服务,自然就是汉奸,没有传统知识分子应有的骨气。

所以历史上对赵孟頫评价很不佳。

而楷书四大家之一的颜真卿,在历史上的评价却绝对的高。

其实颜真卿的书法造诣并不明显强于赵孟頫,得到这么高的评价,完全是因为他有极强的传统知识分子气节。

在安史之乱时期,颜真卿在己方绝对弱势的情况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独立起兵在河北反对安禄山叛军。

后来颜真亲为了国家利益,冒险去招降反叛的节度使李希烈,面对死亡威胁丝毫不惧,最终被杀害。

所以直到今天,人们对颜真卿都非常尊重,尊称他是字如其人。因为颜的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有力,不弯不曲,酷似他的品格。

而杨度就是民国时期一个最著名的文人,他才高八斗,是个著名书法家和学者。

就这方面的造诣来说,杨度不比其他几位如徐志摩,蔡元培,朱自清要差。只是因为他人品太差,为了争权夺利,不惜趋炎附势,归附于袁世凯麾下逆天而行,被视为文化走狗,历史上的名声也不太高。

杨度是湖南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里代代务农为生,家境清贫。到了杨度祖父一代,有了一些转机。

当时已经是清末,清政府的八旗兵和绿营兵都腐败不堪,只能依靠民团乡勇对抗势头强盛的太平军。

湖南人尚武,湘军也是战斗力最强悍的地方部队。身为湖南人的杨度的祖父杨礼堂带着大儿子杨瑞生,参加了湘军,成为一个军人。杨礼堂因为作战勇敢,颇有才干,一路做到正四品都司衔。这对于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农民子弟来说,是相当不容易了。

可惜好景不长,三河战役中,湘军惨败,参战的湘军精锐6000多人全军覆没。在太平军名将李秀成,陈玉成的进攻下,湘军只有一二百人逃走,湘军提督李续宾被包围后自杀,曾国藩的弟弟曾国华战死。

此战中,杨礼堂被杀,儿子杨瑞生则侥幸逃脱。

这6000多人,全部是作战多年的精锐,是曾国藩起家的部队。

湘军老大曾国藩对此战的失利痛心疾首,他对阵亡的湘军官兵家属一律给予丰厚的抚恤。

湘军高层为了奖励战死的杨礼堂,对他的儿子杨瑞生大加提拔,最终给予他总兵的军衔,正二品,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职务了。

不过,杨度的父亲却不是杨瑞生,而是杨瑞生的四弟杨懿生。

杨懿生没有他父亲和大哥那么有本事,他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业余时间做吹鼓手,赚几个小钱。

他的儿子杨度却和平庸的父亲不同,他自幼聪颖过人,过目不忘,被当地人称为神童。

杨度10岁的时候,父亲杨懿生就去世了,杨度连同弟弟妹妹一起被过继给大伯杨瑞生。杨瑞生当时还是总兵,家境富裕,又是相同的血脉,对他们几个人很好。

客观来说杨度兄妹三个都非常聪明,他的弟弟杨钧擅长诗、文、书、画,妹妹杨庄也擅长诗文,至于杨度就更厉害了。

天生的聪明加上后天伯父的严格培养,杨度的年轻时代还是很风光的。

1892年,18岁的杨度考中秀才,1年后又考取顺天府乡试举人。

清朝的科举考试分为四级,乡试(秀才),省试(举人),会试(全国考试,贡士),殿试(皇帝御前考试,进士,头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

秀才没什么了不起,考中秀才只能做做老师之流,是个文化人。

而中了举人就不同了,中举则有参加全国考试,成为贡士的机会。

其实如果能够考中举人,就说明还是很擅长科举考试的,就很有可能顺利成为贡士。

而一旦成为贡士,也就是铁定要做官了。

所以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里面,范进到了五十多岁才考中一个秀才,当时周围邻居亲友也没怎么另眼相看,只有岳父带了个猪大肠来恭贺,实则自己把大肠吃了,做个表面文章而已。

后来范进向岳父借钱去省试,还被岳父指着鼻子大骂一顿。

但范进随后又中了举人,这就不同了,他离做官就是一步之遥。

中举之后,周围邻居亲友都来拍马屁,岳父也对他恭敬的不得了,地方乡绅立即送钱送房子,连当地知县老爷也热情款待(范进将来有可能官衔比他高),最后范进果然顺利当官。

所以说,杨度在19岁的年纪,已经几乎成为清代官僚集团的一份子,相当顺利。

当年杨度去北京会试期间恰逢公车上书,他也参加这个政治运动,并认识了后来大名鼎的梁启超、袁世凯、徐世昌等人,培养了一个极好的人际关系。

但由于时局混乱,科举制度也腐败不堪,猫腻很多,主考官大肆受贿。没有权势和财力的杨度两次会试都无功而返,只得暂时先回家。

回到老家湖南以后,杨度已经21岁。

他以举人的身份拜在衡阳第一大儒王闿运门下,当时齐白石也是王的弟子。

王闿运饱读诗书,才高八斗,但却并非是传统的儒生。他性格独特,一生醉心于所谓的帝王之道。

什么是帝王之道呢?其实就是权力斗争的最高手段。

帝王之道以标榜高尚的道德迷惑人民,实则卑鄙下流,为了争夺权力,无所不为,没有固定的道德观念,也没有任何正常人的感情。

他们的目的是通过各种手段有效控制臣下,让臣下为他们卖命。再让臣下去控制人民,由此控制整个国家。

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是擅长帝王之术的,而且做得都很好。以武则天为例,当时武则天为了消灭情敌王皇后,用尽一切手段。武则天在30岁高龄才生下长女,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则天的长女出生后才一月之际,王皇后来看过她的女儿之后,她就亲手把女儿给掐死,并嫁祸于王皇后。

因为当时只有武则天和王皇后两人接触过这个婴儿,只有他们两人可以杀人。

唐高宗做梦也想不到武则天有可能掐死亲生女儿,认为肯定是王皇后下的毒手。他认为王皇后虽然跟随他多年,居然如此凶恶,连一个婴儿也不放过。天性比较善良的唐高宗震怒之下,把皇后打入冷宫,后来王皇后被武则天暗中杀死。

武则天这些手段其实也算不了什么,中国3000年以来其他的精通帝王之道的人物数不胜数,其手段的狠毒卑劣也堪称世界第一。

杨度在他门下学习三年之久,最喜爱的就是王闿运的帝王之术,可以说这段学习对杨度一生有着巨大意义。

通过帝王之术的学习,聪明的杨度已经有了很大的野心,下面只是充实自己并且等待一个机会。

不过杨度有一点比很多人要好,就是他对自己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他认为自己好谋无断,不适合做一把手,顶多做做军师谋士一类角色,出出点子,给给主意而已。

所以,他在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找一个所谓的明君,然后用自己所学的帝王之术来辅佐他,成就辉煌的事业,实现自己的野心。

可惜,当时清王朝已经快要完蛋,科举考试很快就要被取消,满清的皇帝也要完蛋了。

聪明的杨度见革命党已经开始占上风,立即放弃传统的科举考试,开始转学新学,为将来积蓄学术上的资本。

1898年,他的朋友梁启超在长沙办时务学堂,杨度立即去参加,借机认识了谭嗣同、熊希龄、唐才常等人,建立了新的关系网。

可惜,这些新学都刚刚起步,又受到清政府严格控制,所以水平并不高。杨度上了一段时间就不准备继续学下去,因为这种学堂上了也没什么太大用处。

当时留学已经成为中国知识界最好的一条路,所谓西洋镀金东洋镀银。

眼见当时大量的知识界精英出国留学,回来以后都混的很好,杨度也心动了。

1902年,杨度不顾恩师王闿运的强烈劝阻,瞒着老师自费留学日本。

左右逢源

次年杨度回国,在老师的介绍下认识了当时的满清权臣张之洞,随后在1903年被保荐入京参加新开的经济特科进士考试,获得第二名的优秀成绩,换句话说,就是以前的榜眼了。

作为榜眼,杨度最差也能当个现在省里面的厅长,将来官运无量。

没想到,成绩虽好,运气却不好。由于杨度曾经留学日本,又认识谭嗣同等人,被慈禧太后怀疑可能是革命党,下令不给任何官衔。

杨度非常失意,再次回到日本求学。

他又在日本学习几年,期间以学习为辅,捞取政治资本为主。杨度广交朋友,很快认识了汪精卫,蔡锷,孙中山等同盟会,立宪派的一流人物,并且在1905年当上了留日学生总会干事长。这可是中国在日留学生的首脑职务。

需要说明的是,杨度为了认识这些人使用了很多手段。比如他和孙中山本来素不相识,特地再三托人才同孙中山先生见面。

和孙中山见了面,想入同盟会也就不是难事。如果杨度加入同盟会,一旦将来革命成功,他就是元老人物。

不过,杨度见风使舵的本事很高明,他经常对同盟会观察,认为孙中山的力量薄弱,应该没有必胜的把握。

杨度如果现在加入同盟会,万一胜利者是清政府,那不就整个完蛋了。

所以即使很多同盟会员邀请,杨度仍很坚决的拒绝加入同盟会。

杨度的投机心理和墙头草的态度,在其他很多地方也明显的表现出来。

1905年,日本文部省颁布公然歧视中国人的《取缔清韩留日学生规则》,并攻击中国留学生“放纵卑劣”。

留日中国学生立即群起而攻之,杨度的同乡陈天华甚至愤然蹈海自尽以抗议。

而作为留日中国学生首脑的杨度却不敢和日本政府作对,他害怕得罪日本政府而对自己本人造成不好的影响。

杨度主张妥协退让,甚至连公开的声明也不敢做。结果杨度为此被几乎所有的留学生攻击,认为这种人趋炎附势,不配称为学生领袖。

政治上的一次次投机

1906年,眼见满清国内已经乱到了极点,社会形势无法控制,几乎所有中国人都对政府严重不满,开始自发反对他。

清政府迫于无奈,被迫搞搞表面文章,表演了所谓预备立宪。

清廷于1905年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立宪,回来以后向老百姓公布调查结果和最终方案。

可惜这个五个大臣都是不学无术之流,他们在欧美日本游览了一通,基本就当做公费旅游的,什么也没学到,被时人戏称为“出洋看洋画”。

第二年回国以后,他们连到底去过什么地方也搞不清楚,自然写不出什么东西来。

这些人写不出来,总要有人写啊,只能找代笔了。

为了宣扬这个立宪,清政府特地找到立宪派的代表人物梁启超,让他们写一些宣扬立宪好处的文章。

其实清政府如果要想立宪,早就立了,也不可能杀了谭嗣同。现在再来这一套,根本没有人相信他。孙中山先生当时就毫不客气揭穿了清廷的真面目。

此时的梁启超已经对立宪不抱什么希望,但本着变了总比不变好,他还是细心的写了《东西各国宪政之比较》,鼓吹要立即立宪,合理立宪。

没想到,杨度通过朋友梁启超知道这个消息以后,立即认为这是一个投机的好机会。

当时完全不是立宪派的杨度,在一瞬间变成了立宪派,并且写了《中国宪政大纲应吸收东西各国之所长》和《实行宪政程序》,鼓吹支持清廷立宪。

这些文章写的倒也不错,随即在国内大肆传播,杨度瞬间名声大噪。

杨度当时政治经验尚且不丰富,他认为清政府立宪就要成功,只要自己支持一下,将来自然是大功一件。

显然,这是杨度是为了博取政治上的利益,搞得所谓的帝王之道。

1907年,东京创立了《中国新报》月刊,杨度担任总编辑。他开始完全和革命党划清界限,大肆鼓吹:不谈革命,只言宪政。今日中国之事实,但能为君主立宪,而不能为民主立宪。

当时大家都知道,清政府虽然废除军机处,发布内阁官制与任命总理、诸大臣,其实还都是假一套而已。因为内阁成员中,超过半数为清朝皇室成员和满族官僚,这还谈什么立宪的,不过是换一个名堂的满族贵族独裁而已。

当时梁启超也看清了清廷的真面目,明确表示反对这种假立宪。

杨度却仍然表示百分之百支持,他发表14万字巨论《金铁主义》等许多文章,宣传君主立宪。

他甚至还回到湖南,召集一批人起草《湖南全体人民民选议院请愿书》,通过民间舆论为清政府立宪造势。

果然,杨度的政治投资不是白费的。

次年春天,好友袁世凯和张之洞联合保荐杨度,说他“精通宪法,才堪大用”,进京出任宪政编查馆提调,候补四品(当时他仅有举人功名,连九品芝麻官都不算,这下平步青云了)。

杨度为清政府拍马屁行为,让他得到一定的回报,本人自然极为高兴。

当时袁世凯对杨度很信任,袁甚至派杨度在颐和园向皇族亲贵演说立宪精义,教育这些权贵们。

1911年,清政府果然成立所谓皇族内阁,杨度因为马屁拍的好,被任命为统计局局长,成为局长一级的高级官员了。

如果这样继续下去,杨度恐怕很快就官居一品了。遗憾的是,就在当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垮台,杨度的美梦破灭了。

眼见清政府垮了,杨度转而投靠好友袁世凯。

当时袁世凯是北洋大臣,也是中国北方军队的实际的控制者。杨度在袁世凯麾下做幕僚,也帮他做了很多事,包括参加最为艰难的南北调停等。

袁世凯能够最终做上大总统,杨度也是有功劳的。

1912年秋,孙中山的副手黄兴,在北京极力邀请他加入国民党(同盟会已经被改组为国民党)。

杨度认为袁世凯的力量比国民党要强大的多,抱大树自然要捡粗的抱,最终没有答应。

后来国民党的山东都督胡瑛等又请他入党,又被杨度拒绝。

此时杨度为了表示对袁世凯的衷心,居然向国民党提出,除非国民党放弃政党内阁的主张,他才可以考虑。

其实当时袁世凯的权力已经很大,他完全可以把临时约法看做不存在,如果没有国民党通过政党内阁实际控制国家的日常事务处理权,袁世凯就等于是在做皇帝了。

所以政党内阁如果被废除,那么中山先生让位于袁世凯,换取国家民主富强未来的构想,也就全部不存在了。

害死了袁世凯

可以说,杨度是非常聪明的一个人,他在跟袁世凯的交往中,很快揣测出袁有做皇帝的野心。

杨度认为,袁世凯现有的地位,完全可以做中国的皇帝,而且既然袁有这个心思,他迟早会去实现的。

不过,袁世凯本人却不便于公开说出这种想法。因为他之前毕竟当着数亿中国人的面,表示同意了孙中山成立政党内阁,遵守宪法和国会的要求。一个国家领袖,至少表面上的诚信还是很重要的,一旦背信弃义,就玩不长了。

所以杨度认为,袁是无法自己说出这个想法的,只能埋在心里。

杨度此时狡猾的认为,如果自己主动成为推动袁世凯称帝的第一人,那么就是一笔最好的政治投资。

将来如果袁世凯真的成功做了皇帝,他就是赵匡胤陈桥兵变时候手下的那些开国元勋,一辈子荣华富贵也就是如探囊取物了。

到底什么时候开始推动,这个需要仔细斟酌。

杨度认为如果做的太早,会暴露袁世凯的野心,反而会给袁带来大麻烦;但如果做得太迟,显然又不显他自己的功劳。对于火候的把握,这杨度认为最为关键。

不过以杨度的才智,这些也算不了什么。

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身亡,孙中山发起二次革命,袁世凯向英、法、德、日、俄大量借款,扩充军备,准备开战。

7月,袁世凯下令全线进攻。

经过一个多月的激战,国民党控制的江西,江苏,安徽,四川都被北洋军攻陷,湖南,广东等省转为支持袁世凯,孙中山,黄兴,陈其美被迫流亡日本。

由此,袁世凯终于通过武力消灭了国民党的军事力量,下面自然更是肆无忌惮了。

杨度默默旁观,此时他精明的认为袁已经开始全面行动了。

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最大的反对党国民党,消灭政党内阁制度,杨度认为时机已经到了。开始在袁世凯身边鼓吹称帝。

袁世凯当时还有一些清醒的头脑,他并没有完全听从杨度的劝告,却仍然继续部署。

1914年,袁世凯下解散国会,废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样孙中山制约袁世凯,防止出现封建复辟的三大武器,也就是国会,政党内阁和临时约法全部荡然无存。

而杨度因为鼓吹帝制,深受袁世凯的信任,被任命为参政院参政。

此时杨度认为火候已经完全到了,袁之所以解散国会,就是准备称帝的最后一步,现在轮到他上场了。

1915年4月,杨度假模假样的发表《君宪救国论》一文,宣称:共和不适用于中国。中国如不废共和,立君主,则强国无望,富国无望,立宪无望,终归于亡国而已……故以专制之权,行立宪之业,乃圣君英辟建立大功大业之极好机会。

这篇文章句句都是袁世凯内心深处的想法,袁大喜之下,再三称赞这篇文章是至理名言。

当然,袁世凯还是有野心的,就是他想做皇帝,而且希望权力能够传给自己的子孙。

但当时民国已经不是清朝,由于新文化的进入,国民开始醒悟,所以一旦称帝会不会被人民反对,这一点袁世凯完全没底。

所以袁世凯犹犹豫豫,就算他认为已经万事俱备,却也迟迟没有干预这么做。

在杨度诡辩加雄辩下,本来就欲念大兴的袁世凯被完全打动,彻底坚定了称帝的信心。

几个月后,杨度再次同孙毓筠、刘师培、李燮和、胡瑛、严复所谓六君子共同发组织筹安会,任理事长,主张君主立宪,为袁世凯称帝鼓吹。

除此以外,狡猾的杨度看出了袁世凯心底还有一丝疑惑,就是害怕人民反对他。

杨度此时倒是非常果断和机智,他学习王莽篡汉时候的手段,收买大量老百姓,做出众望所归的样子。

杨度一手策划了所谓乞丐请愿团,妓女请愿团,人力车夫请愿团等,一时间北京甚至中国成为一个大舞台,就差向古代一样挖出一个石碑,写着袁世凯是真命天子了。

这些东西也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闹剧,而杨度就是闹剧的总导演。

但袁世凯却不认为这是闹剧,一个人一旦在上面久了,听惯了各种马屁,就会把自己当做超级伟人,很多很明显的事实,他就看不见了。

由此,袁世凯彻底相信老百姓都是支持他的,不然这些人从哪里来的呢?

袁世凯对杨度真是感激涕零,对他其恩宠有加,并亲自赐匾题字,称他为旷代逸才。

其实杨度根本不了解形势,他打着所谓军事统一国家,政治稳定才能发展的所谓口号,都是文人的异想天开而已,也完全是顺着袁世凯的意思发挥。

袁世凯如果不是被杨度的雄辩搞得欲火中烧,也会相对冷静的看到国内形势。

其实在当时,虽然袁世凯北洋军大体控制了中原和南方重要省份,却远没有像古代朱元璋,刘邦那样彻底控制整个国家以后才敢称帝。

袁世凯的所谓帝国中,有着很多不安定的因素。这些不安定的因素如果在和平环境下,可能以较小的威胁性存在,但如果国家出现激烈变动,恐怕立即就会以可怕的面目出现。

其一,袁世凯并没有彻底控制中国。虽然他们击败了国民党对南方三省的控制权,但中国南方和西部大部分省份仍然在地方军阀的控制中,关外东三省也有张锡銮,张作霖这些军阀实力派控制,袁世凯顶多只控制了半个中国。后来蔡锷回到云南,立即就出动数万兵马组成护国军,就是这个道理,像云南基本都控制在军阀手中。

其二,袁世凯的北洋系内部也不团结。军阀的特点就是争权夺利,所以内部出问题是极为正常的现象。当时袁世凯在军队上有三个大将,分别是段祺瑞,冯国璋和段芝贵。这三个人都迅速扶持了自己的亲信力量,成为北洋内部的派系头目。时任陆军总长的段祺瑞力量最强,他手握重兵,建立自己的派系,对袁世凯阳奉阴违。而冯国璋坐镇南京,本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态度,成为藩王一样的人物。至于段芝贵倒还老实,只是他对部下控制能力有限,诸如他麾下第二师师长王占元等实力派也居然拥兵自重,无视袁世凯和段芝贵的命令。这些人早已对袁世凯不满,况且他们已经养成羽翼,成为一个个土皇帝。一旦他们的利益和袁世凯的利益发生冲突,恐怕北洋系内部立即就会分裂。

其三,当时中国已经内乱很久,清廷腐败不堪,战乱不断,老百姓生活艰难,死伤无数。单单一个太平天国运动,就造成数千万人死亡。更不要说,还有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庚子事变等等。八国联军侵华以后,老百姓要拿出近10亿两白银,导致大部分中国人陷入赤贫状态。归根到底这都是封建王朝清王朝的恶果。所以当时老百姓都对清王朝恨之入骨。他们虽然对民国的现实有颇多不满,但如果有人还是让他们回到满清那种更为腐败的封建王朝去,他们是绝对不愿意。如果有人敢于复辟,那么,人民也会起来自觉的反对他。

其四,列强并不支持中国回到皇帝时代,原因很简单,毕竟资产阶级政府比较容易打交道。列强除了俄日意外,都无法占领中国,所以主要就是为了捞钱。封建政府不利于他们赚钱,自然是必须反对的。所以列强在早期支持光绪维新变法,后来又默认革命党的存在。袁世凯虽然相对比较强,但北洋军尚且没有强大到可以独立控制中国的地步,很多方面还要借助列强的力量。如果列强不支持,那么袁世凯的实力至少要减少二分之一。

对于这种情况,杨度其实是不太了解的,因为他毕竟是个文人,并不是成功政客。而袁世凯其实应该多少了解一下,但就像上文说的。一个人一旦在九五之尊的位子上坐久了,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两个最不好的品质:一就是狂妄自大,认为天下没有他搞不定的事情。二就是脱离现实,把很多严重问题看的比较轻。

在杨度的大肆鼓吹下,袁世凯也飘飘然,对自己面临的严峻形势熟视无睹。

其实袁世凯本没有必要称帝,为什么呢?因为他在1914年5月推出新的《中华民国约法》,并且改内阁制为总统制,就已经成为了实质性的皇帝。当时袁世凯通过法律,对大总统的产生和任期都没有任何明确的规定,《中华民国约法》使大总统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其实这已经足够了。

其实如果袁世凯就老老实实的做这个形同皇帝的大总统,一时半会还真出不了什么事情。如果将来他做的很好,等到万事俱备了再称帝,那么成功的机会至少要大几倍。

可惜,最终袁世凯听从杨度的劝告,依然宣布称帝,这下就捅了马蜂窝。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接受帝制,同时宣布1916年更改为“洪宪元年”,中华民国改为中华帝国。

一时间,几乎所有人群起攻之。

著名的立宪派人物梁启超本来还是相对中立态度,此时立即跳出来反对。他发表了《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拆穿袁世凯的阴谋,同时大骂杨度,文中称其为“下贱无耻、蠕蠕而动的嬖人(指君主的宠幸)”。

天津《广智报》发表了一幅讽刺洪宪帝制的漫画——《走狗图》。正中是袁世凯的漫画像,头戴冕旒,身披龙衮,垂拱而坐。四方是四条狗,画的是为改变国体、恢复帝制作吹鼓手的筹安会中四大将—杨度、胡瑛、孙毓筠、严复。

1915年12月,蔡锷的护国军在云南起义,后南方多个省份相继响应。而北洋军实力派段祺瑞,冯国璋等人早就等待这个机会,他们大体按兵不动,坐看事态发展。而张敬尧之流为袁世凯卖命的北洋军,由于士气低落,军无斗志,先后在川南、湘西被护国军击败。

见局势不利,北洋军内部果然出现严重分裂。

随后,陆军总长段祺瑞躲在幕后指挥,由袁世凯的嫡系将领——江苏将军冯国璋、江西将军李纯、浙江将军朱瑞、山东将军靳云鹏、湖南将军汤芗铭联合发出通电,要求袁取消帝制、惩办祸首。

而老百姓更是群情激奋,全国各地都是对袁世凯的痛骂。

列强也坐山观虎斗,比如跟袁世凯一向关系最好的日本,也宣布不会支持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做梦也没想到全国人,包括手下亲信和洋鬼子都起来反对他,他实际已经无法控制住大局。

他在极为惶恐之下,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复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其接受帝制时间前后共计83天。

其实这是袁世凯不肯放权,希望继续成为类似皇帝的大总统控制国家。

此时杨度终于表现出自己的不识时务,和政治上的贫乏能力。

在袁世凯已经对他表示极大的不满,并且放弃称帝的时候,杨度居然还在硬顶,这样就犯了众怒。

4月20日,杨度虚伪的发表通电,表示君宪有罪,罪在我身,如果杀我有补于国事,我万死不辞。并且到了这个时候,杨度在电文中旗帜鲜明的反对元袁世凯退位。

袁世凯此时对杨度已经极为痛恨,根本不再理会他的观点。

结果,全国各派力量都继续反对袁世凯,连大总统也不让他做了。

袁世凯见一生的苦心经营付之于流水,这一急之下,本来还不错的身体突然垮了。他的膀胱结石突然加重,并且并发尿毒症,在6月6日一命呜呼了。

在死前,袁世凯对杨度刻骨仇恨,于是出现了本文开始的一幕。

隐居和转向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他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发布惩办通缉帝制祸首令,杨度列第一名。

而全国舆论对杨度大肆声讨,说他是无耻文人,袁世凯的文化走狗,连老家湖南乡亲也骂他是汉奸,好友纷纷宣布跟他断交。

杨度此次投资完全失败,声名扫地,根本无法在中国社会立足。

他心灰意冷,加上为了躲避通缉令,随后宣布踲入空门,在天津、青岛外国租界闭门学佛,当时他不过40岁。

此时立宪派已经无法在中国生存,各派都开始追求共和。所谓遁入空门的杨度也认为立宪没有前途,再次见风使舵的转而赞成共和。

1917年张勋复辟满清,邀请杨度入京参加,被袁世凯复辟搞怕的杨不敢再参与这种事情,没有接受。

不过杨度又怕张勋会成功,称张为肝胆侠义之士,还是两头下注投机。

1922年,陈炯明叛乱,他受孙中山委托,作为中山特使,通过夏寿田游说曹锟(夏寿田此时是曹的秘书),制止吴佩孚援陈,帮助孙中山度过政治危机。

不过,如果认为杨度是转了性子,那就错了,这也是一个政治投资。

1923年春,杨度特意拜访孙中山,要求加入国民党。本来他有机会在20年前加入的,但是他没有,现在再想加入也就难了。

当时的国民党正在改组阶段,着手清除投机官僚和投机政客。

杨度作为帝制祸首,显然就是被清除的一类。

当时孙中山表示不能接纳他入党,杨度大感失望,认为无法同国民党合作,只得开始考虑其他的政治方向。

杨度直到这个时候,仍然不改自己投机家的本色,他随后在最声名狼藉的狗肉军阀张宗昌手下当幕僚。

张宗昌虽然粗鄙,对手下文人们却十分大方,前后给了杨度不少好处。

杨度得到一大笔赏钱存在银行里,每年全家的生活费用就由这笔钱的利息支付,绰绰有余。

可惜张宗昌之流都是扶不起的阿斗,灭亡是迟早的事情。

杨度又把眼光投向了新势力,也就是中共。

他开始和一些共产党员交往,接触到马克思主义,还认识了李大钊。

1927年,杨度在北京设法营救被捕的李大钊,最终却没有成功。

当时杨度可谓费尽一切力量,他找到时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及教育总长的章士钊要求帮忙;同时,他将自己的一笔私蓄交给了地下党作活动经费,甚至还卖掉了住宅悦庐,将所得款项全部交给了地下党。在营救都失败以后,杨度甚至赞同北方铁路工人武装劫狱计划。

1928年,已经53岁的杨度任然没有获得任何职务,游走于各军阀之间做做清客,最后迁居上海。其实他家境还算富裕,不过他还伪装以卖字画为生,同时成为杜月笙门下清客。

杜月笙自己没有文化,却像张宗昌一样,对有文化的人很重视。他对杨度很是尊重,不断给钱给物,杨度在当时法租界住的小洋房就是杜月笙的。

晚年以后,也许因为心情不好,杨度以鸦片解闷,一来二去有了严重的鸦片烟瘾。杜月笙经常将最好的大烟土送给他,单单这一项每年就花费大笔钱。

在这段时间,杨度秘密的为共产党提供过不少情报。由于杨度知道加入中共做情报工作的危险性,所以把家眷安置在苏州,他基本上一个人独居上海。他的家人经常来上海看他,却并不知道他在干什么。

1929年秋,在白色恐怖最厉害的时候,杨度居然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由潘汉年介绍,周恩来批准,秘密入党。

周离开上海后,由夏衍同他单线联系。

可惜,由于中共地下工作的特殊性质,杨度到底为中共提供了哪些情报,掩护了哪些人物,现在已经是一个未解之谜。杨家后人也只是模糊地知道,有一次,法租界巡捕在追捕一名进步人士,那人躲进了杨度家,巡捕敲门询问时,杨度恼怒的骂了巡捕一通。普通巡捕不敢得罪杜月笙的客人,就走了。

杨度的孩子回忆了另外一件事:1930年初夏,杨度母亲病危,催促其返湘,但杨度有任务在身,不便行动,连母亲的最后一面都没见上。

曾有朋友讥讽他一辈子投机,到老也还继续这样做。

杨度生气的反驳道:现在白色恐怖,随时可能掉脑袋,哪里谈得上投机呢?

民国二十年(1931年)9月17日,患有严重肺病、胃病的杨度在上海租界因病去世,时年56岁,周恩来、潘汉年前往吊唁。

弥留之际,他曾拟自撰挽联一副,来评价自己的一生:

帝道真如,如今都成过去事;
匡民救国,继起自有后来人。

花絮:由于杨度声名狼藉,他的党员身份鲜有人知,直到四十多年后周恩来病危时才公之于世。1975年冬,周恩来在重病和王冶秋谈话时说,在重新修订《辞海》时,对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的评价要客观公正。他特别提到了杨度晚年参加共产党一事:“他晚年参加了党,是我领导的,直到他死。”后来王就此事发表了《难忘的记忆》(1978年7月30日《人民日报》)。

在这之后,陆续有其他作者发表了回忆杨度的文章。比如夏衍写的《杨度同志二三事》,载1978年9月6日《人民日报》。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