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中国年轻人想谈论“六四”,这让北京恐慌

(博谈网记者赵亮编译)2015年5月,一小群在海外的中国留学生给国内同学写了一封公开信,呼吁对1989年在天安门广场及全国各地杀戮亲民主示威者的罪行问责。

中国臭名昭著的官方媒体《环球时报》迅速发表了一篇社评,反驳说“中国社会已经达成共识对1989事件不辩论。”这一宣称想必让读者摸不着头脑:究竟是怎么达成的共识?这篇社评的命运更说明问题——几天内,中国的网管在多家网站上奋力删除这篇文章,显示出当局厌恶辩论。

本周的6月4日是天安门广场屠杀26周年纪念日。这些学生的公开信及它引起的反应显示出对天安门事件的记忆犹存以及为中国人权的抗争。在过去四分之一个世纪里,那些陷入天安门余波里的人们知道:称“中国社会”达成了“共识”是一种标准的、极度扭曲现实的说法:实际上,对于天安门事件几乎没有任何公开的讨论,因为中共禁止这么做。

但缺失的不仅仅是公开辩论。1989年以来,死难者家属一直没有机会获得认可或正义;政府对胆敢组织私人纪念活动人士的骚扰似乎看不到尽头;没有希望成立一个天安门真相委员会,更不用说将那些杀戮的责任人绳之以法。

《环球时报》声称为“社会”发声,并坚称写公开信的这些学生受到境外敌对势力的资助和煽动,展示出自1989年以来这个国家(政权)的观点几乎没有改变。它对“六四”有自己的版本,并坚持这一版本。

中国当时和现在的高层领导人似乎都无法理解或承认:人们可以在深深地爱着这个国家的同时,提出深刻的批评。

学生们的这封信展示出要求对“六四”问责不会消失。这封信不仅质问为什么军队会开火,而且质问为什么政府依然拒绝公布死亡人数。信中引述天安门母亲和其他试图纪念这场屠杀或挑战官方版本的人遭到骚扰,信中说“镇压依然在继续”。

很难知道信中的哪一方面,或者说哪一个事实最让官场恐慌。或许是信中写道“六四的枪声已经消解了他们全部的合法性”。

或许是对“中国梦”的解读。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用此概念来为混杂经济增长、国家镇压和民族主义激增找合法性。这些学生怀着一个不同的中国梦:“在还原历史和实现公正的基础上,每个人都能生活在没有恐惧的世界”。

这些学生总结道:他们“深知这封信对自己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至今只有十几个学生签署,但恰恰是他们的存在,让中国的审查员和他们的老板们感到恐慌:不再是那些政府知道的人——从被监禁的2010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到人权律师浦志强到四川维权人士陈云飞——会发现并持续质问天安门屠杀的问题。

天安门事件时,中国领导人深度专注于经济改革的项目,试图修补磨损严重的区域性关系,及管理一个远没他们想要的那么强大的世界。时间飞逝到2015年,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在亚洲及亚洲之外宣称军力,这是国际论坛上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尽管有着这种全球影响力,北京领导层仍然会对一些生长在相对繁荣稳定中的人感到恐惧——他们学业优秀,留学海外;他们在一个不提天安门(屠杀)、讲述宣传性历史的环境中成长。他们以及在中国国内的许多人依然提出尖锐的问题,并要求问责。这种想要思辨的愿望——并达成一个真正的共识——依然健在。

(本文译自人权观察组织中国部主任Sophie Richardson于6月4日发表在在线杂志《石英》上的文章,题为:中国年轻人想谈论天安门广场,这让北京恐慌。)

原文Young Chinese want to talk about Tiananmen Square,and that terrifies Beijing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