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解读周恩来评价414的两句话

1967年8月23日,414派人参加了“火烧英国代办处”的行动,周恩来很生气说:“没有想到清华414也参加了。”

1968年2月15日,周恩来在接见浙江省军管会、省联总、红暴派时说了一段话,涉及了蒯大富及414,涉及蒯大富的是两句话:“蒯大富开始是受刘邓路线的压制,我也亲自去过,好,后来什么都不听!当然我们要帮助他,教育他。外地都说要见蒯司令,他出了不少坏主意。”涉及四一四的是一句话:“当然对方四一四也不见得高明。所以对立情绪很厉害。”

这就是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周恩来对414的两句评价:

第一句:“没有想到清华414也参加了。”

第二句:“对方四一四也不见得高明。”

我们先来解读第一句。我认为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

如果蒯大富参加,那倒不奇怪,他是极左的;但居然414也参加了,真是没想到。

这句话当然表达了周恩来对414的不满与失望,话气也不是轻飘飘的,情绪也是比较强烈的。

因为在此之前周恩来对414的印象颇好,在他看来414主张17年是红线占主导地位,这个观点是与他高度吻合的,全国各地的造反派很少有像414那样观点鲜明的,414也是比较温和的造反派,比较讲政策,对他的支持与拥护也是鲜明的,而他对414是抱有希望的,甚至可以说是有一定信心的,他也是爱护的,所以他才肯冒了一定的风险,拒不参加蒯大富的革委会成立大会,在关键时刻出手打击了蒯大富,同情并支持了414。

在周恩来看来:“火烧英国代办处”这种“打砸抢”的极左行为应该能为414所识别,更不可能去参加。让他没有料到的是414不仅不能识别,还居然参加了。

所以,周恩来这才带着深深的遗憾说:“没有想到清华414也参加了。”

显然,通过这件事,他对414的看法有了变化。

但是,周恩来是不是据此就认为414也是极左的?那倒也未必。

周恩来是不是对414不再抱希望了,那更未必。

他当然知道他的话一定会传到414,他想对414告戒并警示,希望414好自为之,吸取教训,在复杂的文革中能够把握住自己。

1967年8月23日,414派人参加了“火烧英国代办处”,这件事说明了什么?

414总部的一把手沈如槐在他的回忆录中说:

“参与火烧英国代办处”这一愚蠢之举,被认为是414的奇耻大辱。

围困中南海、揪军内一小撮、火烧英国代办处,这三大极左事件,414件件有份。这一事实充分说明,414内部的极左思潮也是泛滥成灾。414中还有人据此做出结论:414对外政策是完全失败的,只要414走出校门,就必然要犯极左的错误。

1967年的夏季,极左思潮肆虐神州大地,声称以反对极左思潮为已任的414中的一些人也被裹胁其中,足见其来势之猛,影响之大、危害其深。
笔者认为文革的所有群众组织全都是极左路线的产物,也无不打上极左路线的烙印,即使是保守组织的清华大学红卫兵,虽然存在的时间并不长,虽然是保守组织,但是同样也犯过很严重的极左错误的,更毋论也以造反派自居的414了。

414犯极左错误是很正常的,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也谈不上什么“奇耻大辱”。如果它没有犯过极左错误,那才是不正常了。无论是在校外,还是在校内,414都犯过严重的极左错误。

414确实也是以反对极左思潮为已任的,但是鉴于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414所能识别的极左思潮只是极左思潮的一小部分,一个小小部分,更大量的极左思潮它也无从识别,一样浑浑噩噩地被当作正确路线在执行着。

414与团派当然是有区别的,过去我们强调的是本质区别,现在回过头来看看,这是言过其实了。414与团派的区别大致可以用50步与100步来形容。

周恩来评价414的第二句话是“414也不见得高明”。

我们首先得承认周恩来说的这句话是有道理的,确实“414也不见得高明”;

其次,我们也得指出周恩来的这句评论恰恰反映了周恩来的“也不高明”。

毛泽东说过这样的话:在阶级社会中,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套用毛的这句话,在文革中一切群众组织也无不打上文革的烙印。

作为一个虽然以“反对极左思潮”为已任,更是以“紧跟毛主席干革命为命根子”的群众组织怎么可能“高明”得起来呢,除非“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除非不在文革中的中国“食人间烟火”。

就说周恩来本人,他在文革中的许多作为是“高明”的,但也有许多作为也同样属于“也不高明”,比如他对于毛泽东为首的文革极左派的过分迁求,对“刘少奇专案”结案时的落笔无情,对于林彪、江青等的曾经的吹捧,对于瞿秋白评价所引发的毁坟毁庙的风潮,对于“自觉改造”、“保持晚节”的絮絮叨叨——也都是“也不高明”、“很不高明”、“极不高明”的历史行为。

文革中的中国没有高明的群众组织,蒯大富抵制王光美工作组的镇压群众曾一度是高明的;到头来证明他却是被毛泽东、江青利用了,而且最终当了牺牲品。一个被人利用,又被人当作牺牲品的人还有什么高明可言。

就像中国人的俗话所说,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

也像中国的典故“药渣”,几个身强力壮的男人被太医当作药方引进后宫,治愈了宫女们的“性饥渴”产生的萎靡不振,宫女们容光焕发了,自己却被搞得形销骨立。皇上问太医这些男人怎么处理啊?太医说:他们成了药渣了,扔掉算了。文革中的造反英雄们一度被伟大领袖当作炮弹打倒了刘邓司令部,最终却被伟大领袖当作药渣扔了。难道不是这样吗?

周恩来评价414的第二句话是“414也不见得高明”。

如果孤立起来看,这句话当然也是对414的批评。但从前后文看,这句话也实在算不上什么“批评”。1968年2月15日,周恩来在接见浙江代表时说:“蒯大富开始是受刘邓路线的压制,我也亲自去过,好,后来什么都不听!当然我们要帮助他,教育他。外地都说要见蒯司令,他出了不少坏主意。当然对方四一四也不见得高明。所以对立情绪很厉害。”

在这段话中,周恩来对蒯大富的批评是非常厉害的,语气很重,情绪很失望,性质也很重。“什么都不听”,“出了不少坏主意”,还要怎么严厉呢?

周恩来他为什么要如此严厉的批评蒯呢?

因为蒯大富确实搞得太不象样子了,野心膨胀,到处插手,对周恩来的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干扰。

当然周恩来也知道他这样严厉的批评蒯大富,势必会造成他打击蒯大富,支持414的印象,岂不容易被人抓住“拉一派、打一派”的把柄。如果414拿他的这句话做文章,敲锣打鼓的庆祝,那就给他帮倒忙了。所以周恩来在讲话的最后必须要捎带批评一下414,表白他不是“拉一派,打一派”,表白他是一碗水端平的。

老实说这样的“批评”与其说是批评,还不如说是为了平衡。

当年,笔者也是414,也听到过关于这句话的传达,当时怎么想呢?

第一、老老实实,承认414也不高明;

第二、沾沾自喜,即使414也不高明,但毕竟比蒯大富高明。

杨继绳的文章中说:“毛泽东支持蒯大富,不喜欢‘四一四’。周恩来是同情‘四一四’的,虽然他没有明确表态,但两派是明显地感觉到了的。”

其实,毛泽东与周恩来对清华两派的不同态度,这在清华园里是半公开的秘密,不同的是414始终不敢正视这一点,心中有嘴上无;而团派的一些人对周恩来是内部敢怒敢言,但不敢公开反对。

所以说当年414就曾说过团派中存在着一股反对周恩来的暗流,团派说414中存在着一股否定文革的暗流。当年两派都使劲否认,其实说的并不错。

严格来讲,文革中没有真正高明的人,包括毛泽东自己。虽然在文革中处于绝对安全地位的只有毛泽东一个人,只有他一个人是“无敌大将军”,是“通天教祖”,他不断的煽风点火,推波助澜,掀起一阵一阵的文革恶浪,但是到头来呢?带着“只有天知道”的无限遗憾离开了人世,尸骨未寒,他指定的接班人却抓了他的未亡人,他身前重用的阉竖城鼠:眼睛张、姚胖子、小流氓王均遭一网打尽。他高明吗?他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两手空空见阎王。

但相对高明的人总也是有的。比如周恩来,虽历经狂风恶浪,总算没有被打倒。

邓小平也是相对高明的人,敢于拒绝毛泽东评价文革的要求。这一点作为政治家也是至关重要的,毕竟在文革这个问题上他保持了清名。

陈云也是相对高明的,因为他早早就装病躺倒不干了,就像“徐庶进曹营,不发一言,不献一策”,他成功的保全了自己。

在群众中,所有的造反派有的直接作了“享祭”,有的则被当作“弃子”。能被当作“弃子”而没有被当作“享祭”的,就算“相对高明”了。

但在大量的逍遥派中却存在了少数比较高明的人。比如我们的学长H,自从文革最初,他的名字曾经出现在一张保蒋南翔的大字报上,在整个文革期间,我们就再也没有见过他第二张大字报,他毫发无损的存活下来了,保存并积累了政治资本。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