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他们身后只留下了一堆形容词

春节返乡,穿行于西府大地,田野里高耸的墓碑映入眼帘。

周朝古地,厚葬传统绵延不绝。这些被松柏笼罩的土墓群,栖身于大地深处,坚韧地抗拒着当局的遗体火化政策。

据知情人说,青石制作的墓碑,一般售价在两千六七百元,贵者逾万。

碑面格式相同,碑头刻有“中华”和“纪念”两种标识。

墓志铭上的文字,一般由出钱者提供死者生平事迹,经营者将其信息纳入标准文本,成文后输入电脑,机器自动刻字。

我采集的资料来自两个墓群的近四十块墓碑,它们位于扶风杨凌交界区域,分属五泉镇和杏林镇,一为汤姓,一为刘姓。二者隔湋河相望,相距十余公里。

墓志铭绝大多数以正体字刻字,却繁简夹杂,从中可知掌控机器者之文化素养。

文字长短不一,生卒年月之后,即是逝者一生事迹。

文本如下:

男墓称显考某老大人之墓碑

女墓称显妣某老孺人之墓碑

若合葬墓,则男左女右,显考显妣并列。

碑文这样表述墓主生卒:严父/家慈讳某某某老大/孺人生于某年某月某日故于某年某月某日享寿某某岁。

除两座有事迹记述外,其余皆只有评语。

对男性的评语多为:

品性刚直忠厚善良和睦邻里尊老爱幼乐善好施为操持家业教养子女勤耕苦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披星戴月耕耘农桑节衣缩食受尽艰难坎坷终生劬劳德范常昭

对女性的评语多为:

一生孝育德全贤淑善良和睦亲邻为操持家业抚儿育女昼耕夜纺含辛茹苦苦务农桑

合葬墓总括云:

父母爱好善道进庙敬香功德圆满终生勤劳德范常昭今家道昌兴儿女为先人立碑纪念

今家道日兴子孙满堂儿女为报严父养育之深恩厚德并启迪后代奋发向上有所作为特树碑石子承孙继万古千秋永言孝思

下为立碑人序次:儿或孝男女孙孙女曾孙曾孙女

只有四个例外。

一是八十二岁辞世的女主人,碑文称其:宽仁厚德与世无争敬亲善友人缘口碑治家有方严教子女信奉佛教慈悲为怀乐做善事周济乡里育儿抚孙注重读书深得众人爱戴

碑文表述了几个事实:主人的宗教信仰,侠义性格,供养后代读书。

一是女医生。碑文称其:幼年读书知书达礼女校毕业研习医疗治病救人医术精湛民间有证为师带徒桃李芬芳受人尊敬誉称老师……

本应志之,即用叙述语气展示一生经历,却误用铭的方式,文辞多病,又无韵律。

一是男医生兼人大代表。碑文称其:早年从戎勤奋习医救死扶伤退伍从医毕生敬业深得爱戴百姓选举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参政议事反映民情……

与上例如出一辙,以铭的形式记叙死者事迹,文气不通。

一是劳动模范。此乃事迹为最详实者。碑文云:八岁失亲十二岁为继承家业赴太白县独手创业名曰白云山庄在此地扶贫帮困曾救苦难者多命留有刘家少爷之美誉合作化初级社高级社曾任主任副主任之职并荣获陕西省劳动模范之荣称。

这是唯一一个合乎志的要求的文字,殊为难得。

墓志铭,顾名思义,一般需有志有铭。即使无志有铭,也得有个性,恰如其分地表达对逝者的称颂思念之情。如今流行于西府的勒石文字,多无事迹之叙写,徒剩一堆枯燥颂词而已。

先贤韩愈曾将墓志铭从应用文体提升到抒情散文的境界,流风余韵今日已不可得见。原因显而易见,祭文被官方格式化之后,民间墓志铭亦同步八股化,千篇一律,丧失了灵魂,徒有僵硬的形式而已。立碑人无文化立场,任由一心牟利的碑刻经营者操纵,其结果便是如此。

试想,一外来客伫立碑石前,以虔诚、恭敬的态度阅读碑文,冀望理解一位逝者的人生,不料看到的却是一堆大而无当的形容词,他该作何想?若坟园里所有碑文皆如出一辙,岂不是逝者的悲哀?他们只是一个个相同的优秀品德载体,似乎从来就没有存在过——他们的喜怒哀乐、跌宕起伏的人生全然被俗词遮蔽了。

西府乃文化深厚之地,广布田畴的墓志铭竟如此陋鄙、乏味!

顺便说一句,以佛教圣地法门寺著称的文化大县——扶风境内的文化退化现象俯拾即是。比如将湋河大桥的湋河妄自改为韦河,电线杆子上把马融设帐授徒的绛帐写成降张,班固墓前草率刻就、文句不通的碑文,……举国弥漫的无知、慌张、任性,正在各地结出荒诞的文化自信之果。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