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一个人的战争

前两天和我妈讲电话,讲着讲着觉得很感慨,我说:妈,我活到三十岁才明白其实你和我爸也是会悲伤愤怒,会痛苦纠结的普通人,从前我只是把你们当作“父母”这个角色来看待,现在我知道你们也是平凡人。我妈亦有点感动,她说:我和你爸爸,从你小不点的时候开始,最担心最害怕的一件事就是我们的女儿千万不要变成一个怪物。你看了南方周末那篇报道吧,《与自己的战争》,那个复旦投毒案的凶手林某,他长久以来内心的挣扎,是不是和你很像?如果没有我们站在你身后始终不放弃的支持,你估计也好不到哪里去。我说是,我深刻地理解林某的悲剧,甚至比同情那个受害者黄洋更同情他,因为我知道这场一个人的战争,经过有多么伤痕累累,有多么恐惧绝望。

我说这话大家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你一直和自己在战斗,经过还如此惨烈?可是你看起来很正常很治愈啊。那是因为,亲爱的,人既然生存于天地之间,就免不了与众生纠缠,我要挣钱养活自己,就得与人交往;我想保住自己的饭碗,就必须和同事、领导以及客户打交道,我还有父母亲人需要照顾。旁人只会看你人模狗样衣冠楚楚,哪会管你心情起起落落?所有这世间的牵绊、眷念,都不是我想有一天远离尘嚣就可以抛下一切销声匿迹的,虽然的确曾经有很多很多次我都感到身心俱疲无以为继;就算不能消失于人海,我也希望有几天可以说不出话,听不见声音,离熟悉不熟悉的面孔都远远的。。。可惜,就连这样的心愿也很难实现。

人生而孤独,性格更是与生俱来终身相伴,世上有乐观主义者,就有悲观主义者;有神经大条无所谓怎样都好的人,也有敏感细腻到一个小动作一个小神情都会在心中掀起滔天巨浪的人。性格没有好坏之分,但说到底,人的一生,都是在和自己战斗。仔细研究林某的性格,多少都会在自己身上找到一些投射点:自卑、羞涩、敏感、不善于表达自己。。这些性格特质乍看起来简直是大部分人在青春期所共通的,但是换在一个自尊心极强自卑感又极重且很没有女人缘的少年身上,日积月累,就会发酵成毁灭的导火线。我说我的性格和林相似,细微之处就不赘述了,但我并没有踏上林某那样的结局,是因为我的家人很早就发现了问题,并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一直给我正面的引导,而林的家人,根本都搞不懂问题出在哪里,更谈不上如何帮助他了。

中国是个非常不重视心理健康的国家,我们的孩子只要学习成绩过硬,每次都能考班上第一,能升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家长就面上有光,觉得不虚此生了。而这种情形在近十几年更是愈演愈烈,钱、权的介入,物质欲和功利心的空前膨胀,让除了家长外唯一有能力塑造孩童心灵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也堕入名利的怪圈,你那个班的升学率高一些,我这个班必须不低于你,想要考前辅导的话,好,交钱来。这次成绩考得不错,为我们班争了光,老师好喜欢你。别的家长都为班级做了很多贡献,你的家长呢,你的家长怎么一点支持都没有表示?

可怜我们的小孩,成绩不好回到家里被老爸老妈啪啪啪一阵胖揍,回学校老师带领全班同学排斥他;学习成绩好也很可怕,心里得绷着攥着,一点点都不能放松,下次考试掉了几名老师就请家长了;最最恐怖的是,上了大学以后,以为从此就海阔任鱼游了,但原来不是的,不是成绩好就有老师疼,有同学交心,有女生仰慕,不是成绩好就能终于按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有背景的人,有势力的人,有相貌有身材的人,比比皆是,还有什么值得骄傲的?还有什么可以倚靠的?还有什么东西是真实的?心中的天平倾斜了,世界颠覆了,人生崩溃了。

没有,从来没有人告诉他除了读书以外还有许多美好的风景,更广阔的天地,没有人告诉他与人交往可以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只要鼓励他勇敢迈出第一步,没有人教他面对恐惧的最好方法就是直面恐惧,他只能终日瑟缩在自尊又自卑的硬壳里,外面的人进不去,里面的人也出不来,没有人对他说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何不宣泄出心中的苦闷换一场大醉到天明。他的同学知道他因为一件小事和人发生争执,连续给对方发了几十条“恐吓短信”,却没有发现他的人格已出现问题;他的舍友知道他和黄洋形同陌路,去年就已经互相删除了好友,也没觉得有什么问题;他在网络上宣泄着自己的愤懑怒火,四处发帖骂人,人们亦不觉得有什么奇怪——只因为这个时代,这样的人已经太多太多,人们自顾尚且不暇,何来闲情关注一个不过数年同窗甚至素不相识的人?人人皆可成为林某,人人也皆可成为黄洋。这是我们身处的这个怪诞世界无数悲哀中最令人悲哀的一部分。

心理疾病,如果自己没有能力,家人可以帮忙指导也好,如果家人没有能力,学校与老师可以给予辅导也好,如果学校与老师没有能力,社会有正面的道德观指引也好,而当社会也没有能力。。患者必死无疑。

我猜林某已经生无可恋了,他和自己的战争久而未决宛如凌迟酷刑使他恨不能速死,而这个可悲可怜的胆小鬼,连求死都不敢孤身上路,黄洋是他为自己的毁灭准备的祭旗。

谁更可悲?谁更可怜?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