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纳粹德国的四大绝响王牌-黑豹中型坦克(1/4)

纳粹在灭亡之前却是还有数量众多的新式武器和设计蓝图,包括可怕的化学武器沙林神经毒气,接近成功的小型核弹,投入使用的制导导弹(Hs293击毁击伤数十艘盟军船只,X1击毁罗马号战列舰),速度接近音速的Ar234喷气式轰炸机等等。

但是,老萨翻翻书籍,觉得还是应该说说大量投入使用,但是似乎又不那么超时代的武器。在二战后期,有一种武器是每一个盟军和苏军人员都非常恐惧的,也是他们随时可能遭遇到的,那就是数量众多的德军新式坦克――黑豹中型坦克。

元首的改革

希特勒上台以后,这个参加过一战的老兵痛定思痛,和军方高层开始研究一战德国失败的原因。

军方高层和希特勒很快得出一致的意见,施里芬计划的失败才是关键。

当时德国在西线面对着法国英国,东线又面对着沙俄。

法国英国都是欧洲数一数二的军事工业强国,沙俄也具备长期出动400万以上部队的能力。

当时德国的军力虽然强大,但是并不具备两线作战的能力,加上本国缺乏长期作战的资源,必须速战速决。

施里芬计划也就是避免两线作战的决定性计划,计划要求德军先利用德国发达的铁路网,集中大部分优势兵力在六星期内打败西线的法国,消除西线的威胁,然后将部队调往东线进攻较弱的俄国,将其击败,获得大战的全面胜利。

初期德军非常顺利,在一个月内占领了法国北部,打到巴黎近郊迫使法国迁都,还重创了法军主力。

不过好景不长,在几天以后的马恩河战役中,德军出动150万主力,歼灭了英法联军110万部队中的30万。但是德军未能突破他们的阵地防御工事,无法再继续推进占领法国,未能实现施里芬计划。

之后德国陷入持久的阵地战,每次战役中,德国都在战术上占上风,消灭比自己多得多的敌人。但是他们无力长期维持战争,在东线西线的消耗中,强大的德意志帝国终于轰然崩溃。

希特勒当时是西线的一个普通士兵,他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帝国的解体。

他认为,德国之所以会失败,就是因为施里芬计划的失败。二战中,德国如果想获胜,还是必须在短期内占领法国,避免进入持久作战(东线苏联领土面积太大,地跨两个大洲,无法短时间将其彻底击败)。

而想实现这一切,依靠传统的步兵作战,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英法联军有数百万之众,而法国的国土面积并不大,便于英法军队回援。德国步兵即使初期有一定的突破,也很容易被回防增援的盟军抵挡住。

希特勒认为,只有具备快速突破能力的装甲机械化部队才能实现这点,把装甲部队集中使用,就可以赶在英法回援之前击溃其防御体系,实现战略目的,所以德国的坦克部队就是德国发展的重中之重。

说了这么多,该说说德国坦克部队的发展了。

德国装甲部队的发展

一战结束后的凡尔赛条约禁止德国拥有坦克,德国只好巧妙的回避条约上的内容。

1931年,德国的摩托化部队只有几辆陈旧的装甲侦察车和几个摩托车连。到1932年,参加演习的摩托化分队还在使用模型坦克。

1931年,大名鼎鼎的闪击战之父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出任国防军摩托运输部队总监(1934年古德里安被希特勒任命为装甲兵总监),全面推动了德军坦克研发工作的发展。

古德里安有个完美的坦克发展蓝图,但是当时的坦克确实还是个新鲜玩意,德国现有的技术力量太弱,没法一步到位,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初期发展以仿造为主,发展技术简单的轻型坦克。

1932年,德国克虏伯公司和戴姆勒奔驰公司合作,根据著名的英国维克斯6吨轻型坦克,仿造出了3辆样车,也就是德国1型坦克Panzerkampfwagon 1。

由于凡尔赛条约的影响,该型坦克是以民用的名义生产出来的,出厂代号就叫做克虏伯1型农用拖拉机。

该坦克重量是5.5吨,成员只有2人,装甲厚度仅仅为10毫米左右,车身装甲极薄。1型坦克由于设计局限,全车有许多开口,缝隙和接合处,使得这种坦克只能勉强挡住敌方轻武器的打击。

坦克火力很弱,只配备2挺7.92毫米MG13机关枪,没有安装火炮,只能杀伤敌方士兵。

1型坦克采用克虏伯MG305汽油发动机,功率60马力,越野最大时速37公里,公路最大行程200公里,机动性还相当不错。

1型坦克高度和长度都太小,导致内部空间狭窄,虽然只有两名乘员,仍然让他们感到非常不舒服。二战中的德国士兵很多个头超过1米78,这样的士兵是无法钻入1型坦克作战的。

另外,由于设计不合理,车长的视野非常小。很多战斗中,车长被迫将半个身子长时间伸出车子进行观察。谁都知道,这是非常危险的。

1型坦克火力和防御能力都很弱,尤其是只装备机枪,既不能对付敌方工事,也不能对付敌方坦克和装甲车,而这些都是坦克打击的主要目标,所以1型实战中的作用非常小,主要用作德军装甲部队的训练和德军的技术储备(几乎所有德国装甲兵都是在1型坦克上完成他们的全部训练课程)。

除了在1935年参加过西班牙内战以外,1型坦克在之后的战斗中,主要被改造为辅助车辆参战,比如自行火炮,装甲指挥车,弹药输送车,自行高炮,装甲抢救车,甚至还有喷火坦克。

德国国防军从1934年开始批量生产,到1939年停产,一共生产了1500辆。

由于德军中服役坦克数量不足,1型坦克在波兰,法兰西,苏德战场都被投入战场使用,直到1942年初,1型才正式全部退役。坦克从战场上送到后方,主要交给德国警察部队和反游击队的德国地方武装使用。

1型坦克火力装甲太弱,几乎无法用作实战。

1934年德国军方提出了10吨新式坦克的要求,要求装备轻型火炮,具有较厚的装甲。

这次MAN公司和奔驰公司的设计中标,火炮由克虏伯公司提供。

1935年,2型坦克开始生产。

2型坦克在1型的基础上做了很多改进,坦克重量增加到9吨,主要是增加了装甲和增加了成员。

2型坦克的成员为3人,多了1个成员从而大大提高了坦克的作战能力。

装甲上,2型坦克装甲增加到15毫米左右,后增加到35毫米(安装了20毫米的附加装甲),防御能力比1型坦克强了一些,但是仍然很弱。

2型坦克火力增强了一些,它装备1门克虏伯20毫米KwK 30 L/55机关炮和一挺MG34机枪,并排装在炮塔上。克虏伯20毫米机关炮射速极快,每分钟可发射280发,配备穿甲弹时500米内可以击穿10毫米装甲,对当时英法苏的主战坦克都有一定杀伤力,也可以打击敌人的简易工事。该型机关炮还可以对空射击,具有一定的防空能力。

2型坦克具有卓越的机动性,它采用的新式5个大负重轮,使得它比1型速度更快,越野能力也更强。它的越野时速40公里,公路最大行程290公里。

2型坦克其实只是轻型侦查坦克,火力和防御能力也较弱,性能平平,到1942年停产时,共生产了1800辆。

在1937年的西班牙内战中,200辆1型和2型坦克在佛朗哥阵营参战。他们的主要对手是苏联援助共和军的T-26轻型坦克。

9吨重的T-26本是1型2型的同母兄弟(也是根据英国维克斯坦克改造而来),它的防御能力和机动性和2型相当,但是装备37毫米火炮,具备500米内击穿30毫米左右装甲的能力,其火力大大超越2型。

实战中,1型2型的装甲太弱,根本无力抵御T-26主炮的打击,也无法抵御共和国军的众多平射炮,1型坦克在一些角度甚至能被大口径机枪射穿,这些都让德国军方严重不满。

它的火力也太弱,对于敌方装甲部队和防御工事很难有大的威胁。

1939年,西班牙的德国干涉军坦克部队指挥官是冯托马少校(Wilhelm Ritter von Thoma),他在报告中称1,2型坦克为“沙丁鱼铁皮罐头”,防御能力弱,火力更弱,认为它们根本不适合现代的坦克战。

可以说,1型2型坦克都不符合古德里安的需要,也不符合军方的需要。

但是由于后期3型和4型坦克发展和生产速度太慢,机动性卓越的2型坦克能够符合德军的闪电战需要,所以它仍然是德军初期作战的急先锋。

要知道,当时装甲部队的使用还不像苏德战争开始以后的那样。步兵部队对反坦克的准备并不充足。步兵营连一级的反坦克武器非常少,很多士兵还是只能使用集束手榴弹和燃烧瓶来反坦克。

再弱的坦克对于步兵来说仍然是可怕的(两伊战争双方都有大量过时坦克,都是用作对付对方步兵部队的),所以1型2型仍然有一定的作用。

在波兰战役时,2型坦克有955辆参战,法兰西战役中,2型坦克占德军主战坦克的5成左右。

早在1934年古德里安的闪击战理论中,其对军方提出两种主力坦克的要求。

第一种是装备强力反坦克炮的中型坦克用作突破,它的主要作用是要歼灭敌军坦克。另一种是装备大口径压制火炮的中型坦克提供火力支援,主要的打击目标是敌军工事,堡垒和有生力量。

两种坦克的机动性要求比较良好,时速不得低于35公里,重量不能超过25吨。

但是当时德国装甲部门的技术力量太弱,无法一步到位。

到了1936年,随着2型坦克的研发成功,新式坦克的开发也提上日程。

1937年奔驰公司的第一辆3型坦克样车下线,它的重量增加到22吨,配备KwK36型37毫米L/45火炮(古德里安当时要求配备50毫米反坦克炮,但是军方认为50毫米火炮威力过大且技术不成熟,实战中对付英法坦克似乎不需要这种大口径火炮,从而决定使用技术更为成熟的37毫米步兵反坦克炮),火力和T-26相当,也和当时现役的英法坦克差不多,勉强能够符合德军需要。

它的防御能力仍然平平,正面装甲为30毫米,进攻法国时候增加到50毫米。

机动性仍然相当不错,越野时速40公里,公路最大行驶距离155公里。由于设计合理,3型坦克的乘员在高速行驶时候受到的颠簸很小,在长距离行军中乘员不容易疲惫,大大增加了坦克的持续战斗能力。

1940年夏,根据苏德秘密的里宾特洛甫和莫洛托夫军事互助协定,2辆3型坦克被送往苏联,和T-34坦克一起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3型坦克以70公里(比当时的大部分汽车还要快)的最高实验时速超过了苏联的T-34和BT-7坦克。3型坦克比T-34噪音更小,T-34的“隆隆”声在450 米外就能发现,而同样条件下3型坦克则在150米才会听到(易于偷袭)。

虽然机动性上3型占优,但是试验中3型的火炮和装甲都远远不是T-34的对手,由于差距太明显,导致苏联人认为德国人藏奸,没有把最先进的坦克拿出来。

这次测试,实际就是之后苏德战争初期坦克战的缩影。

3型坦克乘员共有5人(车长、炮手、装填手、驾驶员及通讯员),

3型坦克在当时来说相当先进,其机动性优秀,防御能力和火力也不逊于当时的英法坦克,所以得以大量生产,也是德军入侵苏联初期的主力。

但是到了苏德战争中期,3型坦克已经无法和改进后的T-34/85(使用大口径85毫米高射炮且增加了装甲厚度)对抗,从而逐步退出苏德战场,放入西线(西线英美的坦克较弱)。

到1944年底,东线的3型坦克仅剩79辆。

3型是德国二战最主要的坦克的之一,参加了从波兰战役到最后柏林战役的每一场战斗。

到1943年停产,3型坦克共生产了6100辆。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