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山姆大叔的长号巴祖卡火箭筒(2/3)

当时一战刚刚结束,协约国土崩瓦解,敌人似乎不存在了。美国军人大规模退伍,留下了一些暮气沉沉的老将军。这些保守的老将军根本不相信,一个小小的单兵火箭筒能够击毁重几十吨的坦克。

美国军方对这个项目并不看重。

他们告诉戈达德博士,这个计划的目的是研究单兵火箭筒是否可行,既然已经得到了结论就无需进行深入研究。

于是火箭筒计划也随即搁置下来。

戈达德博士听到这番说辞以后,惊得瞠目结舌,但也没有办法。

此时戈达德博士已经有了比较严重的肺结核,身体一天比一天衰弱。

他很快停止火箭筒的研究,转到其他的火箭项目上去。

后来美国军方分析当时的情况,认为他们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

如果当时美军继续这项研究计划的话,以戈达德博士的超强能力,一定能在二战爆发前几年,研制出可以实用的巴祖卡火箭筒。

那么,在二战初期美军及其盟友,也就可以使用这款优秀的反坦克武器了。

自然,盟国成员也就不会在波兰战役和法兰西战役,被德军坦克部队打的一溃千里,死伤数十万之众了。

时间飞速到了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使用闪电战在二周内将百万波兰军队迅速吃掉。

波兰战役中,波兰人少量的反坦克炮大部分被德国空军和炮兵摧毁,全军基本失去了反坦克的重武器。

而波兰步兵和骑兵们又没有一件可用的单兵反坦克武器,最终完全成为坦克炮的靶子。

战斗中,一些波兰骑兵部队被德军装甲部队包围,却无力对付坦克。

强悍的波兰骑兵宁可战死也不愿意投降,于是他们挥舞着马刀向德军坦克做自杀性的冲锋,这个悲壮战斗的结果自然是波兰骑兵伤亡殆尽,德军坦克毫发无伤。

德军装甲部队的成功让美国人深感震惊。在目睹波兰骑兵用马刀将坦克装甲砍的梆梆响这种可怕场景后,美国人才突然醒悟其实他们的步兵也没有一种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如果把美军和波军换一个位置,恐怕美军也难免落到波兰骑兵的下场。

于是,早已搁浅的单兵火箭筒计划,被迅速从尘封的档案库里面翻了出来。

此时,有个人物浮出了水面,他就是莱斯利·斯金奈中尉。

斯金奈中尉是美国陆军的一个自学成才的典型人物。他并非科班出身,也没有在学校学习过任何有关火箭筒的知识。

由于从小对火箭极感兴趣,他自己学习了10年之久,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期间他加入美国陆军,一直在美国军械部所属的阿伯丁试验场任职。

1940年,年富力强的斯金奈中尉,被美国陆军安排组织火箭筒项目。

接到任务以后,斯金奈中尉立即找到了戈达德博士要求帮助。

可惜当时戈达德已经身患喉癌重疾(5年后去世),根本不能加入研究小组。

在戈达德博士的推荐下,他的副手克拉伦斯·希克曼博士代替他,参加了火箭筒项目的研究工作,并成为实际的负责人。

由于之前有成功的设计样品和完善的研究资料,这个研究小组的研发进度极快。

他们很快的研制出一款火箭筒。

这款火箭筒同戈达德博士在1918年的设计基本一致,采用滑膛身管发射尾翼稳定的火箭弹。

火箭筒发明成功了,它的射程和精度经过多次测试也足以满足战斗需要,遗憾的是,最大的问题来了,它的威力不足。

一战时期的坦克装甲厚度仅有6到8毫米,使用戈达德博士的火箭弹可以毫不费力的贯穿。

可惜此时已经是二战,当时德军的3号,4号主战坦克的装甲都在50毫米以上,使用当年的51毫米火箭弹是不可能击穿的。

在当年,火箭筒的特点制约了它的威力。

首先它依靠固体火箭燃料产生推力,这个火箭燃料显然不可能有传统炮弹的发射药那样厉害,能够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所以火箭弹的初速远不如传统炮弹那么大。大家都知道,炮弹的威力跟它的速度很有关系,出膛速度越快,威力越大。火箭弹初速这么低,穿透力自然也就低了。

其次,步兵火箭筒的特性,也导致威力的减弱。如果不是步兵使用的单兵火箭弹,而是固定在某一个发射平台的火箭炮,上面的这个问题就容易解决。

因为火箭弹的优势在于可以持续点火燃烧,提供持续的推动力,即使在飞出火箭炮发射架以后仍然可以持续燃烧很久。火箭弹出膛速度可能不太高,它却可以持续加速,这样直到击中目标时候,它的速度应该也很高了。

可惜,作为步兵火箭筒没法这样做。因为一旦火箭弹飞出钢管还持续燃烧,产生的后喷尾焰必然会烧伤火箭筒发射手(如果烧中眼睛立即就会失明)。如果是在固定平台上,因为附近没有人,烧就烧好了,根本没有影响。

但单兵火箭筒根本不可能做到这点。步兵使用火箭弹的燃料,必须在火箭弹离开钢管前全部烧完。这也就意味着无法产生持续的推力,火箭弹的初速自然也就慢了,射程也不可能很远。

最后,由于这种火箭筒需要单兵携带,也就是口径不能很大,口径越大钢管就越粗,重量就越重。

火箭的射速远远没有炮弹那么快,对付坦克的装甲无法依靠速度产生大的穿透力,而是只能依靠战斗部的威力。而按照当时的口径51毫米,即使将火箭弹头全部装备了高爆炸药,也不能对坦克造成太大的威胁,穿甲厚度不可能超过30毫米。

这种威力跟反坦克枪类似,显然不能满足战场的需要。

意外的收获

倒霉的斯金奈中尉只得向军方汇报了情况,军方对此非常不满,决定再给他几个月的时间,如果没有进展就暂停这个计划。

正当斯金奈中尉走投无路的时候,他意外的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美国籍瑞士移民亨利·莫豪普特,成功发明了一种锥形装药的榴弹。

这种榴弹采用了著名的门罗效应,从而产生优秀的破甲能力,足可以穿透60毫米的装甲板。

美国陆军很快买下了生产专利,发明了M10反坦克榴弹。

M10反坦克榴弹研究成功以后,美国人却发现根本无法使用它。

该榴弹重达1.6公斤,不可能依靠步兵用步枪做枪榴弹发射,甚至用在12.7毫米重机枪上都无法有效发射。

如果作为反坦克手雷,步兵也无法有效投掷这么重的手雷(一般来说,即使是反坦克手雷重量也不能超过1公斤)。

于是,这个计划也被暂时搁置起来。

一次偶然的机会,斯金奈中尉得知有一种破甲能力极强的榴弹。他大喜过望,认为火箭筒项目绝处逢生了。

斯金奈中尉想办法搞到了M10榴弹,经过同克拉伦斯·希克曼博士的研究,他们决定将火箭筒的口径改为和M10榴弹一致的60毫米。

试验中,门罗效应加上火箭弹自身的速度,让火箭弹的破甲能力达到了惊人的100毫米。

当时世界上没有一种坦克能够有效抵抗该火箭弹的打击,即使重型坦克也不行。

欣喜若狂的斯金奈中尉,立即将研究成果汇报给美国陆军高层,却再一次见识到了美国官僚的厉害。

当时美军高层的老将军们认为,短短时间内怎么可能有这么大的成绩,难道斯金奈中尉是耶稣基督再世?

显然,这一定是斯金奈中尉本人为了继续这个项目而弄虚作假。

斯金奈中尉的顶头上司严厉指责了他的浮躁态度,并声称马上就要停止这个项目的研究工作。

斯金奈中尉想直接向美军高层汇报情况,可惜作为一个低军衔的军官,他根本没办法跃过美军的官僚机构。

就在他走投无路的时候,突然遇到了另一个机遇。

一天,斯金奈中尉和副手在阿伯丁试验场,进行例行的火箭筒实验性实弹射击。

他们突然发现试验场的另外一端,正在进行M10榴弹的实战展示。

当时美军陆军高层几乎全部来了,他们坐在观礼台上,观看用M10榴弹对一辆试验坦克的攻击演示。

此时斯金奈中尉突然意识到,这是他唯一的机会。

于是他冒着很大的风险,不顾卫兵的阻拦(他常年在该处工作,本来就和卫兵很熟),带着火箭筒走到了M10的展示场地。

斯金奈中尉架好了火箭筒,用一个金属丝当做瞄准器(当时这个火箭筒还没有安装瞄准器),然后朝着试验坦克发射了第一发火箭弹。

这发没有装药的火箭弹准确射中了那辆坦克,也大大震惊了台上观礼的将军们。

紧接着斯金奈中尉又发射了第二发火箭弹,再次准确的击中了坦克,火箭弹发出的独特声音完全吸引住了将军们。

也算斯金奈中尉运气好,如果这种事发生在纪律严格的德军中,斯金奈中尉立即会遭受严厉的批评,甚至被关禁闭和坐牢。

但美国人都有一种骨子里的冒险精神和尝试新事物的欲望。

地面军械发展部的负责人巴恩斯少将第一个走下观礼台,来到斯金奈中尉身边。他没有指责斯金奈中尉,而是在他的指导下拿起了火箭筒,自己射击了一发,这发火箭弹也准确击中了目标。

其他几个将军此时也都围拢过来,争着试射,一会就把斯金奈中尉携带的9发火箭弹都发完了,几乎每一发都打中了目标。

这些有着丰富实战经验的将军们,对斯金奈中尉的火箭筒相当满意。

在知道这个火箭筒将使用大威力的M10榴弹后,他们更是认为这是绝佳的配合。

他们当场作出决定,由斯金奈中尉马上生产出500个火箭筒,交由陆军使用,由此斯金奈中尉的项目起死回生。

第一批火箭筒装备给士兵们使用,美国大兵们对这款武器赞不绝口。

由于当时这款武器还属于秘密,并没有正式的名称。美国大兵们根据它的管状外形,给它取了个名字巴祖卡。

这个巴祖卡是当时一位名叫鲍勃·彭斯(Bob Burns)的美国广播喜剧明星,表演时使用的一种乐器——自制的粗管长号。

由此巴祖卡的名字就这样流传开,最终居然成为火箭筒的名字。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