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人为什么要害怕死亡

梁实秋说,在两种情况下你觉得自己变老了,一是耳畔频闻故人死,二是但见眼前少年多。在我这个四十多岁的年龄,感觉陪伴我这个时代的人纷纷离去,李敖、余光中、霍金、迈克尔杰克逊…..现在又加上了李咏。这让人不由得承认一个事实:我终有一天也会离开。

当一个人开始思考自己死亡的问题,那么他就在拥抱哲学。那么由此就引出了一个问题:人,为什么会害怕死亡?

一个哲学的解释是,人怕的不是死亡,而是不在场感。什么意思呢?这么大好的花花世界,自己突然不在了,但是其它一切都在,那么自己不在以后,他们会折腾成什么样子,而死后的自己是完全无能为力的。这就如同我们在梦境中悬浮着,什么都抓不住,什么都喊不出,只能眼睁睁看着。因此,所谓害怕不在场,就是对失去‌‌“可能改变现状‌‌”的一种能力。

另一个哲学中的解释是,死后的不确定性。死后的自己会发生什么?在没有宗教背景下生活的中国人,对这一点尤为担忧。哪怕我们是唯物主义,那么根据物质守恒定律,所谓人的精气神也不会凭空消失吧,它肯定是转换了存在的形式,那么它变成了什么?这个问题就如同你在出生之前你是什么一样,说不清道不明,没有什么比说不清道不明更让人恐惧的了。

还有一种害怕死亡的心理是,害怕离别。在人世间这短短几十年,一个人貌似占有了一部分财富,一部分友谊,和一部分亲情与爱情,而在死亡的那一刻,这一切都要跟自己离别,这时候是一种不舍。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而死亡这一别,就意味着可能永不再相见,因此这种离别,更让人抓狂。其实在这种离别里,还有一种离别,就是跟自己的肉体告别,自己通过吃吃喝喝好不容易积累起来一个肉体供自己驱使,其实这个肉体大部分是水分,再加了一点碳,忽然有一天宣布要解散了,相当于自己这几十年白忙活了,这样想来,的确是挺遗憾的一件事。

跟害怕死亡同样需要深思的一个问题是:有没有害怕永生呢?

法国存在主义作家波伏娃写了一本小说,名字叫《人都是要死的》。小说中的主人公福卡斯从一个老乞丐手中得到了一种不死的神药,喝下后他实现了永生的梦想。所谓的永生,意思就是他就拥有了无限的时间。福斯卡一开始是兴奋的,因为自己不死,可以缔造伟大的帝国,可是取得各种各样的成功,可以将人能过的各种生活都过上一遍。他有大把时间,不会半途而废,不需要匆匆忙忙。

可是‌‌“历史有惊人的相似性‌‌”,人性有很多无可救药的弱点。就这两样,注定人是无法一劳永逸地取得成就,这种成就不可能永恒不变。福斯卡对永恒的成就绝望了,同时他也感到不死的痛苦。他是不死的,而别人是死的,他跟别人不是一类的人,别人感到的痛苦和快乐他不能感受。因为生命没有尽头,他也感受不到那种为了在死之前实现自己梦想的激动,他的生活难以充实,他不知道在无穷无尽的岁月里可以干些什么。他不死,但犹如不存在。

他对心爱的人说那是真爱,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对她的记忆一定会越来越模糊。久而久之,福斯卡的日子就开始无聊起来,他就如同神话中的神,永生,成了对他的惩罚。一切对他来说,都没有了意义,最后他只有堕落着毫无目的地存在着。

永生,和死亡,是一样可怕的,因为你都失去了对自己生命的掌控感。好在,我们不是神,我们也没有灵丹妙药让自己永生,因此如何让生命在有限而短暂的时间里,活得精彩,才是我们真正该思考的问题。

首先要知道对自己来说,人生怎样过才是有意义的。没有人对人生的意义下一个终极定义,因此你想怎么过就怎么过。好在人生没标准化的意义,自己的人生才有了意义。你的意义可以是实现某项科技的突破,你的意义也可以是将孩子抚养成人,这都是你自己需要做出的决定。最简单的做法,就是给自己写一份墓志铭,然后以终为始开始自己的生活。

其次让每天过的满足,有句话说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既然我们无法掌控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那么当下稍纵即逝的时光该如何度过?答案很简单:不留遗憾。想通这一点,你就不会浪费时间在你恨的人身上,你也就不会虚度跟你爱的人共处的时光。

最后不要让自己不善终。其实在我看来一个人面对死亡最怕的其实是死亡前的痛苦,如果全身插满了管子,耗尽全家的精力与财力,仅为维持最后的时间,既无尊严,也无必要。因为这时候全家会陷入到一种伦理学的悖论之中,那就是:耗尽全家的财力,让你活着,遭罪。因此所谓健康,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快乐地活着,二是不拖拉地死去。

三毛曾经说:一个人出生了,人们并不知道他的未来,却说恭喜恭喜。一个人死去了,人们并不知道死后世界,却说可惜可惜。在我看来,一个人来到世间,因为有了无限可能,因此我们说恭喜,你可以好好折腾了。一个人离开世间,活着的时候却没有好好享受人生,我们说可惜,白走了这一遭。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