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承认吧,我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爱父母

‌‌“多年的儿女熬成客‌‌”,这是这几天盘亘在我心头的一句话。有时,明明是最亲近的血肉亲情,父母对我们反而客气甚至谨言慎行,就算心里有不满也不说。因为,被嫌弃是每个为人父母都不愿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这是我看了小津安二郎的经典之作《东京物语》最深的感受。

日本有一对老夫妇,决定趁着身体还算硬朗,去东京的儿女家住几天。

他们一共五个孩子,大儿子幸一在东京当医生,二儿子已经去世,大女儿繁在东京开美容店,小女儿京子在身边,二儿媳纪子也在东京工作,且依然未嫁。

三儿子敬三在大阪工作,去东京的路上,途径大阪时,还可以在车站见上一面,这怎么看都是一趟完美的旅程呢。

所以出发前,邻居羡慕地说,他们在东京都等急了吧,孩子们真有出息,真让人羡慕啊。

父亲神态平和地说‌‌“希望吧‌‌”,实际上内心深处何尝不是觉得孩子们很出息,并对这次旅行充满了期待呢?

然而,现实远没有想象美好,他们还没有到达东京,孙子就因为自己的书桌被搬到走廊发了一通脾气,为这次旅程埋下了一个不愉快的伏笔。

到了东京,老两口才发现孩子们虽然在东京立了足,却远没有他们想象中那般‌‌“光鲜亮丽‌‌”,儿子幸一一家住在偏僻的郊区,而且只是一家小诊所的医生,女儿繁的美容院也是家庭式的。

就连欢迎他们的第一餐,也不够‌‌“奢华‌‌”,儿媳问要不要买生鱼片时,繁回答有肉就行啦,幸一也表示附和。

阁楼上,正收拾行李的母亲感慨:原以为东京很远,没想到昨天出发今天就和大家见面了,人还是多活几岁好。

是啊,谁不想多活几岁,好享受迟来的好日子?

他们没想到的是,所谓的东京之行,绝大数时候他们只是窝在儿子或女儿家的阁楼上。

一直到周末,儿子幸一才有时间陪他们去东京逛一逛。两个小孙子也准备好了,欢呼雀跃的。

结果出发前,一直催促他们的幸一却突然被一个急诊叫走了,儿媳原想陪他们去,幸一却说,你得看家。

逛东京的计划就这样取消了,老两口只好继续无聊地在家呆着。这是一对太懂事的父母,他们觉得儿女理所当然要以工作为重,绝不愿意给儿女添麻烦,所以并无怨言。

不久,他们到了女儿繁家,繁同样忙碌,同时比幸一子更精于算计,就连女婿买回来孝敬二老的糕点,她都嫌贵,还说买‌‌“煎饼‌‌”就可以,‌‌“他们爱吃那个‌‌”,而且是自己边吃边说的这话。

至于带父母出去玩,繁同样没时间,可是让二老一直在阁楼上待着吗?连女婿都说,‌‌“很可怜‌‌”。

繁于是给弟媳纪子打去电话,让纪子陪两位老人家一天。纪子愉快地答应了,并且请了一天假。

在纪子的陪伴下,二老第一次正式游览东京,纪子的单人间虽然简陋,却热情而真诚地留他们吃了晚饭,那真是一个温馨的夜晚,纪子待他们,格外亲切。

可是纪子也要工作,不能天天陪他们。

繁和幸一一样,非常关心二老什么时候回老家,后来干脆想出一个主意,她和幸一各出两三千块钱,把老人送到热海玩两天。

老两口奔着儿女来的,儿女们却把他们打发到了热海。

初到热海,老两口一度觉得景色不错,还觉得让孩子们破费了,有些过意不去。可是很快,隔壁房间的昼夜喧闹吵得他们完全睡不着,老两口才觉得,这应当是年轻人来的地方。

第二天,夫妇二人坐在海边感叹,东京游览过了,热海也来过了,回家吧。

他们明白儿女们都忙,而且本意也只是来看看孩子们,那么,心愿已了,也没什么遗憾了。

可是,回到女儿家,繁却十分不满,抱怨他们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繁还说,家里晚上有聚会,轮到她主持,人会非常多。

当来美容的客人问这是谁时,繁回答老家的亲戚时,实在是太扎心了。

懂事的老人商量一个去纪子那儿凑合一夜,一个去找自己的老友服部。

可那时时间尚早,纪子还没下班,老两口只能等,一个说,终于无家可归了。另一个说:是啊。

老两口始终淡淡的语气,然而越是这种平淡的语气,越让人觉得心酸。

他们决定去公园逛一逛,就是在这时,父亲感叹道:东京真大啊。母亲回答,是啊,如果失散了,可能一生不能再见。

父亲去了服部家,才发现为了维持生计,服部将阁楼的房子租给了学生,压根没有他的容身之处,他们于是决定去酒馆喝酒,并叫上了另一位老友沼田。

老友相逢,酒到酣处,难免说到子女,沼田说到自己的儿子,说了一句特别扎心的话:‌‌“没有孩子会寂寞,有了孩子又会嫌弃你。‌‌”

这句话让人莫名想落泪。

这一晚,早已经戒酒的父亲喝得酩酊大醉,半夜被警察送去了繁家,还带上了同样没有回家的沼田。

繁十分生气,一直责怪父亲荒唐、不懂事。

另一边,母亲在纪子家,却受到了很好的接待,纪子还体贴地给母亲按摩,母亲感叹地说:‌‌“这一天真长啊,从热海回来,去了繁家,又出门,最后来到这里,这是我在东京最幸福的一天。‌‌”

明明是很闹心的一天,母亲却说幸福,所谓幸福,是因为被纪子温柔地‌‌“接纳‌‌”了吧?

第二天,两位老人的心境已经与出发时大不一样了,东京之行对他们而言,应当是失望大于期待,他们终于踏上了回乡之路。

车站送行时,幸一说:你们这趟哪儿都去了。父亲笑道:是啊,没有遗憾了。繁还在指责父亲不该喝酒。父亲好脾气地答:已经受到教训了。

出发前,母亲突然意味深长地说:你们都忙,这趟见过了,万一出了什么事,大家也不用特意回去了。

这听上去多少有点儿不吉利,如果谶语真的存在,母亲是不是预感到了什么呢?

结果途中,母亲就病倒了,他们只好临时在大阪下车,三儿子敬三和同事抱怨,大半夜的,又是借被褥,又是叫医生,好一顿折腾。

同事很严肃地说:妈妈很老了啊,小心照顾她,要尽孝道啊,等你想孝顺时,母亲已不在了。

敬三忙说:对,到时拿着被褥铺到坟墓去也没用。可这依然无法掩饰刚才他一脸的不耐烦。

这就是他们的三个‌‌“有出息的‌‌”儿女。除了二儿媳纪子,每一个都觉得他们是麻烦,都在敷衍。

可老两口却依然没有抱怨,反而觉得每一个孩子都见到了,这个十天旅程相当圆满,还一直在强调,很幸福。

这真是一对太好的父母,态度始终平和,淡淡地笑着,即使女儿繁看到他们回来,一脸不满,也是笑而不语。

即使发现子女对自己的轻慢,也没有任何不开心,只是惆怅地说:儿女长大就变了,繁小时候待人很亲切。幸一也变了,以前他待人也很亲切。

可随即,老两口又感慨:人总是不知足,其实他们已经算好了,我们算是很幸福了。

他们的不满,抑或者说不甘,只是这样淡淡地表达出来,又自我安慰‌‌“很幸运‌‌”了,这种隐忍让人简直想哭。

这对父母,多么像我们自己的父母。他们同样隐忍、克制、怕给儿女添麻烦,又那么擅于原谅,即使不满,也没有怨言。

我们习惯了这样的父母,我们觉得我们是孝顺的,我们是爱他们的,可实际上,我们真的有那么爱他们吗?

我们总觉得来日方长,却不知道,命运有时候,会给我们一个措手不及。

回到家中没多久,母亲就病危了。

虽然繁不相信一向健康结实的母亲会病危,还是带上了孝服,和幸一一起踏上了回乡的路。

儿子敬三,却没有及时赶回来。

父亲在得知老太太撑不过明天时,只是不停地重复着孩子们的话,是吗,不行了吗,这就完了吗?

父亲没有过分哀痛的表情,一如既往地平静,可这种平静却让人觉得格外椎心。

母亲的离世,快得令人措手不及。

参加完葬礼,繁开始索要老太太的东西‌‌“做纪念‌‌”,甚至包括一条腰带。最让人生气的是,繁竟然说,要是爸爸先去世就好了,那样妈妈还能到东京帮忙。大儿子幸一竟也点头附和。

办完母亲的丧事,三个儿女就又匆匆离去了,只有‌‌“外人‌‌”二儿媳纪子多留了几天。

父亲感激地说:‌‌“真奇怪……比起我们生养的孩子来,你算是外人哪,然而你却比他们更亲切地对待我们,……啊,谢谢你了!‌‌”

不,不,导演无意谴责这三个儿女。

电影的最后,京子在谴责哥哥和姐姐自私时,几乎‌‌“完美‌‌”的纪子这样说:我像你这么大时也这样想。但是孩子长大后,总会离开父母,会有自己的生活,他们不是存心不良才这样的。大家都会以自己的生活为重。

京子反问,你也会这样?纪子回答:是啊,我不想变,但也会变成那样。

听到这里,心中莫名有些难过。

这是六十多年前的一部老电影了,可是片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却似乎并没有什么大的改变:父母正在老去,可我们却各自忙着自己的生活,完全顾不上他们。

导演小津安二郎并没有过分谴责谁,他只是突显了这种无奈的现实,并表达了自己的‌‌“理解‌‌”,尽管这种理解让人充满了心疼。

电影的最后,母亲去世后,父亲独自坐在客厅摇着团扇,曾经羡慕他们要去东京的邻居又来打招呼:大家都回去了,很寂寞吧。

老爷子说:是啊,早知道她这么快去世,她在世时我就应当对她好一些。

父亲又平静地说了一句:一个人生活,日子特别漫长。

我怀里抱着熟睡的孩子,看到这里,眼泪莫名簌簌而下。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