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关乎幸福的两件事

1)幸福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

在西方哲学史上,对于幸福问题,有两派观点,一派叫快乐主义,另一派叫德行主义。我先讲快乐主义。快乐主义的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他的观点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幸福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

伊壁鸠鲁是快乐主义的创始人,但他从来没有把身体欲望的满足当作幸福,相反是最反对纵欲的。所以你一定不要望文生义,一听快乐主义,就以为是提倡纵欲。据我所知,没有一个哲学家是提倡纵欲的,否则叫什么哲学家呢。

伊壁鸠鲁认为,幸福就是快乐,快乐是人生的目的,人活着图的就是快乐。所有的快乐在本性上都是好的,没有任何一种快乐就它本身来说是坏的。他的这个立场很明确,全盘肯定快乐,所以他的哲学被称作快乐主义。

所有的快乐都是好的,但是,你要注意一个情况:有的快乐会带来比这个快乐大的痛苦,比如说纵欲,会毁坏身体;有的痛苦会带来比这个痛苦大的快乐,比如说节制欲望,可以身心安泰。所以,你要算总账,进行比较和权衡,理智地追求快乐。道德也是快乐不可缺少的条件,你做缺德的事,会受良心的谴责,还可能遭到报应。所以,追求快乐本身无可非议,但是要遵循两个原则,这两个原则是我总结的。第一个是理智原则,你在追求快乐的时候,不要给自己埋伏下痛苦,不要损害自己;第二个是道德原则,你在追求快乐的时候,不可以给他人造成痛苦,不可以损害他人。

那么,什么样的快乐符合这两个原则呢?伊壁鸠鲁说,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你身体健康,灵魂宁静,你就快乐了,你就是幸福的。这是伊壁鸠鲁给幸福下的定义:幸福就是快乐,而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所以,为了幸福,你不要做损害健康的事,不要做扰乱灵魂的事。

2)幸福是人身上最高贵部分的满足

对于幸福问题,西方哲学史上另一派观点是德性主义。这一派的创始人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继承了他的观点。我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简单讲一下这一派的观点。他的观点也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幸福是人身上最高贵部分的满足。

人身上的最高贵部分是什么?就是德性。德性,意思是精神属性,人身上的高级属性。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主要是两个东西,一个是理性,另一个是道德,因为有这两个东西,人就区别于动物,成为万物之灵。所以,生而为人,你好好使用和享受老天给你的这两个高级属性,热爱思考,讲究道德,你的人性就得到了圆满的实现,你就是一个幸福的人。

德性,就是灵魂的善。前面已经讲了,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看法是很健全的,他认为幸福主要在于灵魂的善,但也需要身体的善和外在的善作为补充。

3)中国哲学史上的幸福观

只做简单提示。中国古代哲学,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儒家比较接近德性主义。道家的幸福观,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全性保真,意思是要保护好完整的真实的天性,强调生命状态的本真。儒家的幸福观,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安贫乐道,意思是安于物质生活的简朴,做人做得好就是幸福,强调的是道德生活的完善。

4、立足于价值观看幸福

比较中西哲学史上两派的观点,区别在侧重点,快乐主义侧重生命,德性主义侧重精神。可以把两派的观点结合起来,从生命和精神两个方面看幸福。

哲学立足于价值观来看幸福。人身上什么东西是最宝贵的,让它们有一个好的状态,人就幸福了。人身上什么东西是最宝贵的?无非是两个东西,一个是生命,另一个是精神。生命的状态怎样算是好的?是单纯,复杂是痛苦和烦恼的根源。精神的状态怎样算是好的?是优秀,这样在自己身上就有了幸福的源泉。所以,归结为一句话:幸福在于生命的单纯和精神的优秀。

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这个命照看好,把这颗心安顿好,人生就是幸福的。换一个说法,人有两个主要的身份,一个是自然之子,一个是万物之灵,尽好老天赋予人的这两个主要职责,当好自然之子,当好万物之灵,人就幸福了。

立足于价值观看幸福,幸福问题就变得简单明了了。你是可以支配自己的幸福的,因为你可以支配自己的价值观。我们时代有一个倾向,就是过分地从外在方面去寻求幸福,把金钱、财富、外在的成功看得太重,为了追求这些东西,把生命和精神的状态弄乱了,结果并不幸福,毛病就出在价值观上。所以,在价值观的问题上,你一定不要随大流,究竟什么能让你真正幸福,你要去问自己的生命,问自己的灵魂。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