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不能被90后拍死

“现在很多大学女生每天就是煲煲剧,。。。”昨天,跟南京、上海的几个听众朋友见面的时候,一个大三的理科男生告诉我。他话音未落,一个上海的大二文科女生就接过话题,“对,她们就喜欢煲煲剧。”啥啥啥?煲煲剧?听到没有听过的名词,实数正常。但是,当这两个比我小十岁的孩子,用他们共同的语言进行交流的时候,我的心脏好像被猛捶了一下。

似乎,我们80后还没有开始得瑟呢,90后就已经来势汹汹了。前两天,我跟一个公司的执行长喝茶,他说,原本准备给80后委以重任,觉得他们已经到了可以带团队的年纪了,没想到,他们的心性早已经被吃吃喝喝的浮夸生活给湮没了。相反,新招进来的那帮90后,干起活来各个都跟小狼崽子似的,没事儿还跟你卖个萌,让人喜欢得不得了。

看来90后并不像媒体上说的那样脑残嘛。那么,他们到底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你可别给我们打标签。”还是那个大三的理科男生,他对我的问题感到十分不满。的确,互联网里成长起来的一代,享受到了极大丰富的资讯,特别是在此基础上,细分化的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甚至是,那些在中国自由化最高歌猛进的80年代里,找到自己的90后,可以有70后的思维方式,即便他们缺少生活阅历。

互联网带给他们的,是远远超越我们有着强烈时代烙印的集体记忆和集体认同。相比之下,我们,连语言都是因为思想禁锢而被强塞进来的,说出来的话都像是被打了钢印一般。对于成长方式的惰性,以及对新生事物的不敏感,使得我这一代非得等到积累了一定的社会资本后,才能够接触到那个层面的知识,所以在我们身上,有着极强的时代色彩。最后空有一腔创造力,不知如何施展,因而在每一个阶段都被困顿住。

但是,就像那句“煲煲剧”一样,最近的中文验证码中,出现了大量类似词组,让我感觉似乎不是随机组合的几个字,但却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意思,直到咨询度娘。夹杂着脑残和多元的身份认同,或许,就是90后的时代特征吧。他们时而透露智慧、时而卖萌的语言特征,不但帮我甄别谈话对象的年纪,甚至已经开始左右互联网的语言和文化偏好。

面对这样的一个群体,我突然发现我的文字该有多么丑陋,就像我们早些年读的憋足诗人的诗,故作深沉的矫揉造作。当这个群体成为网络资讯的主要消费者时,我们这些快进棺材的人,还有什么资格靠码字来混饭吃呢?

可能对于我们这些在集体崇拜中成长起来的人来说,还乐意仔细聆听50、60岁的人的话;但料想,对于90后的人来说,他们需要消费的大众传播产品,是那些仅仅比他们大3-5岁的人创造的吧,远非我这种融不进去的老古董。套用最近一部电视剧的话,30岁,就别装嫩了。

就连我的这个“青年危机”系列的文章,在被《城市画报》转载的时候,所有文章的标题都被改的面无全非。但是,让我惊讶的是,那些我在写作的时候,纠结了很久都落不了笔的标题,在网络小编的手下,变得熠熠生辉,不但直戳人心,更是符合这个时代的互联网文化,有着极强的传播力。而更让我赞叹的是,我的那位网络小编,居然是一个只有22岁的年轻男孩儿。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一周接二连三的惊讶而中毒了,我只要看到别人用这种边智慧边卖萌的网络语言说话,就觉得对方是个90后。

就像今天在火车上,和一位刚刚结识、素未蒙面的网络编辑在微信上聊天,说了没两个回合,我就忍不住地问他,你是不是你们公司那个传说中的90后?不料,他却说他已经年过而立,然后迅速穿越回来,用标准的80后的客套话跟我说话,以验明正身。我这才发现,原来,我们的身份也是可以在网络文化的操练下,被各个时代的语言所掩盖,就像前不久大火的甄嬛体。

这让我有种活在科幻片里的感觉,我们的身份不是被我们的年龄、阶层、收入决定,而是被我们所接收到的资讯而决定。似乎到今天,我才第一次明白,为什么互联网带来民主,它并不仅仅是一个资讯传递的扁平化,而是在此基础上,每个人身份认同的扁平化。每一波新的网络文化现象就传播开来的时候,就像海浪一般掩盖了前一波海浪。

想到这里,我不禁极大兴奋,撇开身体老去的因素,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永生,但你必须得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去拥抱这些资讯,以及这些新的文化。这让我觉得自己的生命里,有些东西正在透出来,赋予我极大的创造力。

然而,我最希望看到的,是这一批年轻人的30岁。因为,在传统的文化理论分析下,会把年轻人看作是一个亚文化群体,毕竟他们还游离在婚姻、工作、政治这些制度性构架之外,尚未成为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所以,他们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激荡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让我恨不得借来一部时光穿梭机。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