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抗战初期中国空军的三大轰炸机(3/5)

马丁B10-B

美利坚神鹰——美制马丁139WC/B10b轰炸机

相比以上的两种飞机,马丁139WC轰炸机的名气也不弱。

美国飞机制造商马丁公司在当年赫赫有名,早在1912年就建立了公司,开始生产飞机。1916年马丁公司和莱特公司合并,成为美国首屈一指的马丁莱特航空公司。

该公司,直到90年代才被洛克希德公司收购,成为今天的巨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

马丁公司在30年代利用当时最先进的几项航空技术,于1933年推出了马丁139WC轰炸机。

马丁139WC轰炸机在当时来说,绝对是超一流的中型轰炸机,有着几项惊人的性能。

它的最大时速高达350公里/小时,在当年大部分战斗机不过是这个速度,而马丁139WC轰炸机是重达7吨的大型轰炸机。

它的航程相当惊人,高达2200公里,相当于当时主流轰炸机的一倍有余。

它的载弹量接近2吨,在当时来说也是相当了不起的。

它的防御能力很强,机身有一定装甲,还有3挺自卫机枪。

马丁139WC轰炸机之所以在1932年就能超越1936年装备的德国He111轰炸机,主要在于他使用了很多新技术,诸如新式的莱特发动机,可收回式的起落架,封闭式座舱配置,全金属低单翼设计,甚至还有半圆形的龟壳状凸出枪塔。

由于马丁139WC轰炸机非常先进,诞生以后立即被美国陆军购买,给它的编号为B10轰炸机。

1934年,美国陆军航空队的B-10从华盛顿特区起飞往阿拉斯加,落地加油之后再返航,航程长达14000公里;虽然中间有落地加油数次,但是其超长的续航力与长距离飞行的可靠性仍然震惊了美军高层。

马丁139WC轰炸机诞生以后,很快生产了300多架,主要是美国陆军购买的。本来马丁公司预计这种飞机自1933年诞生以后,至少可以使用到1940年。

遗憾的是,强中自有强中手。1935年,马丁公司的死对头波音公司就发明了更有名的B17空中堡垒重型轰炸机。

相比起来,B17载弹量高达8吨,航程3000公里,最大时速高达490公里。虽然飞机重达25吨,但更为坚固结实,依靠机枪和小口径火炮很难击落这种飞机,更何况B17还有高达13挺12.7毫米机枪,拥有5个机枪手。

自从B17空中堡垒诞生以后,B10作为远程轰炸机自然是不行了,于是就被淘汰掉了。

重型轰炸机是一种储备,因为制造比较困难,一旦开战难以保证一定数量,所以必须预先购买。

至于中程轰炸机,目前美国陆军还没有这个需要,因为他们离战争还很远。

所以,B10作为重型轰炸机被淘汰,作为中型轰炸机又得不到订单,在珍珠港事变之前,先进的B25米切尔中型轰炸机也研发出来,毫不费力的又击垮了B10。

马丁公司耗费巨资研发的B10,就这样打了水漂。由于对B10过于乐观,他们甚至还预先生产了一些半成品飞机,现在也堆在仓库生锈。

正当马丁公司焦头烂额的时候,中国人找到了他们,购买了9架,第一批送到6架,第二批送到3架。

可以这么说,马丁139WC轰炸机,也就是B10轰炸机,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轰炸机。国民政府能够买到这9架飞机,是非常兴奋的。

他们特别成立了一个第8大队第30中队,也就是马丁中队,装备了这批B10轰炸机。由于这批轰炸机非常珍贵,空军特地选拔了中央航校第3期的优秀毕业生担任机组成员。他们其中的很多人已经担任了中队长之类的职务,但仍然以参加这个中队为荣,因为这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轰炸机中队。

只是,B10轰炸机是一种大型轰炸机,重达近8吨,操纵它和使用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别的不提,作为一种速度很快的大型轰炸机,它的降落就有一定的危险,尤其在中国那种设施低下的野战机场,更是有极大难度。即便最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也不见得能胜任B10轰炸机的驾驶和使用。

而且,这批B10轰炸机是1937年2月才运到中国,组装、调试后,还不到3个月抗战就爆发了,机组人员根本就得不到什么训练。

抗战爆发以后,陈纳德被任命为这支部队的指挥官。美国人陈纳德认为马丁中队的飞行员水平太差,难以有效操纵这种飞机,必须强化训练。

但该中队的飞行员认为,目前抗战已经打响,前线极端需要轰炸机支援,怎么可能在这个节骨眼上去后方训练。况且,B10轰炸机的操纵不容易,训练难免会有损失,与其都要损失,还不如损失在战场上。

但陈纳德不管这一套,强行要求马丁中队训练。结果,1937年7月,3002号B10轰炸机果然在降落时候坠毁,几乎摔成两截。万幸的是,4名机组成员只受了轻伤。机长李忠侬对陈纳德非常不满,跳出飞机残骸就喊道:这就是训练的结果,白白损失了1架飞机。

陈纳德很不服气,和他争辩起来。

怎么说呢,其实陈纳德也没错,李忠侬也没错,大家立场不同而已。

随后,马丁中队参加了实战。果然如陈纳德预料的那样,由于水平差劲,虽然机组成员用尽最大努力,具有极大献身精神,但仍然没有起到太大作用。

马丁中队执行了多次轰炸任务,它作为中型轰炸机使用,主要轰炸敌人最坚固的阵地和日军军舰。

几次轰炸,给日军造成一定损失,但没想到我们损失更大。

因为训练不够,飞机难以操纵,我们连续损失了多架。

诸如淞沪会战打响的第一天8月14日,B10轰炸机由南昌、吉安两地赶赴南京,没想到就有1架3006号飞机迷航,当天坠毁途中,机械师李振清殉国。

还没打仗,就又损失了一架。

随后B10轰炸机连续执行多次轰炸任务,仅仅8月就进行了5次之多。

8月20日,2架B10轰炸机去上海轰炸期间,遭遇日军地面炮火拦截和6架日机拦截。好在B10轰炸机的航速很快,自卫机枪很多,最终成功击退日军飞机追击,但3003号飞机也被机枪子弹击中多处,由于飞机装甲较厚,问题不大。

随后,B10轰炸机又执行了多次轰炸任务,仗着速度快,装甲厚,自卫机枪火力强,一直毫发无伤。

但在10月14日,1架B10轰炸机从南京起飞以后,却因为飞行员夜间操作失误撞山,机毁人亡,又白白损失了一架。

22日,2架B10轰炸机轰炸上海时,3005号被日军军舰上的大口径高射炮击中左发动机,伤势非常严重。B10轰炸机的机组成员依靠飞机的坚固,勉强从上海飞回了南京。岂知飞到南京郊区的时候,左边发动机突然爆炸,飞机坠毁,3人殉国,仅有副驾驶一人重伤后获救。

25日,又有一架3001号在降落时起落架折断,导致飞机全毁。

这样一来,战争中损失4架,训练又损失1架,前后5架都完了,先后有12名机组成员殉国。

所以,到了10月底,马丁中队仅剩下1架轰炸机可以使用。

第二批3架B10轰炸机于8月中旬运到国内,但组装和调试还需要时间。到了这3架飞机可以使用的时候,马丁中队已经伤亡殆尽,没有飞机了,只能将这3架B10轰炸机交给国际志愿中队。

此时,国民政府已经做出了结论,B10轰炸机是一种介于中型轰炸机和重型轰炸机之间的特殊轰炸机。

原则上,不应该让B10轰炸机这种大型飞机,来执行普通的战术轰炸任务,不然就是大材小用。

而此时,正好有个任务需要大型轰炸机执行。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