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名将系列】西夏、金:夹缝中辉煌的李元昊

李元昊(1003年-1048年)是西夏开国皇帝(1038年-1048年在位),党项族人,原为拓跋氏。李继迁孙,李德明长子。

李元昊又名曩霄。李元昊雄毅大略,不甘臣服于宋,遂称帝,建国号夏。宋伐之于三川口、好水川等战役给予宋朝沉重的打击。宋不能克,乃封为夏国主。曾订定官制﹑军制﹑法律及创制西夏文字。李元昊后来凶残暴虐,多疑忌,贪婪好色,1048年,酒醉回宫,被其子宁令哥刺杀,惊觉躲闪,被削去鼻子,惊气交加。不久,鼻创发作,不治而亡。谥武烈皇帝,庙号景宗。

从李元昊出生的这一年开始,上天赐予了这方土地前所未有的和平发展的机会:当时宋辽两国签订了“澶渊之盟”。对于的党项政权,宋真宗也打算以恩致之,进行招抚,贯彻其“姑务羁縻,以缓争战”的既定方针。 在这种有利的和平形势下,李德明巧妙地利用宋、辽矛盾,求得生存发展。同宋的友好往来和经济贸易,促进了党项族的经济发展,一时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

李元昊就是在这种环境中逐渐的长大的。少年李元昊,长了一副圆圆的面孔,炯炯的目光下,鹰勾鼻子耸起,刚毅中带着几分凛然不可侵犯的神态。中等身材,却显得魁梧雄壮,英气逼人。平素喜穿白色长袖衣,头戴黑冠,身佩弓矢。俨然一副帅哥的模样。李元昊幼读兵书,对当时流行的《野战歌》、《太乙金鉴诀》一类兵书,更是手不释卷,专心研读,精于其蕴。他颇具文才,精通汉、藏语言文字。又懂佛学。尤倾心于治国安邦的法律著作,善于思索、谋划,对事物往往有独到的见解。这些都造就了元昊成为文有韬略、武有谋勇的英才。

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李德明“僭帝制”,追谥其父李继迁为“应运法天神智仁孝至道广德光孝皇帝”,“庙号武宗”。第二年夏天,改怀远镇为兴州,正式定都。

天圣六年(1028年)五月,李元昊24岁。李德明派他取得了对河西回鹘作战的决定性胜利后,立为太子。立元昊的生母卫慕氏为后。第二年,李德明又向辽为元昊请婚,辽兴宗封宗室女为兴平公主,嫁给;李元昊。同时宋也封李德明为夏王,“车服旌旗,降天子一等”,以此来抵销辽同李德明建立的姻戚关系。

明道元年(1032年)十月,51岁的李德明去世。

在党项政权辖地和后来建立的夏国版图内,南部与宋相邻的泾、渭二水上游河谷地,河西走廊中心地带的凉州,湟水流域、洮河流域的熙、河二州地区,以及岷江流域以西以南的广大地区都居住着吐蕃居民。党项族的兴起与发展和危机与上述地区的居民和民族发生着密切的关系。说西夏政权存在于夹缝之中,很是贴切。

明道元年(1032年),元昊继位之后,宋朝想利用吐蕃部族角厮啰的势力牵制元昊,于是授角厮啰为宁远大将军、爱州团练使。授温逋奇为归化将军。第二年又进封角厮啰为保顺军节度观察留后。李元昊初立,积极准备称帝建国,为了巩固后方,也为了惩罚角厮啰归附宋朝,便发动了对吐蕃河湟地区的进攻。这一年七月间,李元昊部兵败;九月李元昊亲征,用“诈称约和”的计策,骗开城门,攻占了猫牛城。

景祐二年,元昊立称广远元年(1035年),角厮啰内部发生叛乱,元昊乘角厮啰发生内乱的时机,出兵进攻宗哥带星岑诸城寨,进围青唐城。结果兵败。

同年十二月,李元昊又一次败于角厮啰,再不敢轻易涉足其境。

第二年,当李元昊击败河西回鹘,完全占领河西走廊,又想窥视陇、蜀之地时,他深恐宋利用吐蕃诸部族去抄自己的后路,于是带领大军循阿干河,攻破兰州羌族部落,进军马衔山(今甘肃临洮县北),在瓦川会地修筑城寨,留兵镇守,以断绝吐蕃和宋的通路。

李元昊正式建国后,宋还想利用角厮啰的势力去牵制李元昊,但由于夏的强盛,使角厮啰“终不能有大功”。
公元1036年,李元昊率军西攻回鹘瓜州(今甘肃安西),直抵沙州(今甘肃敦煌),又回师占领肃州(今甘肃酒泉)。这样,李元昊便安全控制了河西走廊,结束了甘州回鹘的统治。

跟宋和辽也出现了多次的合合打打的局面。

写到这里有这样一段有关敦煌“藏经洞”的来由的插曲不能不提及:

宋咸平初年,河西战事开端。当时归曹氏统治的瓜、沙归义军政权发生了一次夺权斗争。担任节度使的曹延禄被其族子曹宗寿杀害,瓜、沙归义军政权开始了曹宗寿当权时期(1002年-1014年)。曹宗寿就是瓜州王曹贤顺的父亲。曹宗寿一上台,面临河西战乱局势,为防不测,开始动手做一些备战工作。其中之一是把所属瓜、沙二州各处佛教寺院中收藏的佛教经典,佛家度谍,寺院契约、账目,善男信女施主朝拜佛事的状、疏、发愿文、写经、佛画、档案文书,以及各类书籍统统收集起来(约四五万件),运送到莫高窟,找了一个可容纳这些文书的不大不小的洞窟(今编号17窟)封存起来。后来在曹氏失去这个地方之前,又在封闭的洞口墙壁上绘制了壁画。从此这个被封闭的洞窟便不为世人所知。从元昊占领瓜州,西夏占领瓜、沙190余年,下至元、明、清历900余年,到清末的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被一个无知的小道士无意中发现了,埋藏在洞窟中近千年的数万件珍贵文书才重见天日。这就是震动世界学坛的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在中国以至全世界的文化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李元昊时期的西夏政权,处在一个夹缝中,因有着父亲的有利奠定,到他时期,不断吸收先进的中原文化,并兴修水利,在疏通原有的渠道的基础上,又修筑了由青铜峡至今平罗县境长达200余里的水利工程,后人称之为“昊皇渠”或“李皇渠”,沟渠遗迹,至今仍存。“昊王渠”等的修筑,使首都兴庆府周围成为夏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李元昊还在国家机构中设置“农田司”以管理农业。使原本以畜牧业为主的党项族,逐渐的接受了农耕文明,这样经济基础就逐渐的积累起来。后来在元昊攻占了自古既有“畜牧甲天下”的河西走廊甘、凉地区后,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基础更为雄厚。著名的“党项马”及其他牲畜和畜产品是党项族与汉族地区进行贸易交换的主要商品。这样在畜牧业的繁荣为其提供了大量的战马用于作战需要。粮食的积累为作战提供了大量的军粮。

李元昊在建国的过程中,很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收罗。包括对汉族知识分子的吸纳。比如汉人张元曾当过西夏的中书令,和元昊(也是汉人)一起指挥了好水川战役。张吴二人帮助元昊成就了一番事业,充分显示了汉族知识分子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军事的作用,也说明宋朝不重视知识分子人才的失策。 

李元昊对夏国文化建设的最大贡献就是主持创制了西夏文字。元昊规定西夏国内所有艺文诰牒,一律都用新制夏字书写。他按照“忠实为先,战斗为务”的标准,认为唐宋以来的中原礼乐过于繁缛,不适合于党项民族的习惯,于是“裁礼之九拜为三拜,革乐之五音为一音”,简化了礼乐制度。  

对于李元昊后期所作的横征暴敛与沉湎酒色的事情,我想这也不足为怪。试想一个从少年时期就英武的风流人物,在基业稳定之后,头脑往往就会发昏,从而导致做出一系列的昏庸之事来。这就是人的两面性所致。当人处于危机之中,就经常会发奋图强,任用贤臣;如果大业既定,又开始猜疑臣下,沉湎与酒色之中。这就是人性的弱点。谁能突破这些,其实谁就会有更大的功业等着建立;谁就会被神赋予更大的使命与责任。

李元昊最后因废皇后野利氏、太子宁林格,改立与太子订亲的没移氏(另有一说没藏氏)为新皇后,招致杀身之祸,于1048年为子宁林格所弑,享年46岁,庙号景宗,谥号武烈皇帝,葬泰陵。李宁林格后来因弑父之罪被处死。

对于此时期的西夏来说,是民族特点显露与中原民族融合的一种缩影。处在夹缝之中,在和平与征战中展露自己的角色,在浩瀚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留下几页墨迹,奠定了一段多彩的民族文化,让后人品评,让后人比照。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