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大陆学历造假风气祸延香港

中国大陆假学历席卷香港大学经管学院,事件除了反映大陆学历造假“保录取”产业鍊祸延香港,亦值得关注香港大专院校产业化后遗症。本台发现,各间大学自负盈亏的研究专上课程数目过去4年内增加逾23%,与陆生急升比例成正比,其中深受陆生欢迎的港大上学年学费收入达30多亿港元,冠绝八大。有分析指出,香港“学店”乱象普遍,今次亦反映香港“大陆化”下沾染了腐败本质。

香港大学经管学院今年5月爆出有大陆硕士生用假学历入学,并展开全面彻底及报警;院长蔡洪滨近日亲自向大陆官媒《财新网》揭露,暂发现约30多名“假学历”学生,全为中国籍,料最终或涉及80至100名学生,又指中大、理大、都大等均发现类似个案。校方详尽公布造假经过及调查过程,向外强调“涉及集团式运作,中介造假手法达到惊人地步”。同时,率先揭发事件的中国小红书和微博等,“港大保取录终于暴雷”成为热话。

大陆中介机构提供一站式服务保证入读港校

据大陆中介公司在网上宣传,过去多年大陆流行“保录取”升学文化,多数先找中介提供一站式服务,包括配对合适学校和介绍人;整合“合要求的”成绩单、学历文件等,增加取录机会。其中,香港对大陆而言最为“吃香”,皆因卖点是香港最邻近的“海外升学地区”、在全球排名上有一定认受性、公信力,“含金量高”可作晋升、取得香港身分证或移民的跳板。

坊间有一系列的“保录取”套餐,由香港大学、中文大学等八大资助院校,以至自资院校恒生大学、珠海学院等都“有价有市”,收费按取录难度、学校课程排名、学费和学额等标准,至少值数以十万元人民币,另要会要求报名费、文书费用等。另不少人会推介“水硕”、即主攻“易入、易读”的香港一年制硕士课程,部分课程标榜没有语言要求、只需大学毕业等。

以今次出事的香港大学为例,学院强调录取流程一向按港大要求进行,在向学生发有条件录取后,学生须安排本科学校直接向港大提交成绩单、学位证等资料,或经具公信力平台提交查验报告,再经学院和学校两级审查通过,方可发出最终录取信。不过学院分析“保录取”合同和相关材料后,发现有些中介“一手包办、两头欺瞒”,令学生也被蒙在鼓里、令假学历申请更难识别。

升读香港院校成大陆人升职、移民跳板

香港任教理工大学多年的前应用社会科学系助理教授锺剑华表示,前行政长官曾荫权开始推行要将香港大专“教育产业化”,放权予院校开办以授课为本硕士、博士等研究生课程,让学校自负盈亏、自订收生人数,自此成为不少大学主要增加收入的途径,亦助校方与国内不同单位合作、拓展业务,以及增添工作机会,应付高薪厚职。他直言,过去香港的大专院校“学店”现象、滥收学生问题一直存在,而招收的目标正是热衷来港升学的陆生,收生要求相对宽松。

锺剑华说:“开办课程‘好悭水悭力’。一般硕士课程1年多就可以毕业,教起来可以很草率。例如找一些有知名度的教职员,给了课程主任头衔,但到头来未必全部内容都是由他教授,当中会找些街外人兼教,故有些课程有‘水份’是无可否认。有些课程甚至是度身订造按国内市场来订制,有些课程本来用英语授课,但实际是用普通话,故很大比例都是国内学生。”

他指出,过去香港院校出现假学历时有发生,不过今次港大风波情况特殊,反映集团式造假情况严重,相信校方担心舆论影响自身信誉,而不得不高调处理。

事实上,据港府教资会文件,香港各间大专院校的研究院修课及研究课程数目,过去4年持续上升,由2019/20学年58800个,大增逾23%,至2022/23学年达72400个,当中逾9成为自资课程,而且大部分入读学生来自大陆,与陆生急升比例成正比。

以今次出事的港大为例,过去一直深受陆生欢迎。据港府最新资料,港大自资研究院修课及研究课程学费总额由20多万至过百万不等,学生人数由2020/21学年的逾1万个,升至2022/23学年的逾13600个,升幅达36%,当中大部分来自内地。同时亦带学校收益,据教育局近月向立法会财委会提交的文件中披露,八大院校于2022/23学年合共有约1,260亿港元财政储备,即约等于港府财政储备的6分之1,当中香港大学以371亿港元榜首。港大于去年获教资会拨款59亿港元,学费及其他收费亦有逾37亿港元,两项收入均冠绝八大,共占港大总收入约75%。

本台正向港大等学校跟进收生问题,正候回覆。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