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收入倍增是个特大热馒头

35年间中国财富增长了300倍,货币投放量增长9000倍,通胀率至少是30倍。

已经听到好几个人说过:钱包要翻倍了,信心足足。此说源于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那是个特大的热馒头。

GDP的倍增不算什么,往里砸钱就行了。但居民收入的倍增却是第一次提出。

其实,收入倍增也并非难事。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扣除价格因素,2010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00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速约超过8%。据测算,今后8年,只要GDP年均增速保持在7%-7.5%之间,只要居民收入与GDP增速同步,增长7.2%,居民收入倍增就成为可能。

眼下要保持GDP年均增速在7%-7.5%之间是有困难的,外需乏力,内部产业升级艰难,但中国特色的货币政策能化腐朽为神奇,中国基础货币的投放体制相当豆腐渣,货币政策的水闸轻飘飘,时常大水漫灌。

据渣打银行的研究报告,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对全球广义货币供应量的贡献,2011年全球占比达53%。另有说辞,目前中国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已居全球第一,超过美联储和欧洲央行。

当然,有央行官员否认这一点,说每年按照经济增长对货币供应的需求,基本上按照预先设计的、相对稳定的速度投放基础货币,避免了出现大幅度的通货膨胀。

其实,中国央行一直是比较软的,要么受制于美联储,要么在经济压力和债务风险中间走钢丝,而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边界是模糊的,快点慢点高些低些自由度挺大,听领导的呗。

那么,这些年中国的货币发行量翻了多少倍?不管是央行还是国家统计局都没有提供数据,倒是基层官员有个说法。据报道,佛山市财政局局长黄福洪日前表示,财政工作就要“敢于举债”,他举例说,以1978年作为基数,中国财富增长了300倍,但中国货币投放量增长9000倍。也就是说,当年的1块钱等于现在的30块钱,35年的通胀率至少是30倍。

不知这算不算“大幅度的通货膨胀”?

放水发钱已经成为刺激经济的习惯,甚至依赖。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用过,1998年抗击亚洲金融危机时用的也是这一招,到2008年国际金融海啸来了,中国也掀起了发钞票大潮,2009年年初提出4万亿投资计划,整个银行系统向各类基础设施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提供了20多万亿的信贷支持和融资担保。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灵曾任央行副行长,她坦承,过去30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都是以超量货币供给来推动的。

有这样一个对比:1990年至今,中国的M2增长了60倍,同期美国只增长1.99倍。这些巨量的货币,大量被政府拿去投资了,中国2011年9.3的GDP增幅中,至少有5%来自于政府投资。

政府投资都干了什么?比如高铁。经济学家茅于轼说,我觉得高铁修早了,我坐了几次高铁,空位子非常多,说明大家还是坐不起,我们的收入水平还没到那么高。

高铁不仅修得早,还修得快,于是出了“7-23”高铁温州追尾事故。急急忙忙出发,却忘了出发的目的。

眼下高铁肯定是赔钱的,它每年的现金流充其量只能付息。这事要是搁在资本家身上,早跳楼了。但因为是政府行为,就没事了。巨量信贷反映到银行账面却不会列入不良资产,甚至可能被视为优质资产,因为政府是不会违约赖账的。古今中外的政府都有神奇手段,要么借新债还旧债,要么印票子稀释债务。

对银行来说,跟着领导走就有饭吃。两次银行债务重组,几万亿的不良资产,政府说剥离就剥离,说消化就消化,靠的就是通货膨胀。

但公众没政府的本事,只能承受通胀。前面说22年中国M2增长了60倍,60倍是什么意思?比如22年前月收入100块钱,相当于现在的6000块钱。所以,8年后如果算计收入倍增,一定要刨掉通胀。

即使每个人都能咬上那个特大的热馒头,还有谁咬得多谁咬得少的问题。眼下看来,蒸馒头容易分馒头难,要动刀子。《新京报》的调查表明,有81.3%的被调查者把“贫富差距拉大”排在关注问题的第一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