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重病无钱的出路在哪里?

最近我被一些与医疗相关的新闻深深地困扰着。

一条是上个月底的。在昆明火车站广场上,24岁的黄习菊身穿洁白婚纱,带着身患白血病的弟弟黄习超不断询问着赶火车回家过年的旅客,希望从中能够找到她弟弟的救命恩人。黄习菊的弟弟患白血病,借了30多万元做了骨髓移植手术后却出现了排斥反应,再需30万元才能治愈,因无钱支付,大专学历的黄习菊愿意以身相许能救自己弟弟的恩人。为了消除别人的怀疑,她们还留下了医院主治医生的名字和电话。

24岁的黄习菊身穿洁白婚纱带着身患白血病的弟弟黄习超求助

另一条则发生在这之前几天。揭阳90后女孩王春萍为救身患重病的妹妹,连闯了广州六个单位,但结果却差强人意。不久前春萍最小的妹妹王春丽被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需做骨髓移植才有活下来的希望,但医疗费至少就要40万元,对这个农村家庭来说不啻是一个天文数字。春萍决定向组织和机构去求助,她先后去了家乡和广州市的民政局、广东省慈善总会、宋庆龄基金会、广州市和广东省的红十字会、北京的一个基金会等,不是没有救助资金或救助资金少得可怜,就是救助有户籍限制等,只有‌‌“福彩及时雨‌‌”和‌‌“碧心基金‌‌”两个救助基金组织答应,如果通过审核的话各能得到一到两万人民币的资金,对40万的手术费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却是能从政府和机构所能得到最多的帮助。倒是春萍一起打羽毛球的球友们得知她妹妹生病后,三天内就募捐了八万多块钱,还有十多个球友志愿为她妹妹输血。

为救妹妹跑了六家政府组织和慈善机构的王春萍

当然困扰我的还有治疗癌症的药物在中国两万、同样药品在印度却只卖两百,帮网友购药莫名其妙被抓又释放等。可能我在国外待得太久了,对国内很多问题越来越生疏,看到这些新闻时有很多不解,于是把它们发在了朋友圈里求证:‌‌“为什么家里一有人生病看到最后总会欠款很多,难道是因为没有保险,如果一无所有是不是就只有等死,国家对一无所有的人有什么帮助和医疗救助项目吗?‌‌”谁知这些问题就像捅了马蜂窝,短时间内我便收到了几乎上千条的留言,归纳一下主要包括以下这些。

1、目前主要有商业保险和国家社保,国家社保又分城市和新农村合作医疗社保(看着很别扭,为什么都是中国人却有不平等?),但不论国家还是商业医保都只能报销70%到80%的样子,而很多好些的药物和检查费用却不在医保范围内,癌症和某些重病也很可能不纳入医疗保险,检查和陪护费医保也不报销等。

2、公务员和普通百姓享受的医保待遇不一样。

3、不是每个人都有社保,只有所在的单位帮助交了才有,失业停缴阶段是没有的。

4、医院以药养医,因此会让患者花一些没有必要的检查费或开很贵的自费药。

等等。

于是以上的这些原因造成了普通家庭里若有人患上大病的话会因病致贫,而本来就贫困的家庭要么像前面新闻中那样用极端的做法来博得社会的关注和捐助,或者只有放弃等死,一个微友甚至给我留言说,我的‌‌“中国梦‌‌”里就包括家人千万不要生大病,实在让我唏嘘,这让我不禁想起了丫爸堂弟鲍比在美国的经历。

十来年前鲍比被诊断患有一种无法治愈的肝病,也就是按医学上的定义他残疾无法工作了。鲍比没有商业残疾保险,但工作积累了足够的联邦社会安全点数,于是他申请了社会安全残疾保险,除自己每个月有1400美元的收入之外,联邦政府还给他两个孩子每月700美元的补贴直到18岁。因为残疾,鲍比的医疗由免费的联邦医疗援助项目Medicare支付,虽不能像好的商业医保那样涵盖所有的治疗和药品,但基本能满足医治需求,自己支付的部分全年上限不超过约5000美元。但到了近几年,因为病情发展和进一步治疗的需要,鲍比对这样的自付部分难以应付了,于是他又申请了适合超低收入美国人的联邦医疗援助项目Medicaid,也就是看病什么也不需要自己付钱了,当然满足这样援助的人家除了保持合理的住处和交通车辆外其余全部财产不能超过2000美元,也就是到了美国联邦定义的‌‌“一无所有‌‌”程度,除了医疗外,联邦社会安全也给陷入贫困线的这家人以额外的社会安全生活补贴,让他们不至于走投无路。在鲍比重病的这些年,他的两个女儿长大升学,虽困难很多却不致过不下去,这让我每次看到自己的工资清单上被扣除的社会安全税(6.2%)和联邦医疗税(1.45%)时,顿时有了被用在了刀刃上的感觉,你可能也会理解了为什么我看到前面的几个医疗新闻会有很多的困惑和不解。

当然在朋友圈里我也听到了另外一种声音,虽然只来自一个人,但因为完全是另一种极端,所以一并放在这里,‌‌“(中国人)基本上都有医疗保障,城市全部有医疗保险,乡村有农民合作医疗,可以解决一般的医疗问题。若遇大病,还有重大疾病救助,能解决80%的费用,再不够的话还有民政救济和红十字救助,出现一些媒体报道的个别情况,不是自身不愿参保就是炒作‌‌”,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