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不是献词的献词

辞旧迎新作为一种人类天性,估计到末日审判之前都改不了。作为这种天性的具象体现,就是每到岁末年初,我们总能在CCTV或VOA或劳动新闻上,看到听到读到各种新年献词。当然,有资格上那儿去“恭喜发财”的毕竟是一小撮,更多的人和机构只能在社交媒体上过一把嘴瘾。仅12月31日这一天,我就从朋友圈里批阅了不下几十篇的年终总结和新年献词,这其中,又以媒体、媒体人、前媒体人最为积极。只可惜,受众对此似乎愈来愈不买账,甚至恶评如潮,面对众多同质化、鸡汤类的献词,人们的反应就一个字:烦!

就连献词界的标杆(如果不是枪靶的话),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也被许多人认为,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今年这篇《锚住幸福,穿越这时光之海》,更是被骂出了翔。但仔细分析比较,从1997年至今,20年来南方周末的献词风格其实并没有怎么变化,如果仅仅就文本和修辞来说,《锚住幸福,穿越这时光之海》也未必就比《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愿新年的阳光照亮妳的梦想》这些所谓经典名篇差多少。非要说有什么差别的话,我想恐怕还是读者的心境变了。相比兜售希望的鸡汤,今日之国人,似乎更推崇那些吐槽现实、看空未来的另类献词。

人心的背后是世态的变迁,回想《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一文风行的时代,从传媒业到整个社会,都洋溢着一股对于未来的乐观主义情绪。记者们相信,可以通过自己的一篇篇报道推动中国社会的前进,而普罗大众也期待,经济上的自由、开放总有一天会带来政治领域的革新改变。但世殊时异,经济的减速、法治的倒退、管控的加剧,都让如今的人们对未来感到不安、悲观甚至绝望,乃至不断有人叫嚷“文革又要来了”。这种情绪下,继续兜售“相信未来”那一套,无论文笔再好,哪怕把《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重发一遍,也会挨骂遭批。因为在一些人眼里,今时今日还在兜售虚假希望的,不是傻就是坏。

提起“虚假希望”,应该说是这两年被批判的最多的词汇之一。但何为虚假希望,何为真实希望,评述者却往往莫衷一是,事实上也不可能完全切分开来。如果将所有的希望都一律斥为虚假希望,那么未免太悲观,因为尽管今日之中国处处逆流横行,但这些逆流究竟能横行多久,会否逆转国家走向,还真难说。而且如果我们把目光从现下挪开,不去计较一年两年五年十年的得失,把视距调到一百年的长维度上,便会发现无论是中国,还是整个人类社会,虽然跌跌撞撞一步三回头,但总体上还是在往前行的。

一百年前,即便是这个星球上最文明、最先进的国家中,也没有几个是实行民主政体的,以至于古老的中央帝国,居然一不小心就成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而一百年后,哪怕是最专制、最残暴的政权,也要在国名里,在相关的机构头衔上,抹上些“民主”、“人民”的胭脂,这不能不让人想起孙中山先生的那句话——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当然,这种大势不是一往无前平铺直叙的,期间也有波折,也有转圈,甚至,借助新技术的加持,传统专制政权成功实现了向现代极权体制的转型叠代。

但即便是在纳粹最猖狂,在苏联最强盛的时候,人们之所以没有放弃抵抗,不是因为绝望,而恰恰是现在被许多人嘲笑的那两个字——“希望”在起作用。否则,他们或许就会像老舍那样,选择沉湖自尽。所以,不管出于“好死不如赖活”的朴素智慧,还是基于对人类历史及未来走向的把握,我都是历来不主张人因为绝望而自杀的。

事实上,今日之中国,虽然不如意处常八九,但毕竟不像纳粹、像苏联、像文革时那般肃杀,要不某位口炮党的“早发早移”生意,怎么会做得那么红火?更重要的是,如今中国的阶层构成、经济结构,社会的开放程度及人群心理,这些都决定了不会再出现第二个万民拥戴的红太阳,文革因而也不可能再来第二回。这时候,一味宣扬所谓的虚假绝望,既不会带来预想中的裂变,相反只会使身处其中的人们因为恐惧而变得更加犬儒。在这个意义上,相比虚假希望,虚假绝望对于世道人心的伤害,对于社会变革的阻碍或许更大。

这一点,曾先后参加过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推翻七月王朝革命、加里波第对那不勒斯王国的征战等运动的大仲马200年前就已意识到,所以在小说《基督山伯爵》结尾,这位大文豪写道:“在这世界上既无所谓幸福也无所谓不幸,只有一种状况和另一种状况的比较,如此而已。只有体验过极度不幸的人,才能品尝到极度的幸福……人类的所有智慧就包含在这两个词里面——等待和希望!”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