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河南“75.8”特大洪水

京广铁路遂平段,50吨的火车车厢被冲走5公里,铁轨被扭成麻花形

1975年8月8日凌晨零时40分,河南省驻马店地区突遇“水祸”。板桥水库在几轮特大暴雨的袭击下,终于不堪重负,七八亿立方米超负荷库水,以十余米之高的水头决堤而出。瞬顷,周边几乎所有的村庄消失殆尽。人们构筑大坝以防洪蓄水,却无端成为无数生灵的“水墓”。令人欷歔的是,这场鲜被提及的灾难沉睡了几十年,真相也从来没有走出过档案室,以至于这场“水祸”的遇难人数仍无确切数字。8月8日,应是哀悼日。

1975年8月8日凌晨零时40分,河南驻马店地区在一场特大暴雨中,包括板桥水库、石漫滩水库在内的两座大型水库、两座中型水库、数十座小型水库、两个滞洪区在短短时间内相继垮坝溃决。9县1镇东西15公里、南北75公里范围内顿时一片汪洋。几乎所有的村庄在几个小时之内消失殆尽,数不清的人瞬间毙命。

那场雨下得有多大?后来的气象专家统计的数字显示,1975年8月5、6、7三日的降水量超过中国大陆以往的正式纪录。


被困水中的灾民

灾害发生时,板桥水库大坝17个泄洪闸只有5个能开启。在溃坝6个小时前,驻军向上级部门发出特急电称:情况十分危急,水面离坝顶只有1.3米,再下300毫米雨量水库就有溃坝危险!灾难发生前20分钟,水库第二次向上级发急电,请求用飞机炸掉副溢洪道。同第一封急电一样,这封电报同样没能传到上级部门领导手中。水库管理人员没有得到上级命令情况下,不敢大量排水泄洪。

20分钟后,洪水漫坝。水库第三次发急电,并“擅自”开启尚能移动的五扇闸门,但此时水库已经开始决口。震惊世界的惨剧拉开了序幕。

据记载,溃决时最大出库瞬间流量为7.81万立方米每秒,在6小时内向下游倾泻7.01亿立方米洪水。溃坝洪水进入河道后,又以平均每秒6米的速度冲向下游,在大坝至京广铁路直线距离45公里之间形成一股水头高达5-9米、流宽12-15公里的水流。


汝南县灾民向高处转移

板桥水库渔业生产队职工陈志家,那晚正开着大船在巨大的风浪中摇摇摆摆。那晚,他被大水冲下,一夜被冲出数十公里,大难不死,在死人堆起的草堆上歇息数日后侥幸获救。多年后,他曾回忆道:一排排房屋倒了下去,一片片的灯光灭掉了……

几十亿立方米的水仅仅用了几个小时埋葬了这一切。洪水过后留下的,是一群群体力不支的人。失散的人们,夫找妻、父找子、兄觅妹,东奔西跑。更有近百万被围困在洪水里的人。在数百里的洪水中,人们被围困在房顶上、树杈上或河堤上,开始打捞些瓜果、玉米棒充饥,后来只能吃树叶、树皮。

更为可怕的是,炎热的太阳,将数万平方公里的水面加热,几百万人和牲畜的尸体开始肿胀发烂。这些正在威胁着体能消耗过大抵抗力越来越弱的存活者。


医疗队向灾民宣读慰问电

这场浩劫究竟死了多少人?令人遗憾的是,没有一个确切的伤亡数字。民间说法从10万(据遂平县档案局)、24万(美国Discovery)到40万莫衷一是。

1978年8月20日,河南省委有个初步数字,全省死亡85600多人。洪水见证者、新华社随慰问团记者张广友在2003年写的一篇回忆录中提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纪登奎说:给毛主席、党中央的报告,由你们来起草,内容要丰富,文词要简练,以不超过两千为好。这意味着,在除了阶级斗争为纲、人民群众不怕牺牲地“战洪图”的革命精神为主导的当时,笔墨将花费在此。

张广友等人写的一份提供给中央主要领导的内参中认为,原来报的8.5万人的数字夸大了,估计3万多,不会超过4万。后来,由中国原水利部长钱正英作序的《中国历史大洪水》一书披露,此次水灾中,超过2.6万人死亡。这成了后来沿用的一个“官方数字”。

关于事故的原因,官方强调特大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也许更为关键的还是人祸。

板桥、石漫滩等系列水库是五十年代初期“人民治淮”的产物,是新中国第一批设计建设的大型水库;当时中国的水利工作者尚无大型水库设计建设经验,完全由苏联专家建造,片面重视蓄水,忽视防洪,板桥水库比规定蓄水量超蓄3200万立方米,且疏于维护。在溃坝前,板桥水库的17个泄洪闸只有5座能开启。

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是,大跃进大炼钢铁导致水库上游植被破坏严重。中国是个少林国家,森林覆盖率本来就很低,农业集体化中的“杀猪砍树”,“大跃进”中的大炼钢铁,以及后来学大寨中的开荒修梯田,使国土的森林和植被覆盖率大为减少。“吃了祖宗饭,造了子孙孽。”


南堤漫溢溃决

这场世界历史上最大的“溃坝”灾难,直到现在的8月8日,中国官方也未有任何的纪念活动。当地也没有墓碑、纪念碑。河南遂平县城中央,唯一可以找到的一块纪念碑,那是“75.8抗洪胜利纪念碑”,不是灾难纪念碑,也不是为亡者而立。(资料参考:南方都市报《水墓》、钱刚《世界最大的水库垮坝惨案——1975年驻马店大水》、于为民《75.8浩劫内幕纪实》等。)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