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的机动性远强于国军
从卢沟桥打响以来的一个月时间内,日军将在华北的兵力从几千人迅速增加到20万之众,另外还有约20万大军正在从东北和日本国内运往华北的路上。国民政府这边预计,大约在9月,日军在华北的兵力会增加到40万之众。另外日本国内还有至少20万到50万的军队已经编组完成,可以随时在华北增援,也可以从山东,河北沿海的任意一点登陆,面对日军如此的重兵,国军高层忧心忡忡。
在强大兵力的支持下,日军在华北的进展可以说是很快的。当时的华北五省也就是河北,山东,察哈尔,绥远以及山西省,除了适合防御的山西省以外,其它四省大部分都是平原丘陵地区,这些地形都是非常不适合防守的。
日军机械化摩托化部队最适合在这种地形作战,将自己的战斗力发挥到百分之百。
实战中,装备低劣,训练不足,组织低下,甚至连粮食都不足的国军,虽然有着顽强的抗日信念,但由于战力远逊于日军,接连遭遇失败。
平津一线在短短一周之内被日军攻陷,29军付出了伤亡近万人的代价,日军伤亡只有3000到5000人。
日军随后分四路突入察哈尔省,河北省,同时准备下一步就进入绥远省,山西省和山东省。国军在河北的部队由于是在平原地带作战,完全不是日军对手,一再被日军击退。加上29军和地方军阀部队自保实力,不愿意和日军死拼,河北省怕是很快就要沦陷。
河北省如此,山东呢?
山东东部西部都面临着日军陆军的威胁,东部沿海如青岛等地又随时可能被日军登陆,战略上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而山东王韩复榘此时已经被日军吓得心惊肉跳,随时准备带着部队后撤(后来韩复榘跟日军碰了一下就带兵撤退,放弃了战略要地济南和泰安),看来山东想保住也不容易。
这两省如此,察哈尔和绥远也好不到哪里去。这两省大部分地区都是草原,戈壁,沙漠地形,更不适合防御。
此时察哈尔东部和北部大部分地区已经被日伪控制。而以中央军为首数万国军在察哈尔省和河北省交界的南口死守,依靠该地的险要地形拼死阻挡了日军前进步伐,延缓了日军进入察哈尔省进而进攻绥远和山西的脚步。
但这也是只是暂时阻止而已,日军单单攻入察哈尔省的部队已经高达5个旅团又1个师团不下10万之众,全部是日本关东军和国内的精锐一流部队。
国军在察哈尔各派系部队总数不过10几万人,战斗力上则远逊于日军,实战中国军损失约是日军的一倍,看起来坚持不了太久,南口的丢失只是时间问题。
一旦南口失守,日军长驱直入,察哈尔省怕是很快就会沦陷。察哈尔省一丢,傍边的绥远省的丢失也只是时间问题。
这些战斗中,日军由于兵力众多,战斗力又强,更重要的是作战区域基本都是平原丘陵,非常好的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国军各方面都不如日军,确实很难抵挡。
只有山西省由于地形特殊,看来还是能坚守一段时间。但如果日军集中数十万大军强行攻入山西,那么山西省的防御也是非常艰难的。
也许有些朋友会觉得奇怪,其实这并没有什么奇怪的,在二战期间地形对于战役的结果仍然有着巨大的影响。
南口战役为什么能阻挡日军半个多月,歼灭日军上万人?除了防守的国军战斗力也不弱,作战意志顽强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南口的地形险要,是适合防守的山地。
日军最有威力的重武器在这种地形不容易完全发挥威力,甚至跟不上一线部队的行军速度,不能及时赶赴前线,所以作战的日军火力上大大打了个折扣。
至于日军机械化摩托化部队的机动性优势,则又被山地的复杂地形所阻挡。一辆汽车在平原一天开上100,200公里根本算不了什么,但在山西这种地形下,一天往往只能开几公里,甚至还不如骡马走的远。
其实说到底,就是一句话,地形让进攻的日军战斗力打了个七八折,而让防守的国军战斗力增加了三四成。此消彼长,双方的战斗力就拉近了不少,如果再加上国军兵力上占有一些优势,最终双方战力就会相差不是太远,日军的进攻自然会暂时阻挡住。
而平原丘陵这样的地形则会让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那么显而易见,如果国军在中国的华北地区和日军决战,是极为不利的。实际上当时华北的情况相当不好,其中最重要的也就是地形的因素。
日军在这种地形上如鱼得水,一个机械化师团高歌猛进四面出击,能连续对付国军好几个军。这种地形下,国军装备差,火力弱,组织不好,机动能力差的弱点暴露无遗。
实战中,由于无险可守,又不能不守,国军只能正面硬拼。以日军的进攻战术,在进攻之前必然会用空军重炮先进行远距离打击。几次轰击以后,国军一线部队一般损失二三成到四五成,剩下的部队由于火力弱,也完全被随后进攻的日军步兵压制,最终不但守不住阵地,往往还遭受相对于日军数倍的伤亡。
而机动作战中,日军机动能力很强。客观来说,日军在二战初期并没有像现在各国军队那样实现所谓的机械化摩托化,也就是全部步兵不需要通过徒步机动,而是主要乘坐装甲运兵车,运兵卡车来行军。
但日军机动性上还是很强的,远远超过国军。日军在二战时期,无论是挽马师团(用马拉的车背负物资机动,也就是用马车机动)还是驮马师团(用马直接背负物资机动),基本实现了物资的非人力运载。
换句话说,物资都是马拉着的,一部分步兵也由马来运输(主要是有速度要求的突击部队或者是体力弱,有伤病的士兵)。这样一来,日军步兵长距离行军可以轻装,只带着必要物资和弹药即可。日军在一线作战时粮食弹药总负重是最大的,也不过15公斤到20公斤,平时行军自然没必要带这么多东西,行军速度自然很高,从而大大提高了机动能力。
日军一个师团往往装备5000匹到8000匹马,而日军1个师团兵力不过3万人左右,大家算一算就知道,日军的运输能力自然很强。
同时日军还装备大量的汽车,每个师团基本都有一个运输联队,其中包括1个汽车运输大队,一般拥有100辆到150辆的卡车。这些1.5吨的日产卡车也用作运载物资,运送兵员使用,如果单纯运送兵员,一次也可以运送3000人的一个联队,实现了所谓日军的半摩托化。
这种机动性在今天看来好像不值得一提,其实在当时还是世界领先的。实际上,二战期间就算特别强调机动性的德军和美军也没有实现完全的机械化摩托化,以德军为例,就算斯大林格勒等战役期间他们大部分部队也是依靠马来机动。
相比起来,国军机动力差了很多。相比日军用马机动,国军每个师也用骡马机动,但骡马数量并不多,根本没有统一的标准。好一些的中央军马匹较多,但也无法和日军相比,地方军阀部队有的根本没有马,长城会战期间29军依靠当地农民牵着耕牛帮助运送,让人非常无语。而实际上更多国军部队完全靠人力运送物资,简单来说就是士兵自己或者靠民夫负载东西。
国军有句老话,是兵不是兵,先背60斤。实际上很多时候士兵长距离行军时负重远不止60斤。
很多部队士兵的弹药粮食全部靠自己背着。一些士兵赶赴战场时候自己还要挑一个担子,里面装着自己的粮食弹药和其他必要物资。背着这样的重担,机动性可想而知。
机动力的差距,导致日军往往处处走在国军前面,甚至进攻比国军撤退还快。今天日军一个联队在这个地方击败国军一个旅,然后第二天赶往另一个地方再击败国军另一个旅,而此时国军之前战败的部队甚至还没有退到这个地方来。这样一来,日军这一个联队,由于机动性的优势实际就等于两个联队。
面对如此严峻的抗战形势,国军高层将领也都是眉头紧锁,焦急不堪,当然最焦急的是蒋介石本人。
实际上蒋介石对这样的现状早有预计,这也是必然的结果。
蒋介石本人对抗战投注了不下10年的心血。早在北伐期间,蒋介石已经着手对抗日本的问题,而当时日军还没有占据东北,只是控制了济南,青岛,大连等地区,在中国有一些租界和特权而已。但当时蒋介石就清楚的认识到日本和苏联是未来中国最大的敌人。
北伐期间蒋介石曾经在反对派汪精卫等人的攻击下被迫下野,当时他曾经短期访问日本,拜会了一些日本政界军界要人。实际上蒋介石是去摸日本的底细的。在同日本首相田中义一的会谈时,每次蒋介石提到统一中国,田中脸上立即变色。在谈到中日合作,田中就流露出不屑的神情,显然是认为中国不能同日本平起平坐。
蒋介石在日记中写下这样的话:综合今日与田中谈话结果,可断言其毫无和平诚意,中日也绝无合作可能,而且日本必不允许我国革命成功。其后日本必然会设法阻挡我军的北伐统一中国!
实际上,蒋介石的判断是非常正确的。稍后日军在济南挑衅,试图同北伐军全面交火,将其重创后失去继续统一中国的能力。
北伐成功以后,蒋介石立志于消灭地方军阀和中共割据力量,这并不是因为蒋想学朱元璋,刘邦那样消灭敌人当皇帝。其实这是蒋先安内后攘外的既定抗日政策。
这也是吸取了明朝灭亡的教训。当年明朝将最精锐的部队放在山海关和清军鏖战,虽然大体阻挡了清军,但由于明军对付农民军的都是三四流部队,导致了灾难性的结果。最终明朝最大的敌人清军还被挡在关外,而北京却被战斗力不强的农民军攻破。
按实力,明军有消灭国内农民军的能力,但没有消灭清军的能力。可是明军放着可以消灭的敌人不打,而用大部分力量对付消灭不了的敌人。
最终就是崇祯皇帝自杀,边关的精锐明军走投无路只得叛变投清,清军随即入关击败外强中干的农民军,明朝也由此灭亡。
实际上明朝并不是被强大的清军打垮的,而是毁于国内政府军和农民军的常年内耗。
除了错误的战略以外,由于崇祯的自杀而不迁都去南方,也导致了灾难性结果。
明朝残余军队和农民军总数虽然还有近百万之众,但由于失去力量占绝对优势地位的统一指挥者,导致各军各自为战。结果就是被几十万清军各个击破,短短1,2年内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就被满清征服了。
所以,消除内乱和建立统一指挥对于对付比我们强大的敌人是绝对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