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在无路中寻找出路:从中国拉面的日本拉面说起

拉面是地道中国产物,但在中国做得最成功的是来自日本的品牌,味千拉面,当之无愧成为中国面食行业榜首。日本的拉面历史不久,主要是二战后大量回国的日本兵带动在日本的繁兴,与汉堡相比更是全面运动。现在拉面在日本各地已经成为餐饮的主项之一,特色拉面馆成为地区食品行业的风景线。日本拉面很简单,有豚骨、味精、酱油等味道,上面放几片肉、笋干、海菜叶等。中国的面食企业着实不少,味道种类远多过日本,连锁企业也不少,还不断有新出来的品牌,不少有远望的老板希望融资做大,可惜会有起色的企业注定极少;自身管理远见问题,入行早小有成功但又走在下坡路的不少,这就让一个做中国拉面的日本品牌的成功故事更显突出。

吃穿住行,吃字当先,中国又是以烹饪闻名世界。然而,作为一个涉及到每个人的民生产业,中国餐饮企业的发展的环境确每况愈下。外国企业(不管是做中餐的外国企业还是做快餐的)和高端餐饮成为中国发展的明星企业,虽然两者都有他们先天不足之处,难以成为中国餐饮的支柱企业,但是在中国大环境下,高租金,高原料成本,高税,迅速递增人员成本,地区间发展极不均衡,反倒适合发展。

房地产首先注定中国餐饮连锁做强做大不可能是草根的本土企业,至少在十年内,除非房地产市场本身能够回归理性和回归正常的供需关系。乡村基先融资、去上市、然后再发展就是一例。开着法拉利怎么也要穿件Prada或者LV的衣服。在中国翻天覆地的拆旧换新的过程中,起着各种花哨名称的楼盘云气,传统餐饮业就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消失。北京剩下不多的民营老字号在前门老市场彻底拆旧换新的过程中也基本要成民间故事了。人流尚可的新楼盘或者像机场火车站这样的地方,在竞标的起点就把本土新生代基本完全排除在外。

味千拉面或者肯德基的供货商本身都是中国食品制造的翘楚级企业,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检验绝对要远超本土小企业。即便如此,食品安全的丑闻一波接一波,如果真要严控,食品成本必然还要上升。再怎么说,这么快由国家主导全国性质的大兴土木是要有成本的,这成本都打到食品中去了。从远没有现代化管理与商业流程完善的农民的生产,到土地质量的恶劣和流失,再到运输费用的高起,中国供应链的薄弱导致终端餐饮行业本身发展受到了限制。

在潘慰加盟日本味千拉面时,日本味千拉面其实做得并不大。即使是现在,日本的味千拉面也只有100家。只是日本作为一个发达国家,一切事情都有一个套路,这有我们看得见的店面形象和一个成套搭配的产品系列,也有我们看不见的管理体系、研发与采购体系,以及看得见与看不见两者之间的衔接。虽然味千拉面是在大陆真正做起来,但是有一个成型的公司模式做后盾。

中国食品生产在技术上的研发能力与感念还非常薄弱,一方面是餐饮行业本身不够大,另一方面是供应链对设备技术的投入,喜欢‘拿’现成的。本土食品行业如果没有现成的外国设备和概念,就会马上出现产业现代化严重滞后。

在一个消费主义的国度,以餐饮行业为例,一个餐饮企业最终的成功与食品的味道甚至关系不大,因为味道只是成功各个因素下的结果。重要的是体系的建立,以及延续体系的管理机制建立。这其实应该是一个由小做大的过程,在美国现在还是如此。但是在中国现有体制下导致平台过高,草根起来的本土产品餐饮企业家还只停留于‘拿’表不‘拿’里情况下,难以跨越平台,难找到的转型的机会,反倒给外来品牌机会,如日本牌子的中式拉面,味千拉面。再有,相较于十多年前的大环境,中国的创业平台已经又高出很多,尤其是房地产以及政府的政策已经将中国的餐饮企业希望做强做大的难度提到了一个非常的高度。粗旷的发展已经很难,如何结合资源和市场只能是唯一的出路。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