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驼峰航线上的五大运输机(5/8)

首先,自然是看看北线是否可行。

在试航之前,美国陆军一些高层认为,跨越海拔6000米以上开设大规模的空中运输线路,是绝不可能成功的,历史上也绝无先例。

一个美国将军还坦率的说:就算是飞鸟也飞不过去,更别说满载军用物资的运输机。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

中国航空公司顾问亚瑟.扬5月15日给在美国交涉的宋子文发电,认为北线不可能成功:如我所知,现实如下述,山岭险峻、日机可能会随意拦截、地图不准确、通途全部是重峦叠嶂的山脉,犹如凹凸起伏的骆驼峰背,没有一块平坦适宜迫降的场地、没有无线电方位、没有天气报告。最致命的是,已知机型根本就不能在这里飞行。您还是建议总统,改变航线,供应给中国的军事物资,也许要经过伊朗或者阿拉斯加。

试飞北线的,是中国飞行员。

此次从印度回来的北线航程惊险万分。

这些飞行员晚年回忆:从印度汀江起飞后,飞机马上就得爬高至4500米。对于全载重、只靠两个发动机提供动力的C47,实在太难了。可不爬又不行,航线右侧就是海拔接近4000米的布帕布姆山,稍微疏忽就是大麻烦。好歹进入缅甸,迎面而来的就是恩梅开江西侧两座将近4000米的高山,至今我也不知道那山的名字。再飞大约一个小时,就到了中国境内的横断大山上空。什么高黎贡山、怒山、雪贡山、碧罗雪山、福贡山、利沙底、瓦不母、衰底马、贡山…在澜沧江和金沙江之间,由南向北,也是高峰耸立。如云龙东南、云龙东北、洱源、核桃树、兰坪南、剑川西北、玉屏山、拉马罗东北、大理马龙峰…海拔大都在4000到6000米之间,当时的C47运输机满载后,只能飞四五千米左右,最多也不过是6000米,那已经是接近它的极限。飞机几乎全是在山壑里钻进钻出。

虽然航程非常惊险,但至少证明这条路线是可行的。

就空运部队,根据中国要求,运输务必由中国航空公司和美国一同承担。

在罗斯福命令下,1942年3月21日,成立了美国空运队,归属驻印度的美国陆军第10航空军管理,后来机构又多次改革。

1942年7月,美国陆军航空队新的航空运输司令部成立,由威廉·腾纳尔(William H. Tunner)上校指挥,组织驼峰空运和提供后勤支持。大多数的人员和设备来自美国陆军航空队,也有英国和印度的英联邦部队,缅甸劳工团队和中国国民航空空运科。

开始美国空运队规模很小,仅有5架道格拉斯DC3运输机和20架道格拉斯DC2运输机,随后陆续补充一批,到1942年10月也只有75架,基本都是DC3运输机,比较落后的DC2运输机已经被淘汰。

中国由于国力弱,投入的中国航空公司飞机就更少了,1942年仅有10架DC3运输机。

整个1942年运输量是非常低下的。因为运输刚开始,各方面条件都不成熟,加上南线已经断绝,北线过于可怕,稍有不慎就会机毁人亡,在最初的1942年6月到8月,仅仅运输了500吨物资,其中1942年5月仅为80吨,尚且不能满足飞虎队100多个飞行员一年之内的生活物资的消耗。

整个1942年,运输量仅有4700吨,还不如一艘美国货轮自由轮的运输量(5500吨)。

1942年,各方面条件不成熟,对于驼峰航线的飞行也是刚开始,所以遭遇很大的危险。

事实证明,先进的道格拉斯DC3运输机也许适合在世界上所有的地方飞行,但它不适合驼峰。

在驼峰上,道格拉斯DC3运输机最大的问题就像上面说的那样,无法飞得足够高,就被迫穿越驼峰,也就是山峰。DC3的巡航速度大概是200多公里/小时,也就是一秒钟60多米。飞行员只要有几秒钟的反应滞后,飞机就会偏离航线几百米,撞山也就不稀奇了。

这自然是很可怕的,稍有不慎就会机毁人亡。

全世界最先进的C47,几乎不能胜任驼峰航线

驼峰四大杀手之撞山

北线飞行的山峰很多在6000米以上,而当时主力飞机C47也就是道格拉斯DC3最高飞行高度只有6000米,只能穿越山峰飞行。

即便是白天,没有任何天气状况,万里无云的天气,这种飞行也不容易。因为雪山终年积雪,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人的眼睛对于这种一片白色的分辨,会有一定的误差。

这对于飞行员的视线会有严重的影响,影响他们对距离的判断。很多时候飞机撞山了,飞行员却并不知道,还以为距离很远。

如果仅仅是在山峰中飞行,问题还不大。毕竟只要飞行技术过硬,尽量在白天飞行,加上足够的飞行经验,还是可以躲避这些山峰,至少不会有太严重的损失。

遗憾的是,撞山的危险并不是这么简单。

喜马拉雅山的可怕之处,也并不仅仅是在山峰间穿梭。

有很多可怕的因素,会导致即便是超级王牌飞行员,也会撞山。

这就是为什么“人定胜天”是不可能的最好解释。

驼峰四大杀手之大雨

印度缅甸的5月到10月是雨季,基本每天都在下雨。雨季中,原则上所有飞机是不能起飞的,连战斗机都停飞了,因为到处都是雨雾,根本看不清方向。

强行在雨雾中飞行,就叫做盲飞,也就是完全依靠仪表飞行。为此,道格拉斯DC3运输机装有当时最先进的无线电定向仪,利用无线电进行导航。

无线电导航通过无线电波的接收、发射和处理,从而确定运动中的飞机与导航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据此实现对运动载体的定位和导航。

遗憾的是,无线电导航并不很可靠,因为无线电在高原经常会被恶劣的天气和磁场影响,日本人还会干扰无线电。

这是驼峰航线上全部运输机唯一的导航方式了,剩下的只有无线电台,通过和地面的联络对飞机进行导航。

就算在今天各种科技非常发达,中低空盲飞也是危险的,更别说只有落后无线电导航的当年。驼峰的盲飞几乎就是靠运气,或者说玩命。

只是,由于抗战万分吃紧,多运一吨物资就有可能拯救成百上千人的性命。所以驼峰航线不能停,再危险也要坚持。

对于可怕的雨水,当年的飞行员回忆:雨季是从5月份开始,到10月、11月份结束。这个期间,在整段飞行、在各高度上,就没有一次不是在雨中进进出出的。不是这里下就是那里下,反正就像进了水帘洞。连绵的小雨、突如其来的阵雨、狂风骤雨。瓢泼大雨中,飞行员必须全程做仪表飞行,否则根本就保持不了航向。只要稍微偏一点,就撞到两侧悬崖峭壁上。即便如此,大家还是喜欢飞雨季,为什么?雨季气流相对稳定,飞行时颠簸不是那么厉害…倾盆大雨中,我们每次飞,最担心的是怕雨水渗进油箱,造成发动机停车,这种事情“中航”是发生过的,是谁,名字我忘记了,就是在途中雨水渗进油箱,造成一个DC3运输机发动机停车,他就用一个发动机飞,硬是坚持挺到汀江。幸亏是从昆明过来,运气好,飞机载重少,要是反过来飞,结果就很难预料。如果是两个发动机都停车,那可就完蛋了。从汀江到昆明,全程几乎没有一块平坦一点的地方,迫降即意味人机俱亡。跳伞?脚下除了冰山雪峰就是原始森林,不把你冻死野兽也要把你吃掉。

等到空中听不见雨声,豆大的雨点也不是噼里啪啦不停地打在C47风挡玻璃上、雨刷器更不用“吱吱”作响拼命扭动,这一切都看不见,没有水了,好容易把该死的雨季盼走了,冬季又来了。

雨水只是可怕的其中一方面,更可怕的是湍流和横风。

驼峰四大杀手之湍流和横风

相比雨季,驼峰飞行员更恐惧的是冬季(旱季),因为此时有三种气流在喜马拉雅山交汇,形成可怕的大风。

极端时候,风速高达380公里/小时,比飞机飞行速度还快。

这尚且不算最可怕的,还有可以将飞机一瞬间推出1000米的强烈湍流(乱流)。

这两种的气流都是致命的。

自然,如果飞机的高度足够高,比如今天的喷气式客机都是在万米高空,被推出1000米只要不失控,还不会机毁人亡。

但C47是在山峰中穿越,一旦遭遇这种大风或者湍流,百分之百就会撞山,飞行员根本没有任何挽回的余地,连跳伞也来不及。

当年飞行员回忆:地面的人管这叫“旱季”。“旱季”就是我们的“冬季”。和“雨季”相比,天气倒是晴朗,除了起飞时地面常常有浓雾之外,可我们一到空中,在4000到5000米高度,遇到的全是强烈的偏西风。有多强烈?时速超过一百英里,换算成公里是一百六,在地面就是台风。C47运输机巡航速度是二百七公里左右,只比台风快一百多公里。顺风飞,汀江到昆明,没有意外,两个多小时就到,而从昆明到汀江,却需要五个多小时,就是这个概念。第十航空队两个美国飞行员,从昆明返汀江,竟然飞七个多小时。飞一米退半米,飞机几乎不动,整整一天都耗在空中,是一寸一寸爬过来的,下来后,基地都不相信他们还能活着回来,都以为肯定不知摔哪去了。这个季节起飞前,必须考虑油量。我就曾被刮到过怒江和澜沧江之间,由于油不够,只得返航。

一遇到强烈侧风,机长边飞边得让飞机做15度到25度偏流修正,以抵消强风,这样大幅度修正航向,在飞行中是极其罕见的,但又必须这样做,不然,可能就把你真的吹到珠峰上。麻烦的是在这种风速下,定向仪往往失效,后果,你想吧。

伴随着强烈的侧风,是更强烈的上升和下降气流,上升和下降幅度之大,让人瞠目结舌。

1943年3月13日,陆铭逵和我一前一后起飞,相隔只有十几分钟,在飞越第一个山脊时,他们报务向地面发报,飞机遇到强烈湍流,也就是上升气流团,一分钟之内,C47运输机根本无法控制地上升2500米,随后又急速下落,可能有1500米。我们是晚走的,结果却早到了。看他们在昆明落地后,机组三人周身都被汗水湿透了,浑身湿淋淋,像在水中刚捞出来一样。一分钟上升2500米啊,那是什么样子?现在最新式战斗机可能比这快,可我们是几吨重的大货机!C47运输机又不是密封舱,在那个高度上,连氧气都没有,人受不了啊。

总之,C47运输机并不适合在高原上飞行,不过,当时世界列强所用的大型运输机,又有哪一种适合在驼峰这种恶劣的条件下飞行呢?根本就没有。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