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丫鬟的名字,主子的心

在外国人看来,《红楼梦》极可能是无味的。不懂汉语的人不仅难以领略书中诗词的美,就连一个个美丽的名字也失了颜色。

如‌‌‌‌“林黛玉‌‌‌‌”三字,不知要多高明的翻译才能将‌‌‌‌“林‌‌‌‌”字和‌‌‌‌“玉带林中挂‌‌‌‌”、‌‌‌‌“木石姻缘‌‌‌‌”、‌‌‌‌“我们不过是草木之人罢了‌‌‌‌”……这些绵密细腻的关系连接起来。如此聘婷的名字只能简单地译成莫名其妙的音节‌‌‌‌“daiyu‌‌‌‌”,谁还知‌‌‌‌“黛‌‌‌‌”为女子画眉之色的婉约风流?谁还知玉乃灵气美石,‌‌‌‌“君子比德于玉‌‌‌‌”的美好,以及这个字和与宝哥哥含五彩石而生的渊源?

在《红楼梦》的美中,名字的讲究绝对占了其中一份。且不说主子的大号芳名,就连丫头们的小名小字也是大有讲究的。

(一)

黛玉初进府时,贾母见她带来的丫头雪雁一团孩气,王嬷嬷又极老,怕她事事不遂心省力,将自己的一个丫头‌‌‌‌“鹦哥‌‌‌‌”给了黛玉。从后面的文字看来,贾母跟前的鹦哥就是黛玉身边的紫鹃。同为一人,因名字的不同,所呈现出来的感觉就大不一样了。

贾母跟前的鹦哥,只是个二等丫头,名字也不太起眼,跟了黛玉后更名为‌‌‌‌“紫鹃‌‌‌‌”,一下子就有了潇湘馆的缠绵婉约之风。紫鹃之名和黛玉家里带来的小丫头雪雁的名字是对应的,且对得极工。‌‌‌‌“雪‌‌‌‌”和‌‌‌‌“紫‌‌‌‌”都代表颜色,大雁和杜鹃皆为良禽。黛玉给丫头取这样的名字,正合了绛珠仙子那一腔缠绵不尽之意。

让人心碎的《雁丘词》说的就是大雁的故事: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这不正是黛玉的内心写照吗?不知情为何物,只愿生死相许,而风刀霜剑之后,竟不知只影向谁去……

杜鹃的典故和诗词就更难以细数,最缠绵的当属张先的《千秋岁》:

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无人尽日飞花雪。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孤灯灭。

这些词句怎么看,怎么和《葬花词》的调子如出一辙,同样悲戚缱绻,有着百转千回的心结。

潇湘妃子的丫头必是这等名字才恰,倘若具稀世之才的林黛玉回头唤丫头一声,竟是‌‌‌‌“春红‌‌‌‌”‌‌‌‌“秋香‌‌‌‌”这些俗气字眼,岂不大煞风景?

除了紫鹃,老太太还把身边的珍珠给了宝玉,宝玉也给丫头改了名,‌‌‌‌“因知他本姓花,又曾见旧人诗句上有‌‌‌‌‘花气袭人’之句‌‌‌‌”,改为花袭人,好一个芬芳四溢浪漫灵动之名!唯有唤作此名的人,才配给绮丽的怡红院做当家大丫鬟。

可见曹公写宝黛,连他们身边丫头的名字也是精心设计过的。

(二)

‌‌‌‌“我老了,都不中用了,眼也花,耳也聋,记性也没了……不过嚼的动的吃两口,睡一觉,闷了时和这些孙子孙女儿顽笑一回就完了。‌‌‌‌”

贾母的这番话虽是自谦,却也有几分实情。人老了就喜欢简单和热闹。老太太的品味从来不差,只不过走过大半生的老人家,和年轻公子小姐们的情趣格调完全不同了。她给丫头们取的名字既响亮又好记:鸳鸯、鹦哥,珍珠、琥珀,玻璃、翡翠,个个有着删繁就简的明快。

再看薛姨妈的丫鬟‌‌‌‌“同喜‌‌‌‌”‌‌‌‌“同贵‌‌‌‌”,简直就是她老人家亲切随和的佐证。翻遍红楼,谁能找出一个比薛姨妈更能让人亲热的人来?连贾府的小丫头都能顺嘴儿叫出‌‌‌‌“好亲亲的姨太太,姨祖宗‌‌‌‌”,贾府号称宽柔以待下人,可哪个丫头这么亲昵地称呼过王夫人凤姐等人?从丫头的名字就能看出,这位‌‌‌‌“亲亲的姨太太‌‌‌‌”不但愿意将自己的喜乐和大家分享,在待人接物上也是‌‌‌‌“无可无不可‌‌‌‌”的。‌‌‌‌“同喜‌‌‌‌”‌‌‌‌“同贵‌‌‌‌”取得极为随意,无深意,却透着和气。

给奴才取名改名是每个主子的权力,宝二爷尤其爱给人改名字,不光改了袭人之名,还把小丫头惠香的名字改为‌‌‌‌“四儿‌‌‌‌”,虽说是和袭人赌气时随口改的,不过这‌‌‌‌“四儿‌‌‌‌”二字确实比规规矩矩的‌‌‌‌“惠香‌‌‌‌”来得乖巧活泼些。最热闹的一次是给芳官改名,先把芳官改了男装,又起个番名‌‌‌‌“耶律雄奴‌‌‌‌”,可惜家里没人懂这‌‌‌‌“外文‌‌‌‌”,佩凤等人按照字音竟叫出‌‌‌‌“野驴子‌‌‌‌”来,二爷连忙又给她改成‌‌‌‌“温都里纳‌‌‌‌”,仍是番名,众人仍不买账,依旧按汉意叫她‌‌‌‌“玻璃‌‌‌‌”。名字本是便于称呼的,到了芳官这里,一堆堆的名字倒不便于称呼了,可那又何妨呢?‌‌‌‌“红院改名记‌‌‌‌”的本意就是上演一场活色生香的生活秀而已,按政老爹评价宝玉的那句话,叫做‌‌‌‌“学了些精致的淘气‌‌‌‌”。淘气不淘气且不管他,反正生活是因此添了趣味。

宝玉这一折腾,掀起了一片‌‌‌‌“改名热‌‌‌‌”。葵官姓韦,湘云给她改名‌‌‌‌“韦大英‌‌‌‌”,取‌‌‌‌“唯大英雄能本色‌‌‌‌”之意。宝琴的豆官被打扮成琴童模样,却嫌琴童书童等名太烂俗,不如豆童别致,于是这‌‌‌‌“豆童‌‌‌‌”二字又衍生出‌‌‌‌“阿豆‌‌‌‌”、‌‌‌‌“炒豆子‌‌‌‌”等等。

不知‌‌‌‌“红楼十二官‌‌‌‌”在进入贾府之前都有着怎样的闺名?她们也许来自农家,有个如宝玉在乡下遇见的‌‌‌‌“二丫头‌‌‌‌”那样憨朴的名字,也许来自落魄的大户人家,原本是‌‌‌‌“秋芳‌‌‌‌”‌‌‌‌“慧娘‌‌‌‌”这样温婉雅丽之字,只是一朝被卖,身都不由己,何况名字呢。正如香菱对夏金桂所说:

‌‌‌‌“此刻连我一身一体俱属奶奶,何得换一名字反问我服不服,叫我如何当得起。‌‌‌‌”

(三)

若说别人给丫头改名图的是情趣,那么夏金桂给别人改名图的就是斗气了。当初薛蟠为买香菱闹出了人命,只这一项,就能让爱吃醋的薛大奶奶气死。果然,她过门后第一个摆布的就是香菱。怎么才能给这位美妾个下马威呢?嗯,先改了她的名字!

给香菱改名,夏金桂针对的不止是香菱,还有宝钗。一听说这名字是宝钗起的,大奶奶立马脸上挂冷笑,连说此名不通至极,因为‌‌‌‌“菱角花谁闻见香来着?若说菱角香了,正经那些香花放在那里?‌‌‌‌”

这正是蛮妇的理论:你们这些小花小草还值得一提?可呆香菱偏偏听不出门道来,还在那一厢情愿地诉说情怀:

‌‌‌‌“不独菱角花,就连荷叶莲蓬,都是有一股清香的。但它那原不是花香可比,若静日静夜或清早半夜细领略了去,那一股香比是花儿都好闻呢。‌‌‌‌”

金桂一定在心里冷笑:原来这丫头是空长了个好胎子,脑袋里一丁点儿算计都没有。既如此,何不套路她一下子:

‌‌‌‌“依你说,那兰花桂花倒香的不好了?‌‌‌‌”

香菱果然上套了,口无遮拦地道出了‌‌‌‌“桂花‌‌‌‌”二字。这桂字可是金桂的名讳,岂容别人----尤其是她眼中的下等人随意提起?和贾府相比,夏家果然是富而不贵的‌‌‌‌“土豪‌‌‌‌”。贾府里巴巴的写了宝玉的小名儿,各处贴着叫万人叫去,为的是好养活,夏家却连桂花都不能叫桂花,要改称‌‌‌‌“嫦娥花‌‌‌‌”。

金桂好容易引着香菱出了这个口误,岂能不施展施展?顺着这个的话题一转,就转到了改名的‌‌‌‌“提议‌‌‌‌”上,说什么‌‌‌‌“菱角菱花皆盛于秋‌‌‌‌”,所以香字不如秋字妥当……香菱只得‌‌‌‌“就依奶奶这样罢了‌‌‌‌”。谁不知菱花盛于秋也亡于秋,香菱也许从这时起就嗅到了一丝命运的衰萎。

其实何止香菱一个名字?金桂在名字上做的功夫多着呢!薛大奶奶命令人人不可提‌‌‌‌“桂‌‌‌‌”字,她的丫鬟却偏偏叫个‌‌‌‌“宝蟾‌‌‌‌”。‌‌‌‌“宝蟾‌‌‌‌”二字不但占了宝钗一个‌‌‌‌“宝‌‌‌‌”字,‌‌‌‌“蟾‌‌‌‌”‌‌‌‌“钗‌‌‌‌”音还相近,这是巧合还是故意,怕是只有她心里最清楚了。林红玉改名小红,就是因和主子宝玉、黛玉用了同一个‌‌‌‌“玉‌‌‌‌”字。这些主子奴才之间的规矩,在贾府丝毫错不得,到了夏金桂这里就成了‌‌‌‌“懒人盖被无反正----两面都是里‌‌‌‌”了。自古以来,名字的功用无非两方面:一是方便称呼,二是寄情志于其中。夏金桂又发明了第三个用处:用来暗中较劲。

读红楼的人都说红楼梦久读常新,因何?抛开大情节不说,就连一个个名字背后,都透着咀嚼不尽的别样滋味。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