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中国4月疲弱数据促央行再降息25基点

4月疲弱的贸易数据辅以低于预期的CPI等数据,终于促成中国央行年内第二次降息如期而至。在并不意外的等待中,面对实体经济下行压力仍大的现实,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宽松预期仍在,包括继续降息降准。

中国央行周日宣布,自5月1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5.1%;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25%。同时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3倍调整为1.5倍。

中国央行曾在2014年11月和2015年3月先后两次下调金融机构贷款及存款基准利率。

以下为市场人士的评论:

--中金债券:

本次降息的时点和幅度基本符合市场预期。需要注意的是,为了进一步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存款利率上限进一步扩大,而且扩大幅度有所提高,从1.3倍提升到1.5倍,之前一般都是0.1倍的幅度上调。这次存款上限放宽到1.5倍后,上浮的空间已经比较大,基本可以认为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已经完成。

投资者所担心的是,如果存款利率按照1.5倍上限上浮,那么银行的存款利率不仅不降,甚至是上升的(假设实际存款的上浮比例全部由前期的1.3上浮至1.5倍,使得整体的实际存款利率较前期上行8bp左右),这可能反而起到了加息的效果,不仅不能引导利率下降,反而阻碍了利率下降。

不过我们认为在实际执行层面,可能不会出现所有银行一浮到顶的情况。央行在答记者问中也提到:“目前存款利率”一浮到顶“的机构数量已明显减少,预计金融机构基本不会用足这一上限。对利率定价较好的金融机构继续优先赋予更多市场定价权和产品创新权;对存款利率超出合理水平、扰乱市场秩序的金融机构加以自律约束。”这表明央行对于银行在利率层面的上浮可能也会有一定指导和约束。

此次降息后,我们认为目前市场对利率的定价不能还是按照传统的思路盯住存款利率。货币市场利率可能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是未来央行引导利率的核心关键指标。原因在于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变化,外汇占款趋势性减少。基础货币投放从以往依赖外汇占款(外汇占款形成银行的存款,资金注入是从银行的负债端开始)变为央行主动注入流动性(无论是降准、MLF、SLF还是公开市场操作),这些主动性注入的资金都不再是存款,甚至有的直接是在银行资产端派生的(比如降准)。

在外汇占款减少的大背景下,今年前4个月,央行通过各种工具主动性注入超过2万亿,而去年全年也只不过1.5万亿。所以,真正影响定价的其实不是增量的存款利率,而是央行所主动释放的这些资金的价格。由于4月份降准幅度很大,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机会成本只有1.62%,相当于央行释放了超过1万亿的成本只有1.62%的资金出来,引导最近货币市场利率大幅下降和中短期债券收益率下降。

尽管这次存款利率下降幅度不大,甚至低于部分投资者所预期的50bp,但我们并不认为因为这种低于预期的降息就是债券的卖出时点。因为现在真正影响债券定价的是货币市场利率。在存款减少,存款已经逐步不是银行主要配债资金的大变化趋势当中,我们已经看到有银行自营投资账户开始利用货币市场资金加杠杆来配置债券。未来央行主动投放的流动性才是增量流动性的核心来源和定价关键。这个角度来看,只要央行有意愿维持较低的货币市场利率,进一步逐步主动注入便宜的流动性,那么债券收益率在较高的Carry下仍有下行空间。目前还不宜轻易就卖出债券。

顺着这个思路来理解,未来针对居民和企业的大额存单的推出,其定价可能也主要是参考货币市场利率,尤其是同业存单的利率。毕竟目前同业存款也已经是存款,而同业存款定价受货币市场影响。这就是未来央行只要控制货币市场利率就可以起到调节整体利率的关键,存款基准利率的定价作用将逐步淡化。

在货币政策逐步放松的背景下,我们依然看好债券的机会,尤其是地方政府债也将通过定向发行和市场化发行双结合的方式来化解较大的冲击冲击。但中短期债券受较低货币市场利率的影响,机会更为确定,长端利率债还需要等待地方债具体方案以及后续央行进一步流动性投放的确认可能才会下行的更为明显,但至少目前来看,收益率曲线仍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短期内可能维持较为陡峭的形态,但最终可能会有所变平。在货币增速持续回落,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偏强的背景下,只有引导实际利率下行,货币条件才有可能得到改善,才有望刺激经济的复苏。

--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

4月份降准,5月份降息,以后降准降息很有可能以这种方式交替进行,还有一次降息的空间;降息的依据:实际利率仍然偏高,CPI和PPI都在下降,出口低于预期,说明中国经济企稳还需要政策放松;货币政策大幅度放松的基调已经形成;房贷利率仍然偏高,降息空间仍然不小;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调至1.5倍,实际上相当于取消存款利率浮动区间限制,存款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

--华创债券:

央行再度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25bp,利率市场化速度明显加快。名义上的降息,实质上的加息。央行宣布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25bp,存款上限从1.3倍提高到1.5倍。降息的同时,继续大幅放开存款上限,彰显了央行利率市场化的决心。看起来降息倒是次要的,利用降息的同时提高存款自由浮动区间反而是本次政策的主要目标。实际上,这也是利率市场化过程的必经之路。

从实际影响上看,存款基准利率尽管下降25bp,但如果考虑活期基准没有变化,以及存款上浮区间从1.3到1.5倍的提高,实际存款利率反而会较降息前提高10bp。贷款利率的下行利于房地产贷款利率的下行,因为目前政策对房地产贷款优惠,一般是基准甚至是基准下浮,因此基准利率的下降是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回暖,中期内对债券市场并不利。

存款基准利率决定了表内银行负债的成本,而本次实际存款利率降息后反而出现了上升,意味着对债券市场反而是利空的影响。而且从央行急切的上调存款上限的态度看,利率市场化的节奏后期有望加快,甚至下一次如果还有降息,可能会宣布取消存款上限,那么存款基准利率也就名存实亡了。

短期内因为降息,市场做多情绪可能宣泄,但是我们认为本次降息名义上是降息,实质上是存款利率的加息,而且贷款利率的下行利于房地产市场和经济的恢复,反而对债券市场中期走势不利,因此我们建议机构不可盲目做多,反而应该利用市场的热情及时获利了结。

--国泰君安姜超/周霞:

央行宣布自5月11日同时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25bp,同时存款利率浮动倍数从1.3倍上调至1.5倍,完全符合我们预期。本次降息后,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降25bp至5.1%,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降25bp至2.25%,考虑上浮50%的存款利率上限约为3.3%,贷款利率下行或仍受制于存款利率波动。

3月降息后,央行5次下调逆回购利率+大幅降准,引导短端利率显着下行,泰勒规则回归,货币利率正式进入2%时代,流动性无忧。货币利率低位有助于债市短端表现,坚定债市牛陡行情。前期短融收益率已大幅下行,预计3-5年期利率债品种收益率有望顺应下行,下调3年期国开债收益率区间至3 %-3.5%。

债券长端虽受制于国内地方债供给及油价反弹,但降息才是大方向,下调未来3个月10年国开波动区间至3.4%-3.8%。

--民生宏观

外部有实际有效汇率偏高制约出口,内部有经济下行和地方债务置换,降息缓释汇率压力,剑指高企实体融资成本。货币市场利率迅速下行,银行间流动性十分宽松,流动性供需缺口已通过降准缓释,通过价格手段降低融资成本可行,降息之后还有降息。

存款利率定价范围继续扩大,一年期定存最高浮动可至3.3%-3.4%之间,利率市场化再进一步。但实体经济下行,可匹配的高收益资产供给收缩,预计银行寻找高成本负债来源动力不强,将存款利率上浮到顶意愿不大。

降息周期下股债双牛大逻辑未变。房地产基建已成为过去,产能去化压力凸显,实体回报率不足意味着居民资产重配+无风险利率下行+债权类资产风险溢价上升并存,股债双牛仍可延续。

--中信建投黄文涛:

降息如期而至,降低社融成本决心昭然。背景是通缩警报未解除。PPI连续38月为负,超过亚洲金融危机时期记录。产能过剩未缓解,需求疲弱和国内大宗商品价格低位,决定了工业领域通缩还将持续几个季度。通缩是2015年最大风险,而不是通胀。维持全年CPI为1.5-1.6%的判断。CPI进入1时代。

实际利率高企制约投资与消费。需要降低名义利率方能破解困局。经济下行压力很大,维持至少三季度经济才能短期企稳之判断。降息之路并未结束。利率市场化接近尾声,在降息降准周期中,银行资金成本是下降而不是上升(见专题报告)。有利资产端收益率下行。

未来存准率将降至10%左右的常态化水平。考虑到银行风险管理,需求下降,可能出现宽货币,紧信贷格局,有利债市。基本面政策面护航,货币市场利率低位,牛陡行情将继续演绎。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

降息主要为抗通缩和稳增长。二季度经济形势总体仍难言乐观,4月主要经济指标仍继续低迷,制造业投资、房地产投资和工业增加值增速依旧偏低,基建投资独木难支,特别是PPI继续下行,通缩风险加大。尽管贷款利率已经开始下行,但PPI持续下降情况下实际利率处在历史高位,实际融资成本高企影响企业投资意愿。在此情况下,降息有利于促进实际融资成本下降,缓解存量债务压力,应对通缩风险,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同时,降息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降低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成本,有利于其存量债务置换。

在存保制度已经实施的情况下,利率市场化加快推进。此次降息的同时,将存款利率上浮扩大到1.5倍,利率市场化几近完成。此次活期存款利率未做调整,其他期限存款利率下调的同时扩大上浮,银行息差进一步收窄。

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未来政策仍有进一步放松的空间。若经济运行仍不见好转,PPI进一步下行,通缩风险加大,年中前后可能再次小幅降息。外汇占款趋势性放缓,加上金融脱媒加快、股市分流存款,银行存款增速不断下降,在准备金率水平依然较高的情况下,预计年内准备金率仍有可能下调0.5-1个百分点。

--国金策略李立峰:

央行本次宣布降息,一年期贷存款降息25个BP,完全符合市场预期。我们认为更多的是对货币政策处于偏宽松周期的又一次确认。自去年11月份以来,央行先后于2014年11月中下旬、2015年2月底以及5月10日三次降息,尽管三次降息均是对风险偏好呈现正向作用,但我们认为这种对A股风险偏好的正向作用以及持续性是递减的,不需过度夸大降息对市场以及风格的影响。

从历史经验来看,降息或降准仅仅是表示货币政策所处的周期,并不是影响和决定A股市场涨跌以及风格转换的核心因子。考虑到本次降息事件完全在市场预期之内,猜测市场有可能在单日甚至更短时间内表现出周期板块的上行,利于金融地产有色等周期行业,但单就5月份来讲,我们仍维持之前的观点:上证综指阶段性步入震荡阶段,上下空间均有限的观点。尽管市场对创业板板块指责颇多,但还是维持之前的看法:5月份创业板块依然会取得超额收益,本次降息不改变市场风格的判断。

--广发银行业:

降息时点符合预期,降准降息交替进行,旨在防范经济下行下的通缩风险,政策传导存在一定滞后性;本次降息采用对称方式调整,除活期存款外各档期存贷款利率同时下调25BP,但考虑到活期存款利率未降且存款上浮区间扩大至1.5倍,实际效果依然为非对称。鉴于存款一次上浮到顶的银行减少,综合影响小于前两次降息。近期PMI数据显示经济较一季度略有改善,但同比看仍处于历史低位,稳增长依然需要货币政策的支持。而当前由于社会融资成本过高、企业财务费用压力过大,降息配合清理各类融资中间环节的费用,支持企业修复受损的资产负债表,银行资产质量压力有望逐步缓解。投资建议:管理层持续推进债务置换筑底,在货币政策持续宽松+基建地产拉动下,年内经济出现拐点概率较大,继续看好银行股的表现。

--光大宏观:

4月已经公布的进出口数据相当低迷、通胀数字又低于预期,表明经济形势仍然严峻。这意味着货币政策的宽松仍未到尽头。此次的降息在预期之内。未来继续降准降息的概率仍然很大。

此次降息幅度相当温和,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有限。经济增长的低迷将继续倒逼货币政策放松。由于央行已经明确地表明不会QE,相应的,就会在传统货币政策工具(降息、降准)方面做更多宽松举措。我们预期未来一个季度中还会有降息降准。

--招商证券固收部孙彬彬:

此次降息之后一年存款基准降至2.25%,为2004年以来最低值,一年贷款基准降至5.10%,为历史最低水平;当前经济仍存下行压力,央行降息仍是为了稳增长,将更进一步促进投资需求和房地产需求的回升,二季度经济底部风险收敛可期。

从稳增长角度,未来重心应以“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为主,而非纯粹货币宽松,宽信用趋势未变;本次降息将存款利率上限提高至1.5倍,同时在答记者问中提及“加快推出面向企业和个人的大额存单”,利率市场化更进一步,银行负债端成本的压力也将进一步上升,其对资产端的收益要求也将提高,金融机构资产配置行为的变化值得关注;在一些列宽松政策的刺激下,总需求将逐步企稳,信用风险呈收敛趋势,对低等级信用品构成有效支撑和改善。

稳增长宽信用的周期影响,叠加利率市场化的结构影响,未来资金利率仍存不确定性,长端底部仍有支撑,继续建议维持谨慎操作,控制久期。此次放大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后,存贷款利率已基本完全放开。上次降息将存款利率上限从1.2倍扩大至1.3倍后,四大行均上浮10%左右,浦发、兴业、中信等大部分股份制银行上浮20%,只有南京、浙商等少数银行上浮到顶。本次上浮区间扩大后,预计银行上浮比例将继续呈现差异化,与之前相比变化有限。考虑到资产端收益的下降,估计极少有银行上浮到顶。

降息将给资本市场带来流动性的支撑,市场中的“水牛”态势还将延续。

相关背景

--中国国家统计局周六公布,4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5%;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4.6%,均低于路透调查中值的1.6%与-4.4%。4月出口下降6.4%,进口下降16.2%。

--中国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高度重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并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增加公共支出,注意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在福建省考察时表示,中国经济虽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总体稳定在合理区间;要持续推进简政放权,进一步扩大开放,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中国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形势课题组最新报告预计,展望二季度,在结构转型阵痛、政策具有时滞、投资惯性下滑、去库存化、高基数等因素影响下,中国经济增速将呈稳中缓降态势,仍难以企稳回升,初步预计第二季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6.8%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4%左右。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