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热水袋亡国

热水袋能把国家给灭亡了,简直难以置信。可是这事的确不假,就发生在南宋。

事情要从朱熹和唐仲友说起。朱唐二人不和,老朱逮着机会就写信告他。唐仲友也确实不争气,总让人抓住小尾巴。在台州做官的时候,因为催缴税收力度比较大,给的时间又很紧,以至于“急于星火,民不聊生”。对此,朱熹一纸诉状《按唐仲友第一状》告到了宋孝宗那里。

唐仲友还动用公款印书,包括《荀子》、《扬子》、《韩文》等等,印书本来不是坏事,但老唐把书印好,不是送到学校当教材,也不是给领导干部发放学习材料,而是以私人名义广送各路达官显贵,借助文脉搭上人脉,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网。

这些都被朱熹当做证据丰富到告状信里,但是皇帝始终不为所动,以至于告到最后,老朱连唐仲友生活作风有问题的理由都用上了。可是唐宋士大夫举办宴会,邀请官妓前来斟酒乃至歌舞助兴,虽然不怎么光彩,但“风会所趋,贤者不免”,“不以为嫌”。不论庸官昏官还是清官能吏,都免不了遇到这样的应酬,以此作为指控官员有罪的证据,只能让人难堪,却没法判罪。

越是心急,越吃不上热豆腐。朱熹一碗接着一碗的热豆腐端的太快,搞得皇帝刚从怀疑过渡到相信,却又一步跨越到烦透了,本来还想找个机会收拾唐仲友一下,以儆效尤,但被朱熹的热豆腐烫得恼火,特别是有些所谓的证据实在“不足深诘”,纯属“秀才争闲气”,遂不予理会。

要说老唐运气实在是好,虽然浑身是病,却得以脱逃。甚至,史书上还赞美他“兴利除弊,政声赫然”。其实,除了朱熹揭发他的问题,唐仲友在担任监督武器制造一职时双手也不干净。

他吃着国家俸禄,坐着国家配车,到了单位除了让职工制造武器,还命人干私活,为自己打造“汤瓶”,汤瓶就是古代的热水袋,用金属打造,冬天搁在被窝里暖脚,高档货很受市场追捧,动辄卖出天价。老唐用着免费的“铁炭工力”——公家的铁、炭火和劳力,挣足了外快。

“戎器为战守要务”,军工单位承担国家下达的军事装备、产品研制、生产计划任务,关乎国家安全,政府“于武备尤切留意”,给予高度重视。本来管理上密不透风,容不得人钻空子。

宋代的军工企业种类繁多。北宋时,单单首都就有东西作坊、广备攻城作、万全作坊、弓弩院、斩马刀所、御前生活所,南宋除了这些,还有器甲所、御前军器所等。大批能工巧匠被选调到这些核心单位,如记载所言“上等人匠,并差在御前生活所”。南宋时万全作坊的工匠达到上千人规模,有时甚至超过四千人。

人多不是吃白食,而是精细分工的结果,作坊里“人各占一能”,造火药的,缝皮革的,打刀具的,各显神通。监工也很职业,选拔的都是“勤干之官,谙知制作兵甲利钝巧拙者”,人人都是行家里手,既懂管理又通晓技术,以此“监辖工匠精心制造”,监督工匠们踏踏实实干活。

按说管理者精明强干,制造者技艺超群,武器装备肯定蒸蒸日上。话确实不错,宋代是军工手工业取得长足发展的重要时期,无论军工企业的规模、制造技术和产量都远远超过了前代。

但是质量问题仍然层出不穷。究其原因,实乃像唐仲友一样的干部置国家和集体利益于不顾,一心公器私用为自己和家庭谋福利。

宋高宗时,监官“多是贵戚势要子弟为之”,靠着职业化的爹通过非正当途径进入企业就业,却丝毫不掌握专业化的知识,做事偷工减料不说,态度上还慵懒散软,既无职业技能,更无职业精神。依靠他们开展管理,不乱套才怪。

工匠们更是一肚子苦水。面对损公肥私型的领导,正经工作干着不说,还要应对加派的私活,每日劳苦不堪。而家乡传来的消息更让人心里发痒——在战争形势下,那些平时依靠打制农具卫生的普通铁匠,已经在家就地转行生产刀枪剑戟和铠甲,由此发家致富。反观自己,因手艺超群被国家选拔征用,却被军事编制关在体制内打造热水袋。

无论在物质生活方面遭受的侵害,还是精神信仰方面遇到的打击,这两手都是又狠又硬。因此,这些一等一的技术高手“往往厌倦工役,将身逃走”,逃不走的干脆消极怠工。

人才流失,资源流失,武器装备的质量自然滑坡。北宋时,欧阳修曾评论,武器“数不少矣,然而铁刃不钢,筋胶不固,长短大小多不中度”,“精好堪用之器,十无一二”。宋神宗生性比较仔细,到基层调研时不满足听汇报看材料,非要到一线亲眼瞧瞧,到了库房不理陪同人员的介绍,自己伸手随机抽取三张弓测试,结果令众人目瞪口呆,因为“苦良相远”,质量很差。这些问题到了南宋,仍没有解决,反而日甚一日,愈演愈烈。

一只马蹄毁掉一个国家的故事,大家可能都听说过。虽然有些夸张,可是世上的事,大多环环相扣。一只马蹄铁也许还不可怕,一个唐仲友也不可怕。怕的是,世上不只一个唐仲友。张仲友,王仲友,李仲友,赵仲友,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你打造热水袋,我冒领工资,他私分军粮。

众人拆台兴致高。活生生把一个帝国的肌肉啃得千疮百孔,终于失血过多,仆地而亡。

2014-07-31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