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到底谁在为利率市场化“买单”?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截至4月1日晚,已公布年报的11家银行中,国有五大行和中信、招商、民生等8家银行,公布了去年因为付息率上升而增加的利息支出,8家银行共计增加支出1793.4亿元,而付息率的上升,显然与利率市场化后的存款重新定价有着直接的关系。

谁也无法否定,在利率市场适度放开、存款有了重新定价机会后,银行的利息支出会出现一定幅度的上升,负担会有一定幅度的增加。

需要厘清的是,这些新增加的利息负担,到底是银行“买单”呢,还是贷款人“买单”。因为,利率市场化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单纯增加某一方的负担,而是为了让利率更加适应市场的需要,适应银行经营管理和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

事实上,从表面看,银行新增的存款利息,是由银行“买单”了,银行为利率市场化承担了应有的责任。但是,仔细分析却不难看出发现,银行所谓的新增利息支出,实际还是由贷款人负担了。特别是中小企业,已成为这些利息的主要“买单”者。

要知道,从目前银行的经营手段和经营方式来看,要想将区区1000多亿存款利息转嫁给贷款人,实在是太容易了。无论是贷款利息的上浮、中间费的增加、承兑汇票的强开、存贷搭配、搭售理财产品等,都可以将新增的利息支出转嫁到贷款人身上。以承兑汇票的强开为例,只要银行将贷款的50%以承兑汇票贷放给企业,贷款人的利息负担就会至少上升一到两个百分点。而在发放贷款的同时,要求企业必须将贷款资金的一半以上存放在银行,又无形中增加了贷款人许多利息支出。如此一来,存款增加的利息支出,也就轻而易举地转嫁到了贷款人身上,银行根本不要有任何负担、不仅不要负担,还可以增加许多收入。

更为严重的是,银行为了所谓的防范风险,减少运行费用,在给大型企业、开发商等提供贷款时,其利率届大多采取下浮的方式。特别是贷放给央企的资金,最多的下浮了三、四个百分点,利率只有2~3%,与给中小企业的动辄10%以上的资金成本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

我们说,利率市场化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就是公开透明、公平公正,亦即对所有贷款主体都要在利率政策的执行上一视同仁。即便有些差别,也要不突破底线。可是,高达4~5倍的资金成本差距,还何谈公平、公正可言呢?

也正因为如此,对银行所谓利率市场化增加的利息负担,切不要以为银行给存款人什么便宜、给消费者什么便宜了。说到底,这些资金成本,最终还是转嫁到了自己身上,还是这些新增资金成本的“买单”者。因为,贷放给中小企业的资金成本高了,就等于企业的利润降了。企业睥利润少了,分给劳动者的利益也就少了。而中小企业是就业的主要场所,最终的资金成本承担者不是普通劳动者又是谁呢?

银行,如果不打破垄断,不转变经营理念,不把消费者放在首位,就永远只会是与民争利的利益集团。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