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霍克3战斗机伯仲之间的伊15双翼战斗机
这两种飞机中,伊15战斗机是老式的双翼战斗机。总体来说,伊15的各方面和美国寇蒂斯公司的霍克3战斗机基本一致,没什么区别。
它的所有设计都是老式设计,包括双翼结构,上海鸥机翼,木质机体,开放式座舱(不能飞到5000米以上),固定式三点起落架等等,没有一样是新技术。
虽然技术不新,但由此也有个优势,就是所有技术都很成熟,是经过多年实战考验的。
伊15战斗机的优点和缺点也很明显,同霍克3双翼战斗机一样。
它的优点是,低速水平盘旋能力非常强,甚至强于霍克3。
伊15战斗机采用双翼结构,飞机升力很大,而它的木质结构导致飞机重量很轻,使得飞机盘旋能力极佳。上海鸥机翼可以有效减少飞机上机翼的阻力,减轻机身产生的有害气流影响,增强飞机的机动性。
伊15战斗机在1000米高度转一个360度的圈只需要区区8秒,堪称世界第一流。众所周知,转圈越快越稳,就能在水平盘旋中获胜。
但,这就是伊15战斗机仅有的优点了。
它最大的缺点就是速度慢。
它的试验机在1933年10月,曾经创造了苏联双翼战斗机的最快速度,也就是350公里/小时。但这在全世界来说算不了什么,甚至还没有日军的大型轰炸机96式飞得快(370公里),而日军96式战斗机97式战斗机航速为430公里和460公里,强大得太多。
虽然水平面盘旋能力不错,但垂直面很差。
在30年代,短小的伊15战斗机创造了爬升的世界纪录,也就是起飞上升到5000米仅仅需6分钟,但相比日本的战斗机,仍然相差不少。
如日本陆军最常用的1式战斗机(也叫做隼),爬升速度比伊15战斗机高出百分二十到三十。
关键是,双翼的伊15战斗机俯冲的速度很慢,更重要的是加速很慢,相比日军俯冲时600多公里的时速不值得一提。
如果伊15战斗机和1式战斗机同时爬升,1式战斗机迅速就可以占居高位,然后高速俯冲下来将伊15战斗机打垮,后者甚至连还击的机会都没有。
即便伊15战斗机已经占据高位向下俯冲攻击,却因为俯冲速度慢,1式战斗机可以从容的做出各种躲避的机动动作,很容易逃脱。
简单就是一句话,伊15战斗机在垂直面机动性,远远逊色于敌人,甚至无法正面对抗。
而二战期间,大部分作战都是在垂直面,水平面的格斗越来越少了。
那么伊15战斗机的综合机动性,明显逊色于日军抗战初期常用的97式陆军战斗机、96式海军战斗机,更极大的逊色于在41年前后参战的最新的零式海军战斗机、一式陆军战斗机。
伊15战斗机和霍克3战斗机一样,武器也不强,仅有2挺7.62毫米机枪。这同日军在抗战初期使用的96式,97式战斗机大体类似,但相比零式海军战斗机和一式陆军战斗机,有着巨大的差距。
零式海军战斗机拥有2门20毫米机关炮和2挺7.7毫米机枪,一式陆军战斗机也有2挺12.7毫米机枪。
唯一的优势在于,伊15战斗机在飞行员座椅背后放置了防弹钢板,可以一定程度的保护飞行员。这是一些日本战斗机,如零式战斗机所没有的。不过,先进的日本一式陆军战斗机,也是具备防弹钢板和自封油箱的。
总的来说,伊15战斗机的综合性能和霍克3战斗机没什么区别,相比日军抗战初期的96式97式有一大截的差距,相比新一代零式海军战斗机和一式陆军战斗机更是天壤之别。
伊15战斗机想要在空战中获胜,就必须将敌人引诱在低空,进行低速的水平面盘旋作战。只有敌人中计,双方才能正面拼一拼,毕竟伊15战斗机水平面机动性很好,是完全可以打一打的。
老鸟飞行员回忆伊15战斗机写道:伊15的机动性优异,操控感舒适和谐。但飞行员前方视野有限,尤其是在爬升状态下,由于下主翼的遮挡,往下看的视野不佳。飞机所有舵面的控制都是轻柔有效的,稳定性尚可,这标志着这是一架优秀的战斗机。但单翼机的性能总是比这种双翼机更加优越。对于日军的先进单翼战斗机而言,除了盘旋转圈速度以外,其他所有性能几乎都能占有优势。日本飞机明显可以使用这样的策略对付双翼战斗机:利用高度优势获得更快的速度追上去,使用强大的火力发动掠袭。日本飞机可以利用双翼战斗机在进行垂直机动时敏捷性降低的空档,追上去消灭对手,据我所知在实战中确实发生了这样的战斗。
陈纳德回忆,他在南京上空,目睹过一场最惊人的一对一空战,就是一个苏联空军飞行员驾驶伊15双翼战斗机对抗1架中岛90式海军战斗机。
陈纳德写道:我看到了一幕令我终生难忘的空中格斗。一般情况下,空战是在几秒或最多几分钟之内便决出胜负,但这次战斗持续了30分钟,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飞行员的生命都掌握在他们操纵杆的每一次动作上。那架日机飞进了苏机的圈子里,互相开始狗咬尾巴式地追逐着。日机越追越近,已经到了可以射击的位置,随着日机的第一次射击,那架苏机做了一个俯冲飞行,便躲了过去。日机随着也飞了下来,在它全速呼啸着俯冲的当儿,苏机突然做了一个横翻,摆脱了日机,并迅捷向他开火。这架苏联飞机,是我看到过的唯一一架可以一气呵成做完这些技巧的飞机。最后双方飞行员都用尽弹药,才中止了战斗。当那名苏联飞行员爬出机舱时,我正好在机场附近。他有六英尺高(1米82),长着一堆乱蓬蓬的头发,像成熟的麦穗一样。他的衬衣被汗水打湿贴在了背上,看上去好像是刚从雨中归来,鲜血从腿上的一处枪伤缓缓渗出。
由此可见,伊15战斗机和霍克3战斗机一样,在水平面低速盘旋能力还是很强的,不亚于敌机。
但如果敌人本来就在高空高速,或者一旦发现伊15就立即高速爬升然后俯冲甚至高速加速飞走,伊15战斗机都是无可奈何的,毕竟速度相差太大。
最可怕的是,敌人如果使用爬升后俯冲攻击,打完就跑的办法,伊15战斗机根本无法反击,只能成为活靶子。
所以,伊15这种战斗机在1937年提供给中国的时候,已经相当过时了。
伊15战斗机本来是苏军的主要战斗机,但在1936年西班牙内战中,被德军BF109战斗机的早期型号修理得很惨。苏军高层认为伊15已经过时,开始大量淘汰这种型号飞机。
苏德战争爆发时的1941年,本来占苏军战斗机一半数量的伊15战斗机,数量减少到还不到2成。实战中,证明它无法和德军新式战斗机对抗,所以不到2年就完全退出苏军战斗机的行列。
相比伊15双翼战斗机,伊16单翼战斗机才算是比较先进。
还算先进的伊16单翼战斗机
1933年,波利卡尔波夫也意识到双翼战斗机的局限性,也就是速度绝对无法超越450公里/小时的极限。
这样的飞机,在未来的空战中显然是难以胜任的。最低程度,敌人就算打不过你,只要看到你就加速逃走,你干瞪眼却追不上。
波利卡尔波夫在伊15的基础上,参考美国“格兰维尔小蜜蜂”竞赛飞机的结构和设计,于11月推出了伊16的原型机。
从外型上来说,伊16战斗机几乎和格兰维尔小蜜蜂一模一样。
一大堆缺点
这款飞机采用了一些先进技术,如悬臂下单翼构造和收放式起落架,还有从西方购买的功率强大的新式发动机。
不过,由于苏联航空技术的落后,该飞机仍然使用了很多老式技术,比如半开放式座舱,双翼飞机残余结构,木质硬壳结构等等。
要知道,当时先进的单翼战斗机,普遍采用了全新的单翼结构设计,不像伊16战斗机还留有双翼战斗机的结构特点。伊16的机体设计不成熟,导致高速飞行时阻力较大,影响机动性。
同时,所有新一代单翼战斗机全部使用了全金属结构,这样可以有效提高飞机生存能力,同时减轻飞机的重量。但伊16战斗机没有,只有机体部分骨架为铝管,一说是因为苏联缺乏铝资源。
至于新一代飞机都采用了全封闭的机舱,可以有效抵御恶劣环境,也可以飞的更高。但伊16战斗机早期还采用半敞开设计,据说是防止影响飞行员视线,后来才全部换为封闭式。但全封闭机舱又因为苏联玻璃工艺低下,导致非常容易磨损和刮花,严重影响飞行员视线。
有一个基本常识是,在空战中谁先发现敌人,谁就赢了三成。所以,苏军飞行员很多时候,直接打开机舱盖作战,至少这样能够及时发现敌机。
有意思的是,所谓先进技术,也是比较不成熟的。
以起落架为例,是笨重的手动起落架,需要飞行员吃力的旋转33圈才能完成收放。
这在激烈空战期间着陆或者飞行员受伤迫降时候,是绝对不可能办到的。
同时,这个起落架结构比较笨重,导致飞机重量大增,机动性下降。
就武器装备上来说,伊16战斗机和伊15战斗机一样,不过装备2挺7.62毫米机枪,火力很薄弱。
自然,飞行员座椅也有8毫米厚的防弹钢板,防御性还算可以,代价是飞机总重增加40公斤。
以上的缺点都不算致命,伊16最可怕的在于操纵性很差。
它采用的单翼设计虽然比较先进,但由于技术不成熟,导致飞机操纵性非常不好。发动机安装在机头,由于功率很大,导致飞机几乎时刻都在震颤。
震颤也许对于驾驶不算什么,但却很大程度影响射击的精度,不是一个稳定的射击平台。战斗机最终的目的是要击落敌人,不能打得准,再好的机动性也是白搭。
更可怕的是,在飞机紧急俯冲或者翻转的时候,发动机会发生剧烈震动,严重影响飞行员的控制和射击
同时,此时飞机的机动速度会出奇的快,几乎要失控,经常会产生尾旋。
所谓尾旋,是飞机的攻角(迎角)超过临界迎角后,发生的一种连续的自动的旋转运动。尾旋是一种非正常飞行状态,进入此状态时飞机沿着一条小半径的螺旋线航迹一面旋转、一面急剧下降。旋转角速度高可达每秒几弧度,下沉速度大,甚至达每秒百米,因而十分危险。
但飞机爬升和水平盘旋的操作性,相对比较好。
由于飞机对操作过于敏感,稍微大一点的动作,就会导致大幅度的机动。所以飞行员必须时刻高度紧张,一些小的失误就可能导致飞机失控而致命,尤其在转弯和着陆时候特别明显。
这并非飞行员水平高就可以控制的,还必须由相当的操纵伊16战斗机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