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女儿这样学唐诗

网络截图

三月凉晨,正是雨后初晴,我送小年上幼儿园,小心带她绕开东一块西一块的水洼,一边向她解说“春眠不觉晓”。

多少她也认下了几首,四句里能颠颠倒倒记得两三句。

有一晚她不肯睡,吵着:“妈妈念个诗。”我困了,敷衍个《静夜思》。没想到她突然问:“故乡是什么?”

我:“啊?”直接惊醒。

“故乡就是……你以前住的地方。”不对,她在北京出生,一岁多就到了武汉。北京对于她,和俄罗斯一样,只是地图上的一点。她有时说:“我们去北京玩吧。”有时说:“我们去俄罗斯逛逛吧。”

我竭力想了想,成功就地取材:“小满姐姐不是要去美国了吗?她去了之后,中国就是她的故乡。一个人离开以后,他/她以前的家,就是故乡。”

“我有故乡吗?”小年很感兴趣地问。这是儿童的攀比心理:姐姐有,我也要有。

“你……以后会有吧。”但只怕,当她回头,会发现故乡已经像聊斋里的大屋,转瞬乌有,记忆里一片荒芜。对我们这一代,不变的乡愁都是奢侈,何况下一代。

眼看搪塞不过去,我在脑海里迅速过了一遍《千家诗》:山水田园、赠友送别、思乡怀人、吊古伤今、咏物题画、侍宴应制……哪一首她能懂?“咱们换一首简单的吧。”窗外刷刷下起雨。

次日早起,只听见布谷一声长一声短,叫得好殷切。下楼来,雨水把柏油路洗得干干净净,路边都是细碎花瓣,是石楠才开满就凋零,碎米粒的白。雨已经停了,却还有绵长的水滴,从枝叶间徐徐坠下。我不由心中一动:“年年,妈妈给你讲《春晓》吧?”

“春眠不觉晓。现在就是春天,眠就是睡觉,晓是天亮。你是不是睡得很熟很熟,不想起床,不知道天亮了?这就是‘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听见没?布谷布谷,是布谷鸟在叫。闻,就是听;啼,就是叫。”

她认真听一听:“嗯,不是麻雀。妈妈,布谷也是鸟。”

“夜来风雨声——昨天晚上你有没有听见下雨呀?”

她点头:“开始听见了,后来我睡着了,就听不见了。”

“花落知多少,”我摊开手掌,“这里,还有这里,都是落下来的花瓣。很多很多,数不清楚,所以叫‘知多少’。”

刹那间,这首司空见惯的诗在我们身侧立了起来,我与小年手牵手,走在一字一词里,看到听到嗅到这首《春晓》。如果我说我被感动,那是因为,仿佛是第一次,我领悟平凡日子里的朴素诗意,诗篇是时间绵密的针脚。读不懂的地方,无非是丝线上打的结,悄悄隐在布衣衬里。

我打算,在姥姥为她打毛衣的当口,教她“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我可能提起去年清明,连日大雨小雨转中雨,她很配合天气地发烧病倒,我们合府上下扶老携幼冒雨带她去打针,正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可不是,孩子一病,家长魂都断了。

而六一,我们一定会去东湖游玩,湖面上有野鸭甚至鸳鸯。我会向她一一细说:“鹅鹅鹅”,是孩子远远看到,欢呼雀跃。水鸟曲线优美如芭蕾,叫声嘹亮,是“曲项向天歌”。走近了,看清“白毛浮绿水”,它游走了,施施然“红掌拨清波”。从远而近,先静而动,原来这诗里隐了一部有长臂的摄影机,有个蹒跚学步的稚童,从千年前,带领我们一步步踏进画里,踏进诗里。

我想说给她的诗篇那么多,这世界,是不上锁的诗廊,24小时不闭门的图书馆。当然了,总有教不了的诗,比如《长恨歌》,开篇一句“汉皇重色”,她一定会问我“色是什么意思”。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