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八大因素造就中国农村衰败

马上过年,缺粮缺钱。

近来,中国粮食危机频现,尽管相关部门称中国连续九年增产,不存在粮食危机。但是,事实胜于雄辩。目前,作为传统农业大国,中国竟然成为全球最大大豆进口国,以及全球第二大大米和小麦进口国。尤其是大米作为中国人的主食,一旦大米产量不足,其后果是灾难性的。

偌大的中国,粮荒不容忽视。

2011年,中国的城市化率,正式超过50%,也就是,中国彻底告别了农业国,迈入了工业国的行列。

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尚有近2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21世纪后,目前我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不足5000万。近年来,中国各个城市出现“民工荒”,即是劳动力市场出现“刘易斯拐点”的例证。走的都是青壮年,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残,在未来,已经无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了。

从前,当大量人口都滞留农村的时候,人均耕地非常紧张,而在人口大量进城之后,人均耕地徒然扩大,而留守的老人,劳动能力不足,他们中很多人,逐步靠外出打工的青年供养,自己也不种地了。

两下夹击,农村逐步出现大片荒地,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国缺粮之日不远。未来深藏忧患。

全球曾经的产粮大国逐步沦落为粮食进口国的历史,值得中国警醒。

由于优越的气候及地理条件以及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绿色革命”,印度在过去很长时间里一直是全国农业出口大国,但是后来随着经济起飞,开始逐步漠视农业,在过去几年里,印度经济连续维持了8%以上的年增长速度,但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每年只维持在3%左右的增长,甚至很多农民因生活贫困而被迫自杀。印度也由以前的粮食“出口国”衰落为“进口国”。

在30年前,菲律宾是世界有名的粮食出口国,而到了2002年菲国的工业制成品所占比例达到了90.8%。与此同时,该国也由粮食出口国变为世界第一大米进口国。

追究其原因,在后发国家“大跃进”式的发展模式,普遍以牺牲农业换取工业发展,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无疑具有典型意义。在中国,农业与工业之间存在着数十年的剪刀差。在邓小平以后的时代,由于人身控制的逐步开放,国家对于农业的漠视没有得到改变,农业仍然是没有前途的产业,同时工业化与现代化方兴未艾,迫使农民用脚投票,青壮劳力大量涌入城市,农业已经成为老弱病残的留守之地。同时,在国家产业政策上,农业一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成为牺牲品。无论种粮还是养猪,都是所获无几,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造成了农业的毁灭性挫伤。

对于很多后发国家来说,曾经的落后和被殖民的经历,使其内心深处存在“以农为耻”的思想,同时,作为后发国家,致力于快速崛起的急迫心理,必然造成对农业等“见效慢”的产业的牺牲。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漠视农业,忽视农民的利益,其结果,就是农业的萎缩。

目前,中国的粮价远远低于国外,在此情况下,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当下大量良田抛荒,无人愿意务农,可谓未来时代隐忧,祸患即在未来10年左右爆发。作为一个超过10亿人口的大国,缺粮将造成颠覆性的社会动荡。

一个国家的真正发达,不是体现在工业文明程度有多高,恰恰是体现在农业发展水平上。在多数现代国家国家,农业都属于一种弱势产业,正因为如此,这个国家是否具有远见,可以从其对待农业的态度上看出来。在众多国家纷纷抛弃“见效慢”的农业时,作为世界第一强国的美国,却仍然坚守农业。美国每年都给予农业巨大的补贴,因此,在美国搞农业,农民赚钱,而国家并不赚钱。

世界第一农业大国是哪个国家?很多人不假思索地认为,不是中国就是印度。这种刻板印象一直存在。事实上,世界上真正的农业大国是美国。美国农业的产量世界第一,农业产业的组织效率也是世界老大。从经济层面来看,美国的农民或者农庄主可以赚钱,但是美国的农业是亏本的,美国政府并没有想从农业获取收益。不仅仅是美国,在发达国家的农业,多数都是国家不赚钱,但是农民赚钱。在亚洲,日本亦推行了多项补贴制度,一个农民家庭的年收入,可以达到1000万日元,大约等于人民币70万。国家的远见,就体现在对农村有足够的敬畏和尊重。但是中国不是这样,国家在粮食方面不愿意承担亏本责任,由此不粮食价格提高不足,农业补贴过少,成本让农民自己扛了,民众种粮不赚钱。造成农村衰败。

从产业效益来看,工业要明显强于农业,所以很多发展中的国家实行的是赶超战略,在这种赶超战略的总体规划之下,往往他们会牺牲农业。不光是中国,很多后发国家都优先发展工业。这种模式对国家的未来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中国却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是全球第二大的大米进口国和第二大的小麦进口国。如此大规模的粮食进口,是非常危险的。因为粮食也是战争储备的一部分,在世界安全环境日益紧张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值得所有人警

为此,中国需要在农业领域,进行革命性的变革。

中国的农业目前有八大问题。

第一、农产品的价格没有放开。中国的粮食价格依然偏低,最直观的感觉就是种地不赚钱。对策是未来提高补贴,让国家亏本,让老百姓赚钱,而不是让老百姓冲锋在前扛住粮食价格。国家做出牺牲而不是农民做出牺牲。

第二,农业生产的补贴不到位。我在回老家的时候发现,按人头计算,一个农民一年的补贴只有100块钱左右。现在通货膨胀这么厉害,这个补贴标准太低。对策是未来提高补贴标准。

第三、农业没有现代化,也没有纳入现代产业体系。台湾在七八十年代成为“亚洲四小龙”的时候,统一、鼎新等食品工业的崛起,背后带动了农业的发展,将农业纳入现代产业体系。甚至统一创业之初,其口号就是“嘉惠地方”。对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将农业纳入现代产业体系。可借鉴台湾农业发展模式,造就大批的农副产品基地,食品工业基地,旅游产业基地。

第四,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连水库都是几十年没有整修。对策是未来基础设施投资偏向农村,大约全国至少需1万亿农业基础投资。

第五,农村的医疗与社会保险缺乏。数十年前遍地的赤脚医生,解决了底层民众的医疗问题,而在当下,从前的赤脚医生基本失业,或者是集中到乡镇,县市里去开诊所,大片农村没有医院。农民如何解决看病远和看病难的问题?现在国家提出大病报销90%,如果医疗费用高昂,农民是否承担得起剩下的10%的费用?农民的社保标准偏低,未来谁负担?

第六,农村的教育问题。

频发的校车事故,都在农村,农村的教育严重不足,对策,将教育资源向农村适当反哺,同时,开放农民子弟在城市的教育机会,比如废除高考户籍。开设打工子弟学校等。

第七、半吊子联产承包造成效率低下

现在中国的农业效益非常低,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我们政策上的限制。改革开放以来所谓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际上在执行的过程中只是个“半吊子”方式,只有承包,并没有联产。除了国营农场之外,中国广大的农村,都是以家庭为单独,小敲小打,劳动模式,退步到原始的刀耕火种时代,一度盛行的机械化,几乎被中断。

特别是中国的南方农村,在田地分配的过程中,都是将田地根据肥沃程度、浇灌便利等条件分出等级,然后各家抓阄,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承包到户的田地都分散在多处,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多的不便,进而导致今天的农业生产又回到了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给农业现代化带来了诸多的不便,“联产”就成为了不可能。这也是中国的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的根本原因之一。

农村的效率低呢?根本原因就是在于土地不能流转。目前,农村的土地是不值钱的,即使被征地后的补偿,给农民也是很少的一部分。如果农民对土地有了绝对的支配权,农民的土地价值将会提高很多。那农民就不是穷人了,土地成了他最大的资本。这样的话,农民可以出卖土地资本之后转行,也可以继续耕种。

对策,未来,农村应该推行所有权与经营权,收益权的分立,农民以家庭为单独,可以选择自由合作,组建农庄,按照股份或者农地大小分红,实现真正的“联产”,建立大的农庄,这样,农业规模化,机械化之后,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扩展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同时,还可以进行多元化经营。

而土地民有化,亦可值得期待。

第八,农民社会地位低下,形同印度贱民。

在中国,农民不仅在经济收入上,正途不如城市居民,更严重的是,数千年来,农民都属于社会底层,在等级制度上处于劣势,在当下中国,说某某人事个农民,绝对是贬义。由此,农民现代化的最后一关,即是废除身份等级制度。

中国的所谓“干部,工人,农民”,虽然表面上被宣称是分工不同,而事实上是暗含等级,形成了事实上的三级等级制度,这是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大毒瘤,危害不亚于印度种姓制度。未来需彻底废除。

新兴的接受了现代教育的农民后代,他们强烈要求改变社会地位,他们已经开眼看世界,体验过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种田还是打工,不仅是个收入问题,还存在身份认同。

中国如不从社会制度上,改革现行户籍限制,真正消除身份等级的隐性分裂,从文化上真正实践人人平等的信仰,长久必影响社会稳定,新一代的年轻农民,视务农为畏途,视农业为贱业,振兴农业无从谈起。而数亿农民,也无法找到未来。农村一旦衰败,则城市失去了后方阵地,整个国家沦为溃败的国家。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