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44:张学良和中共的第一次谈判(西安事变8)(1/3)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四十四

德械部队战斗力还是比较厉害的

1936年是抗战前最关键的一年,这一年东北军和陕北的中共连续交手四次,全部失败,损失兵力近2万人,两个师长阵亡,战后这两个师还被蒋介石取消了番号,不允许其重建。由此东北军的领袖张学良认为东北军无法消灭红军,如果持续跟红军作战,除了消耗自己的实力以外,不会有任何好的结果。

红军这方面虽然和东北军作战全部胜利,但在陕北苏区总共只有1万5000的兵力,面对20多万东北军和陕军十七路军处于劣势,也无力将他们消灭。更关键的是,红军一直很清楚自己最大的敌人是拥有60多万主力部队的中央军,这支部队已经将南下四川的红军最有战斗力的红四方面军歼灭4万人。张国焘,徐向前的曾经号称十万的红四方面军仅剩下4万多人,被迫北上川北,准备回师陕北苏区。中央军主力随即跟随红四方面军北上,顶多在36年中就会到达陕北。

此时的红军确实不是中央军的对手,其实在长征以前也就是这样。早在中央苏区,拥有10多万大军和200多万群众的红军,也被中央军击败,被迫长征。此时仅剩1万多人,困居贫穷落后的陕北苏区,更是无力招架。

红军认为在和中央军交手之前,没有任何必要再和不相干的东北军和陕军交手。由此,红军和东北军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联系,并且最终通过红军外交大使李克农在洛川同东北军进行了初期的谈判。

由于当时张学良还在南京公干,其部下王以哲军长先跟李克农达成了互不进攻,开通经商等秘密协定,一切重大问题还等到张学良跟李克农来具体商谈。

张学良为东北军的打算

1936年3月4日,张学良秘密乘坐飞机赶到洛川,立即跟在此等候10天之久李克农进行谈判。

由于军统和中统的特工在陕西活动频繁,连东北军内部也有他们的潜伏人员,所以会谈是非常秘密的。仅有李克农,王以哲,王以哲的参谋长赵镇藩,张学良的情报头子黎天才,和张学良本人几个人参加。

会议开始之前,王赵两人已经把之前红军和东北军六十七军达成的协定汇报给张学良,张对他们的协定很满意。张学良最初只想达成双方和平协定,这次至少实现了这个目的。

但张学良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当然眼光要放长远一点。目前东北军被中央军逼迫跟红军交手,短短2个月就损失了近2万人的兵力,剩下的本钱按照这种速度最多一年就会拼光,实在是拼不起。但是不拼又不可能,东北军失去了东三省的地盘,所有军费和军火都依靠中央补给。蒋介石明确表示,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国家这几年内每月花费2百多万银元的巨款养着东北军,就是让其为国家效力,剿灭红军的。如果东北军不跟中央合作,那么中央就算不对东北军进攻,最低程度至少会取消提对东北军的补给。以东北军的现状,怕是连饭都吃不上,坚持不了三个月就会自己跨了。

所以,张学良认为自己不和红军交战,就等于违抗中央的意思,迟早会和中央反目。一旦反目了,如果中央来狠的要求将东北军肢解,那么东北军就只能冒险跟中央对抗作战。这种情况下,以东北军的实力,内无粮草外无援助,实力又远远不及,等于自我毁灭,失败是肯定的。

想和中央对抗,第一必须联络西北各实力派,把大家力量联合起来,或许能够对付中央政府。就算实力仍然不及,至少能够让中央畏惧己方实力,不敢逼得太过分,从而获得谈判桌上的筹码。第二,必须获得一个和中央不相上下的强有力的外援,能够提供补给和军援。一旦和中央军作战,这个外援能够取代中央政府给东北军提供的这些物资,帮助东北军渡过难关。

西北实力派有很多,但是外援只有一个,就是和西北普遍接壤的苏联。苏联工业军事力量强大,是当时的世界第四,稍后的世界第三,连日本人也不敢招惹,如果他愿意扶持东北军的话,东北军就能够和中央对抗。想当年冯玉祥的西北军在军阀会战中被直奉联军几乎消灭,就依靠冯和苏联搞好关系,获得苏联大量军事援助,短短一年内迅速恢复。

在苏联大量军援的帮助下,冯玉祥迅速从全面崩溃的边缘借尸还魂,不但迅速占领了西北几省的地盘,更是把部队扩大到40多万人,控制了河南,河北几省,占据了中国四分之一的领土,成为中国仅此于奉系的最强大军阀。

冯玉祥例子在前,东北军实力丝毫不亚于西北军,一旦有了苏联的外援,前景绝对不亚于西北军。

不过从北伐以后,苏联拒绝和任何中国军阀合作。但只有一股中国力量除外,这股力量不但苏联始终都在全力支援他,而且愿意支援任何帮助它的其他势力,这股势力就是苏联的小兄弟中共。

中共当时只是苏联领导的共产国际在中国的一个支部,从建党开始到中共依靠国共合作壮大,无一没有苏联的影子。

苏联对中共的援助,以经济上的为例,仅仅1927年前七个月援助给中共的就有100万银元以上,同时期中共自己的收入仅有5000银元。国民政府当时就是通过容纳中共获得了苏联的大量外援,最终推翻了北洋政府,打垮了100多万军阀部队。

张学良知道如果他和中共合作,就和中共同乘一条船,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苏联自然也会援助东北军的。可惜这些都是纸上谈兵,张学良虽然子承父业,没有什么考验,但毕竟统帅千军万马好几年,政治头脑还是有的。

东北军如果和中共合作,就等于和中央政府对抗,按照双方实力对比,东北军肯定是凶多吉少。张学良认为,如果能够通过手段实现蒋介石中央政府和共产党的官方合作,让他们联合起来抗日,他就不用执行这种自我毁灭的剿共命令了,对其是最为有利的。

当时东北军数量高达20万人,装备在国内数一数二,是除了中央军以外最强大的一股军事力量。一旦全国团结抗日,蒋介石就不可能忽视东北军这股力量,这样东北军就有出路了,按照张学良的身份和地位,至少能做一个地跨几省的战区司令长官。

不过话虽如此,张学良跟蒋介石私交极好,在几年交往中,张学良深知蒋介石一定要消灭中共的主张,不可能和中共合作。

用蒋介石的话来说:日本是肌肤之癣,中共才是中国的心腹之患。中共不是像冯玉祥,李宗仁那样只是试图取代我们成为中国的统治者,而基本还是实行我们那一套,中共则是希望成功在中国进行一场极为危险的共产主义实验,危害极大,后果不堪设想。

张学良认为这一条路很艰难,但对东北军最好,代价也最小,所以他明知难度极大,也会拼命试试。

如果这条路不行,就意味着东北军非常危险,想保住自己不被消灭削弱,就必须和蒋介石中央政府对立了。如果对立了,东北军就必须向上面说的那样自保,一要借助西北其他力量(包括中共),二要和苏联合作。

所以张学良目前必须考虑到最坏的情况,为自己多铺一条路,多一条路总没有坏处。如果张学良能够度过难关,实现蒋介石和中共的合作,那他自然不会冒着通匪危险这么做。如果蒋介石真的让东北军混不下去,那张学良也就只能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了。

对于中共,张学良其实心里根本没底。他一方面知道中共是一股比较神奇的革命力量,居然能够从几十人的小政党,发展为数十万规模,六块苏区的强大力量。另一方面,由于从开始就处于敌对地位,张学良向来把中共当做妖魔,共产共妻,红色胡子,加上张大帅对苏联一向恨之入骨,苏联在中东铁路事变把张学良打的惨败,张对苏联也深有戒备。

张学良性格犹豫,在和李克农见面之前,他非常焦虑。因为当时和中共合作的罪名极大,一旦被发现张学良肯定会被严肃处罚,最坏的情况估计还会丢掉性命。但一件突发的事件彻底改变了张学良的观点。

1月份,张学良下属西北禁烟处处长钟可托带一个人来求见张学良。这个人是一个满脸和气的胖子,见到张学良时候递给他一张公函,上面写着财政部西北经济专员周继吾,签署人是财政部部长孔祥熙。

张学良问:失敬失敬,周专员是中央政府的人啊,不知道找张某人有何贵干?那个周继吾扫了一眼张学良旁边的副官孙铭久和谭海,并没有说话。张学良摆了摆手让两人出去。

周继吾随即对张学良说:这次拜见副司令,是想让您派人将我送到瓦窑堡。张学良吃了一惊说到:你说什么?瓦窑堡可是匪区,你是经济专员,难道匪区的经济你也要考察?这不是笑话。

周继吾:实不相瞒,我去瓦窑堡不是为了经济考察,而是为了拜见毛泽东周恩来。张学良听到这句话,吃了一惊:你说什么?周先生,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呢?凭这句话我就可以把你枪毙。来人啊,把这个人先抓起来。

等在外面的孙铭久和谭海立即冲进来,从腰间拔出手枪对准周继吾。周继吾在这种情况下居然丝毫不动声色,只是低声对张学良说:副司令息怒,请让他们先出去。张学良看到这种情况,知道周继吾身份绝不简单,摆了摆手让孙铭久他们出去。

周继吾对张学良说:实不相瞒,在下真名董健吾,是奉孙夫人之命而来,作为国民党代表给中共送信,谋求国共两党重修旧好,一致抗日。孙夫人说张副司令是好朋友,会帮忙的。

张学良第三次吃惊,他绝没想到蒋介石的中央政府居然会跟中共接触。稍后张学良和董健吾细谈了几天,通过董的谈吐,张判定董肯定是个中共地下党员。

董健吾向张学良明确表示,目前蒋介石已经和共产国际联络,试图让共产国际压迫中共和国民政府和谈。同时蒋介石利用中统局的关系和中共北方局代表周小舟等人联系上,但周小舟表示他们只是中共的一个分部,无权作出决定,自己和陕北中共的联络也有问题,无法传达这样重要的情报。

所以蒋介石通过妻弟宋子文找到宋庆龄,试图通过宋庆龄直接和陕北中共联络。宋庆龄考虑再三还是同意了,她找到以牧师身份作为掩护的中共地下党员董建吾,让他拿着中央的介绍信赶赴陕北。

张学良通过和董健吾的交谈,知道蒋介石居然已经开始和中共,苏联接触。他暗想自己畏惧通匪罪名,不敢和中共联络,但是蒋介石一面高喊剿灭赤匪,一面居然首先跟中共试图合作,真是岂有此理。张想既然蒋介石已经愿意和中共合作,那么东北军为什么要再去和中共拼命,不是明显的借刀杀人吗?如果东北军被红军拼光,这时候中共跟国府达成和平协定,那么东北军的牺牲岂不是完全没有价值。

张认为,既然蒋介石要和国民政府谈判,他为什么不能谈?他一面用自己的飞机将董健吾送到洛川,又派出一个骑兵连将其护送到苏区,一面下决心和中共谈判,不让东北军被别人当枪使。

红色牧师董健吾在2月27日到达瓦窑堡,传达了蒋介石的意思,毛泽东周恩来等人表示乐于考虑。董健吾于3月5日带着毛周等人的回信赶回上海。

蒋介石的抗战策略

其实董健吾的情况并非偶然,都是蒋介石头脑里面抗日全局的一部分。

国军在1935年消灭中共南方五大苏区,迫使中央红军长途行军,经过中国南部,西部各省,到达陕北。中央红军在长征中遭受惨重损失,从10万人锐减到陕北的7000多人。

蒋介石早在1928年就认为抗日是持久战,必须以中国南部和西部作为基地。通过红军长征,蒋介石领导中央军以仅仅损失1万多人的代价,收复了湖南,贵州,四川,西康四个省,迫使广西,云南听从中央的调遣,由此南部已定,抗战的大后方顺利建立。

与此同时,蒋介石认为红军此刻已是穷途末路,构不成大的威胁,开始执行抗日的全部计划,主要分这几个方面:

1、军队建设方面

1935年1月26日,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全国军事整理会议,布置整军工作。整军针对各种不同编制的部队有着不同的名称,主要有整编师、调整师、整理师、新编师等四种称谓。

根据蒋介石的德国顾问,德国国防军之父冯•塞克特将军给蒋介石的《陆军改革建议书》之方案,必须编组精锐的60个师。根据塞克特的意见这60个师都应该是整编师,采用德式装备,使用德式步兵师编制和训练。但由于德式武器运送到中国数量并不能满足要求,只能将其中30个师暂不装备德械,只是在现有编制体系和武器装备方面进行一些内部调整,之后再补充德械,故称之为调整师。

最终60个师为30个整编师和30个调整师,之后计划扩展到120个师,其中60个整编师和60个调整师。

中国当时陆军情况很不好,截止1936年全国陆军已整建与未整建部队,共计步兵182个师,46个独立旅、9个骑兵师、4个炮兵旅及20个独立团,总兵力共计170万人。

虽然人数不少,但现代战争不是冷兵器时代,人多就能打赢,要看整体火力配备,训练水平,编制和战术。根据国外专家的估计,中国绝大部分部队连列强的民兵部队也不如,火力更是为列强主力部队的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而且没有受过任何先进的军事训练。只有约30万到40万部队受过西方标准最基本的军事训练,装备最基本的武器,勉强可以算是作战部队。

这个让希特勒非常尊敬,和大名鼎鼎的毛奇将军齐名的塞克特对中国国民革命军仔细观察以后认为:中国急需的不是人数庞大的陆军,而是全力建设一支训练精良、装备齐全的精质部队,应先建立一支模范队伍,再逐步推广到其它部队完成国军的改造。

从1936年开始,到1937年初首先完成20个师的调整,这20师编组成功以后再以他们为样板,继续扩大规模。这20个师以德国轻装步兵师的编制和装备进行调整,为了编组这些部队,国民政府从德国大量进口新式武器装备。当时德国正在积极扩充军备,而中国有大量德国急需的矿产资源,其中钨矿是军工业的骨骼(钨是制造优质钢的基础,也是造枪造炮的基础),而中国的钨矿沙产量占世界的一半,所以德国对华军售额度很大。中德易货贸易和约是1936年3月签定的,德国先提供1亿马克的贷款,国府可以在这个额度内购买军火等物资,以矿产抵还。最后这笔贷款除了拨给资源委员会九百八十一万多马克外,其余九千多万马克全部用来购买军火物资了。

由于初期效果明显,国府军政部计划从1936年到1938年3月一共编组新式步兵师60个,另外编组60个预备役步兵师。新式步兵师以每师2个旅,4个团编制,约1万多人,配备炮兵,工兵,骑兵,通讯兵,辎重兵,卫生兵,特种兵。预备役步兵师编制和整编师相同,装备差一些,主要为新编部队淘汰下来的装备。整编师的每个师装备大量国产和德式装备(国产主要是轻武器,德国进口的多为重武器),原来老式部队的一个团编制里面只有一个重机枪连,6挺重机枪,一个迫击炮连,4门八二迫击炮,每团不过1500人,战斗力弱,火力弱。而新编师的一个团重机枪火力增至8挺,迫击炮增至6门,并增设通、勤、搜、工、辎等直属分队,使各团一步迈进3000人左右的新式大团。

这种部队在蒋介石和中国其他军阀眼中是精锐德械部队,但冯•塞克特认为以中国的工业能力、财力与官兵素质而言,要建立真正德国标准的陆军是有困难的。尤其中国重工业几乎没有,无法大量自产重武器,依靠军购想弥补重武器火力的缺陷相当困难。一战中,战争的主要火力支柱就是火炮,重机枪这类重武器,他们造成的人员伤亡占战场总伤亡的八成以上。这些部队无论装备和训练只是德械三类步兵师的水平,也就是所谓的轻装快速部队。这样的部队可以在大部队移动时以铁路来运输,使兵员可快速集中到战场边缘;不倚赖重炮、战车等重型装备,而是灵活机动地使用自动武器作战;与若干战车与炮兵单位配合,进行协同作战。

这些师虽然重武器上还有所欠缺,但他的轻武器装备和人员编制都不亚于日本乙种师团,虽然火力不及日军甲种师团,但是终究差距不像现在这么悬殊,可以打一下的了。

如果按照预定计划在1938年完成这60个师的编组,那么中国比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就有80万左右,除此以外,还有大约100万各方面差一些的60个师二类预备役部队。中国军队可以作战,有较现代编制和装备的部队就有200万左右,而日军可以用在中国作战的部队大约有120万到150万,双方实力不会相差太大。

这样,全面抗战爆发以后,中国方面会有相当的本钱(可惜西安事变爆发,导致日军早在1937年就和中国开战,60个精锐师仅仅完成了20个师的编组,还有10个师在编组中。二类预备役部队也只编组了东北军10个师,广东10个师,川军26个师)。

空军方面也有很大发展,中国当时最强大的东北空军在九一八事变中,200多架飞机被日本缴获,国民中央政府方面在1932年仅有50架飞机,200名飞行员。蒋介石在1932年制定了空军发展五年计划,到了抗战前夕空军已经有600多架飞机,飞机场100多个,具有相当的实战能力。

海军方面,中国海军在1932年之前战斗力不值得一提,最有战斗力和吨位最大的两艘巡洋舰都是清末从英德处购买的,排水量也仅为日本海军的二十分之一,根本无法对日本海军造成威胁。

从1932年开始蒋介石实施了5年造舰计划,以日军在华海军军力7万吨为对手,计划建造各种新式军舰5.6万吨。可惜造舰是最考验一个国家工业力量的,连德国纳粹如此强大的工业力量,建立欧洲最强大的机械化陆军,但海军仍然被英国打的找不到北。

最终到1937年中国只完成1.3万吨的造舰计划,新建和购买了包括巡洋舰,驱逐舰,炮舰,鱼雷艇在内的舰只。最终作战舰只有60多艘,全部舰只120多艘,具有一定的作战能力。本来还准备购买5艘德国潜艇,因为日本强烈抗议没有成功。

炮兵方面,1935年国军仅有各种火炮457门,有日式,德式,瑞典式,法国式等,口径不一,使用不同炮弹,以小口径迫击炮为主,重炮奇缺。从1935年3月开始国民政府成立炮兵整理处,大量购买新式火炮,仅一次就从德国购买150毫米FH18重炮24门,37毫米口径Pak 35/36平射炮20门。这些火炮在之后的抗战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