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1982年,德国就已经“给急救车让道”立法,即任何车辆听到救护车、消防车等的笛声都必须让道,左车道的车往左靠,右车道的车往右靠,以空出一条“救命通道”。
与救护车狭路相逢
节前某天,车行至沪闵高架一匝道口时,看到高架路况显示屏上除了红黄绿色的路况显示条外,下方多了一排黄色大字:请为沪BK****救护车让出一条生命通道。
环顾了一下四方是否有闪烁的救护车,没有看到,想来救护车已经从车流中杀出重围,轻舒一口气。此情此景,让我回想起8月份在德国的一次自驾旅行,我也曾和一辆救护车擦肩而过,只不过情形有些迥异。
当时是我到德国的第二天,上午的行程是从法兰克福开车到100多公里外的维尔茨堡。之前一直听说德国的高速不限速,难免有些发怵,不过实地开起来,倒并不可怕。尤其是在一些只有来回两车道的路段,遇上前方修路,不仅车速不快,甚至还会堵上半个小时的车。
就在此时,我听到了救护车“哇呜哇呜”的鸣笛声。立刻紧张地左看右看,想知道救护车在哪里,好尽快让道。出发前做过不少关于德国自驾的功课,其中一条就是:早在1982年,德国就已经“给急救车让道”立法,即任何车辆听到救护车、消防车等的笛声都必须让道,左车道的车往左靠,右车道的车往右靠,以空出一条“救命通道”。没想到在异国上高速第一天,就真遇上了。
问题是,我的前方和后视镜里都没看到救护车的影子,正在茫然慌乱呢,忽然发现前面的三辆车一顺溜地朝右边靠过去。还没来得及想明白怎么回事,一辆救护车已经从我的左侧呼啸而过。原来,前面的三辆车是在给救护车让道!
心里默默流下三滴汗。好在,没人因此来对我这个异国菜鸟司机罚款。
仅有的两次被鸣笛
给救护车让道,只是一个小小的细节,却可从中看出德国高速系统的科学和严密。在随后自驾的十多天中,更多的细节让我对德国的司机肃然起敬。
比如鸣笛。在上海,常常能看到“此处是安静小区,请勿鸣笛”的牌子,或者干脆就是一个禁止鸣笛的标识,但这样的提示多半不管用。你在小区走路的时候,两三百米的距离内很可能已经被性急的司机们鸣了两三次笛,不时被吓一跳。
在德国行车的十多天,我们的车只被鸣过两次笛。其中一次,是我们初上高速安装导航仪时,不小心将车挂到了空档上,导致车速只有40-50码,后面的车有鸣笛,因为我的车速实在不正常。
另外一次,是我们在德奥边境处的加油站买好了奥地利高速票(德国高速免通行费,奥地利高速收费),加好油就再次出发。没多久,我发现后面紧跟着一辆车,后车还短促地鸣了一下笛。一看后视镜,后车的女司机正挥手示意我们靠边。
难道是嫌我开得太慢挡了道?那就让它先走吧。我瞅准路边一个空档靠右停车让道,后车果然追了上来,经过我身边时,女司机对我哇啦哇啦说起了德语。
看到我一脸茫然,她停车走到我们的车旁,指了指翻起的油箱盖,我们才恍然大悟:刚才搞定了奥地利高速票有些小兴奋,加完油后居然忘了盖油箱盖!赶紧道谢,对这里人们的好感度继续飙升。
除了这两次仅有的鸣笛,此外十来天的异国自驾过程中,就再没听到过鸣笛声。
加塞与被塞
事实上,德国的高速并非全部不限速。在我的旅途中,除了从法兰克福到维尔茨堡的来回八车道的高速不限速之外,很多来回四车道的高速其实都是限速100-120码的。
而在不限速的高速路上,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侧视镜几乎用不到,后视镜用到的概率却很高;最左的超车道基本不会有车辆长期占据,超车完毕后一般会立刻回到右车道。
正因为有这样约定俗成的驾驶规矩,德国不限速高速上超车道的车速非常快。当我在最右车道开到140码左右的时候,能不时听到超车道上“轰轰轰”的飙车声,保守估计这些车的车速在180-200码左右。
有好几次,我看到一些车到超车道上开了一段时间,希望连续超车,这时后面的车追上去咬住前车尾巴了,前车立刻会很识趣地让到右侧车道,保证加速的后车先走。这一点,当然离不开随时查看后视镜。
尽管在德国开车时间不长,回到上海后的最初几天,还是有些不太适应。尤其是走路或开车时不时响起的鸣笛声,总是让我吓一跳,以为有什么特殊情况出现。
每次上班行驶在沪闵高架上的时候,明明很宽阔的车道上速度却快不起来。有些速度如蜗牛的车,偏偏十分笃定地行驶在超车道上。不论后车追得多么紧,或是频按喇叭,“蜗牛车”都没有让道的意思,后面的车只能一辆接一辆地走起了S形,最后谁都快不起来,更不必说随时可能造成的碰擦了……
至于给救护车让道这件事,更难实现。国内连高速上的紧急停车道都常被用来加塞走道,所以每个人只能自求多福。
在这样的一个系统之中,每个人都争先恐后破坏规矩,试图成为那个受益者,但最后谁都可能最终成为系统崩坏的受害者。当我们为在滚滚车流中成功插队沾沾自喜的时候,下一刻我们就成了被插队的那一个。又有谁能保证,哪一天我们自己不会成为被困在救护车上无法前行的那个人呢?
“十一”长假刚刚开始,愿所有路上的人们一路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