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掌握了起承转合 就是一篇好作文

下文(下滑可见)提到了南方周末献词和高考作文,其实文章要遵守一定的结构和讲述方式,是套路,其实套路并不是一件坏东西。古代大文豪都这样。不妨就拿王维的《观猎》,聊聊小学高年级或初中的应试记叙文怎么写。

首先说明这是应试作文,是保证你假如实在没话说的时候应该怎么写。至于学生能捕捉到特殊的场面、情感,能用生动的文笔写出来,那当然更好,另当别论。

《观猎》就是这样标准的起、承、转、合结构: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起,破题)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承,解题)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转,转进)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合,结题+升华)

首先是‌‌“风劲角弓鸣(特写),将军猎渭城(点题)‌‌”,先写一个局部场景,一个最精彩的镜头,就像特写,然后点出主题‌‌“将军猎渭城‌‌”,你在哪里,在干什么。就像‌‌“一条漂亮的白色弧线,稳稳地射入对方球门(特写),我们六三班在今天下午的这场球赛中拿下了第一分(点题,告诉读者是哪里的球赛)‌‌”。

王维没有必要傻乎乎地按时间顺序去写‌‌“将军点起兵,出门猎渭城‌‌”,就像有些孩子会这样写:‌‌“今天老师宣布,六三班和六二班将要举行一场球赛。啊,我是多兴奋啊。同学们列队到了操场上,分出队伍,比赛开始了……‌‌”

‌‌“一条漂亮的白色弧线‌‌”和‌‌“风劲角弓鸣‌‌”是一样的,都是精彩的镜头。要用镜头开场,不要啰嗦开场。

这就傻,就毫无意趣。直接给一个画面特写,抓住观众后,甩出标题就OK了。观众谁也不会去问那操场是老师带队去的,还是你们自己走去的。

接下来是‌‌“承‌‌”,八股文叫‌‌“承题‌‌”,也可以叫‌‌“解题‌‌”,就是对主题的扩展阐释。你光泛泛地说将军打猎不行,你得说他怎么个打猎法。

最简单的就是讲他的细节:草怎么样,鹰怎么样。雪怎么样,马怎么样。要注意这里的草、鹰、雪、马,虽然都是细节,但作用和第一句的风、弓是不一样的。风、弓是用来吸引观众的,而草鹰雪马是用来解释话题的。

这就好比接下来就要写球赛的紧张场面,甚至可以倒着写这球是怎么进的。也可以写人的表情‌‌“张子轩紧抿着嘴唇,青筋凸出,势如猛虎;守门员章梓轩上身前倾,紧紧盯着球的方向,好像随时就要发出雷霆万钧的一扑‌‌”云云。

接下来是‌‌“转‌‌”,这时候没有必要再写两句‌‌“箭射飞鸿落,旗奔狡兔惊‌‌”,那就跟‌‌“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重复。解题的任务已经完成,就要‌‌“转‌‌”。

‌‌“转‌‌”就是换一个话题,但这个话题是跟着前面的话题来的,要比主话题更深入,或者更细致,或者换一个其他的讲述方向。比如前面写事,后面就写人。

王维选择的是换了讲述方向,前面两句写事,写打猎,后面两句就写人:‌‌“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不打猎了,转而去喝酒、回营。因为再讲打猎还是那些词。新丰的酒好,细柳暗示将军身份,可比古之名将周亚夫。这是在写人,写将军这个人。

而且情节也转了,打猎是激烈紧张,而喝酒回营是放松舒缓。这都是‌‌“转‌‌”。从上一个话题生发出不同的情节特点。

那么放在应试作文里,下面也要换方向,前面写事,后面就写人,或者反过来也行,前面我们写了各个球员的表情,这是写人;后面就写事。这里的要点是:假如开头写了己方破了对方的门,这里就最好有个反转,局面对己方竟然不利了,如何应对。如果你开头写的那一脚球是对方破了自己的门,那么这里应该也是反转,经过协作,如何振作了士气,扭转了局面。

假如你在‌‌“承‌‌”的环节写了事(而不是人),这里就应该转而写人,集中到一两个人身上,例如守门员,例如某一个前锋,他们的存在使胜负发生了关键性变化,或者他们的表现有非常可贵的品质(如坚韧、互助、谦让等等)

总之,这个‌‌“转‌‌”或转进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描写的重点,要有切换,另一方面情节也要有变化。转的核心要义就是递进和差异化。

最后一环是‌‌“合‌‌”,也就是收束全文。‌‌“合‌‌”的功能性,远远大于文学性。‌‌“合‌‌”最重要的就是提示读者:我还在说这件事。

比如王维写的是‌‌“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这就很好,因为你开头就是在打猎,结尾你不管不顾,去说别的了,得回顾一下,他还怕你不明白,怕你被新丰市、细柳营带跑,恨不得把‌‌“回看‌‌”两个字大大滴写脸上,这就把读者拉回到开头了。

其实这句‌‌“千里暮云平‌‌”也没什么特别的,翻译过来,无非就是‌‌“我们把球抛向天空,看着它飞翔得很高、很高‌‌”这样的话。但是没关系,这是考试,除非有生花妙笔,四平八稳的表达是最保险的,况且阅卷老师读到这里,也就没有多少闲情去欣赏你的巧思了。最重要的是不要写跑:比如我们散场了去吃火锅了,某某受伤去医院了(除非你写的就是受伤之后的互助),我回家写作业了……只要不犯这种错误,就是一篇好作文了。


如果不会写高考作文,或者题目比较陌生,不知道如何下手。就看看南方周末的这篇新年献词。(这献词网上都有,就不在这里贴图了)

这篇文章的技巧,就是教人如何在自己都不知道讲什么(或者不想讲还必须讲)的情况下,凑出这样洋洋洒洒一大篇看上去还挺漂亮的东西。

核心技巧就是确立一个话题‌‌“不惑‌‌”(当然其他的也都行,比如‌‌“奋斗‌‌”‌‌“前行‌‌”‌‌“和而不同‌‌”),然后遵循这样的结构:

破题-解题-转进-升华-总结

只要按这五步写,分数一定不会低。

第一步是先破题,或者叫‌‌“起‌‌”,用比较简短的话,讲清楚这个话题的含义。

【穿越惑与不惑的边界,求索东方古国现代文明进步的答案,内蕴于我们的基因与使命。】

不得不说这个破题,形式上做得很漂亮,你完全说不出它有什么问题。它就告诉你,这篇文章要讲‌‌“惑‌‌”与‌‌“不惑‌‌”。

第二步是‌‌“解题‌‌”,或者叫‌‌“承‌‌”,要去找跟这个话题能扯上点边的东西。

如果扯不上怎么办?就硬拉,比如:

【1、暴雨一路向北,杜苏芮狂卷乱奔,气象气候变幻莫测;】

【2、支原体肺炎上热搜,流感成热词,南北儿科问者如云;】

【3、摘下口罩的那一刻,你是否感到寒气?】

【4、ChatGPT取代的是马还是马车夫?算法会控制你还是解放你?人类的未来是不是马斯克的星辰大海?新技术带来的是元宇宙的美梦还是潘多拉的魔咒?】

这几个事情完全不挨着,但人家居然从里面抠出了一个话题,就是‌‌“惑‌‌”。大暴雨和人工智能完全不搭界,但是气候你看不懂,人工智能你也看不懂,这不就是‌‌“惑‌‌”来了么?

一个话题要正面论述之外,还要反面论述,讲完了惑,自然就要讲不惑,所以下面又是一堆完全扯不上关系的话题:

【1、人们走向烧烤摊,走进演唱会。】

【2、来一场‌‌“特种兵‌‌”式的旅行,在City Walk中与远方破镜重圆。】

【3、与逝者道别,向生者微笑,为村超欢呼,为电竞喝彩。】

【4、自己出演短剧的主角,让曾长出荒草的街道变成cos的魔法舞台。】

这几句话他讲什么?其实正常脑回路也看不出,但是只要把它放在‌‌“惑‌‌”的一堆话题后面,就可以硬给它们算成‌‌“不惑‌‌”,因为这几个话题至少看起来还算正面,算人类在迷茫之中的自救,行不行的就当它们是‌‌“不惑‌‌”了吧,仅此而已。

如果高考作文只有这两段,只能给一半分,因为解题也只能算题目的深度(xing shi shang)阐释。到这之后,就需要联系实际或给出方案(形式上的),我把这一步叫‌‌“转进‌‌”或者叫‌‌“转‌‌”,果然:

【这是变局中人的日常,毕竟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本身。而在这其中,守住自己的内心,守住自己的生活,就是在守住不惑的底线,守护人生的大盘。】

真的守住自己的生活就不惑了?不惑的底线到底是啥,人家都没说,他也未必知道,但这两句漂亮话一放在这里,任谁都不能说它不对。

转进有很多种方法,联系实际、给出方案、深化意义……总之在题目本身上深化一层,就可以叫‌‌“转‌‌”,这样文章就有层次感(至少就有了两个层次)。一篇作文有两个层次,分就不会太低。

转进本身没几句话,把意思点破了就行,但形式上得做足,不然就几句话,读者会看扁了你。转进是需要一些材料(废话)来支撑的。要注意,解题部分也需要不少材料,但是这部分材料容易想,把一些事例往上面堆砌就行。但转进部分,就需要有一点点技巧,我管这个技巧叫‌‌“颠来倒去换花样说‌‌”。

比如同一个意思,你要反复说,换着花样说。比如太阳又叫红日,又叫金乌,又叫炎光,又叫羲和,又叫大明,又叫朱光……反正颠来倒去,说的都是太阳,但字数就凑出来了。

这篇献词就深得‌‌“颠来倒去换花样说‌‌”的精髓,比如下面这段:

【我们感受着你的困惑,更感佩于你的行动。】

【我们知道你生于平凡,也明白你心有不甘;】

【我们看到你徘徊踯躅,也欣赏你迈开脚步;】

【我们明白你犹豫不决,也理解你做出抉择;】

【我们目睹你只有单枪匹马,也见证你汇成千军万马。】

这是啥?这就是用来撑场面的废话,你仔细看,这五句话颠来倒去,说的不都是一个意思吗?‌‌“困惑-行动‌‌”,‌‌“徘徊踯躅-迈开脚步‌‌”,‌‌“犹豫不决-做出抉择‌‌”,这不都是一回事吗?但没关系,这样一颠倒反复,一句话就变成了五句话,而且看上去形式感很足,很有气势。

作为高考作文,主体部分写到这也就差不多了,但为了高分,后面还需要有个‌‌“升华‌‌”。

升华是干什么用的,是显示你的思想深度,显示与众不同。升华和转进不一样。转进是要在题目上提升一步,讲出更高的意义或更有效的方案(xing shi shang),而升华是触及本质的,要归到哲学、本质、辩证这种层面上去(当然不是真的让你去研究哲学,看上去很哲学就行了)

所以他后面还有一大段:

【不惑是不确定中的结构涌现,是危机中萌发的生机。是在陷入迷茫时坚信自己的珍贵,在遭受厄运时坚持自己的志趣,经过光阴淘洗的种子,破土就是风华。】

【不惑是从心底生出光与热。即便历经创伤,也以明媚暖意,驱散焦灼与阴翳,随身携带一个宇宙,把爱的能量场安放在自我和他人之间。】

【不惑是既直击本质,又不失本真。是看清真相后的依然热爱,是洞穿世事后的心怀慈悲,是人生智慧的集中绽放,是‌‌“勿意、勿必、勿固、勿我‌‌”的笑对。】

【不惑是哪怕见惯山川湖海,仍能在意一粒沙、一滴水。是千疮百孔里依然藏着的倔强与柔软,是星夜兼程时对一轮朗月不知所起但一往情深的眷念。】

这些鸡汤有什么实际用途吗?答案是没有,而且网上比这强太多的鸡汤论调比比皆是。但意义在于:

第一,他把这些东西堆在一起,看上去就很有气势,很有文采(xing shi gan)。他逻辑上和‌‌“不惑‌‌”有关系吗?也没有,但是‌‌“不确定结构涌现‌‌”‌‌“淘洗‌‌”‌‌“阴翳‌‌”‌‌“孔子名言‌‌”这些大词一出来,至少看上去就显得很牛逼。说明作者有阅读面,现代科技、古代经典、生僻字全都会,这就很提分。

第二,他每句话都是一个辩证的结构,‌‌“危机‌‌”-‌‌“生机‌‌”,‌‌“迷茫‌‌”-‌‌“坚信‌‌”,‌‌“历经创伤‌‌”-‌‌“明媚暖意‌‌”……都是一个个相反的概念。总之看上去他在思考,他懂得辩证法。这就要求我们同学在日常学习的时候,要注意积累相反、对立的概念,这一招极好用,一方面在真正思考的时候,你能擅长从相反的立场思考,就比其他人的思考更加缜密。另一方面,不需要你真正思考的时候,你能够把正反两个方面都说到,你这话就滴水不漏,还显得有气势有水平,最关键的是,它能显得你在思考。

最后一部分,就是‌‌“总结‌‌”,总结谈不上特别高的技巧,但是得收得住,就是说,别忘了这篇文章是干什么的就行。因为很多孩子写到作文结尾,因为他说的都是废话,往往自己就会忘记这篇文章到底要干什么了,但这篇献词没忘,总结得很好:

【亲爱的读者,新年的第一束阳光正待升起。这缕晨曦将无远弗届,驱走长夜阴冷,照进大地每一个角落,照进过去、现在与未来。在南方周末将满四十周岁之际,我们期待能与你共同做到不困、不惑、不忧、不惧。】

献词是给读者看的,所以无论你讲什么惑还是不惑,都要收到祝福读者、与读者共勉这个话题上来。本着这个目的去写结尾,无论什么长夜阴冷、照进未来,都是ok的。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