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中国版《钦差大臣》:习近平打车记

香港《大公报》精心炮制的“习近平打车记”,虽然只存活了一天,却绝对是一场经典的喜剧。如果说俄罗斯文豪果戈理的《钦差大臣》是19世纪俄罗斯官场与官僚的缩影,《大公报》这条“新闻”及其后续故事也算是当今中国政治世态的缩影。

官方舆论的“明君情结”气场

4月17日《大公报》发布“习近平在京打的”消息,经新华社确认后,被冠以“微服私访”,在中国几大微博上获天量转发,那篇报道的记者口吻,不少转播者那股崇拜劲儿,我觉得将当今中国称为“天朝”真是名至实归,于是写了一条推文:

“习大微服私访,继南巡后再次享受白龙鱼服的帝王滋味。腾讯微博阅读469万次,转播11500多次,不少人很鸡冻(激动)——看来,在那个自个营造的舆论场里,习大获得不少‘正能量’,一些中国人也是需要皇上的。平常还未觉得国内微博有多脑残,这次算是见识了。”

中国人的“明君情结“可算是历史悠久。“文革”曾使国人对毛的崇拜减弱,但大家立刻将对“明君”的期盼化为对“贤相”周恩来的相思,中国的未来就在“明君”与“贤相”的肩膀上来回游移。江泽民时代,“明君”未能现身,李鹏在才德方面没法让国人赋予想象空间,朱鎔基适逢其会,成为中国人久盼之大旱云霓。胡时代,温家宝比朱相更善于塑造“亲民”形象,如果不是《纽约时报》可恶地毁灭了中国人的贤相梦,此时肯定一大批人眼泪汪汪地深刻怀念着温总理。

这一“明君情结”的气场太过强大,导致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中国研究”诞生了一个中国命题:中央领导好、地方官员坏,中央的好经全给地方政府这歪嘴和尚念坏了。广大中国农民如此看,China Scholar如此说。

我很不解:中国好比生长在严重污染的土地上的一棵大树,人民、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就如同树的枝叶与树干,土地污染会形成污染链,传导到树干与枝叶,为什么树叶(人民)是低素质不配享有民主、枝条(地方官员)可以是坏的,独有中央领导洁净如玉?我曾经以此反复质询那些高唱“中央领导好、地方官员坏”的学者,他们很不爱听。

“习近平打车记”为何成了假新闻?

孰料风云突变,4月18日新华社官方微博称“香港大公报刊登的《北京的哥奇遇:习总书记坐上了我的车》为虚假新闻”,转播同样逾万条,耐心读了数百条后,发现两类占主流,一类表示惋惜;还有一类则感叹《大公报》也造假新闻,仿佛《大公报》本来有公信力似的。

惋惜者大概是觉得“明君”亲民新闻竟然成了假新闻。至于《大公报》的信誉问题,国内读者是错叹了。他们不知道《大公报》与香港《文汇报》一样,是中共在香港的老牌喉舌。既然荣列“喉舌”之列,当然懂得做“喉舌”的规矩之一就是咬人,即“我是党的一条狗,蹲在党的大门口,党让咬谁就咬谁,叫咬几口就几口”。另一规矩则是“颂圣”,需要经常歌颂党中央与领袖。这颂扬当然也有规矩,有关党与国家领导人的信息绝对是奉旨照办,不能越雷池一步。出于讲真话的“不良”习惯,我只好给那些不知道《大公报》是党之喉舌的网友们浇了一盆冷水,写了一条简讯发表于推特及微博上:

“《大公报》与《文汇报》同列党媒在香港的‘老四大名旦’,恭维党与领袖是其职责范围,问题是:这条涉及一号人物的新闻绝对不是无名小卒报料,是该报认为非常可靠的管道提供的。为何提供?在中外流布甚广之后为何又撤销并宣布是假消息?《大公报》为何不说清原委?”

从报道内容来看,很难相信那位“一提起今年3月1日晚上那次8.2公里、26分钟的载客奇遇,仍然激动不已”的“的哥”郭立新造假,“圣上墨宝”被他过胶后配上镜框挂在墙上,如同二月河那些皇帝小说中的村夫农妇一样,见过圣上将成为他们一生的奇遇,有如神迹。

如果说是《大公报》凭空捏造这么一条消息,几乎无此可能。记者王文韬是大公报北京分社社长,曾任新华社北京新闻信息中心副主任。这样一位新闻官员不可能不懂喉舌行规,他的“新闻线索”只可能来自他认为极其可靠的源头(即上级命令)。接到这项任务后,王文韬一定非常激动,铆足劲儿憋出了这么一篇图文并茂的报道,营造了“总书记微服私访”的两个亮点:通过与的哥交谈了解民情,展现了亲民之风。早已待命的新华社待大公报消息发出后,立刻通过官方微博转发,形成了习主微服私访的“正能量”气场。

问题出在哪里呢?应该出在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任贤良说的“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媒体舆论场”上,这个“舆论场”其实也是党媒占主体,但因为内有微博,外有推特,始终有一块与党对立的“舆论场”存在。因此任贤良说的那个“以党报党刊党台、通讯社为主体的传统媒体舆论场”,以及它们控制的微博号群与网络水军等,固然可以在几个小时内将颂圣微博转发数万次,但充满皇权思想的颂圣语言实在陈腐不堪,因此不免遭到民间舆论场的嘲讽。

圣上何以不喜这篇“微服私访”?

以下纯属我的推想。

网络讥讽暴露了今上“微服私访”的两大弱点:

一、总书记不了解他所统治的这个国家。

按说北京雾霾举世皆知,且导致“北京咳”出现,北京人的怨气就算没“上冲斗牛”,至少也穿透了中南海的九重门。这等“下情”还需要总书记听“的哥”反映才能体察,只说明中国舆情淤塞非常严重,将从基层爬上来的中南海七常委变成了“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没有阅历的古代昏君。难道“金盾工程”竟然将七常委列入控制范围,点开微博就可知道的信息竟然要通过这种农业时代的方式才能了解?那么这些“党与国家领导人”的各种决策到底是根据什么信息裁量?

二、这种亲民方式完全输给了温家宝。

在中国第三、四代领导人当中,最善于塑造亲民形象的是温家宝。任期十年内,他的春节几乎都是在看望孤寡老人,访贫问苦。每逢有灾害出现,温相总是赶到现场,那一句“对不起,我来晚了”以及多次流下的热泪,几乎成了经典镜头。 2012年农历年三十,温家宝兑现3年前的约定,出现在甘肃陇南和舟曲,这种“亲民”,岂是习总书记坐次出租车能够相比?

自从上任以来,习总书记一直在向世界展现一幅胸有远略,心系万民的现代领袖图象,豪言壮语奔涌不绝,从十八大宣示的“不走邪路”,直到访问俄罗斯时放言的“鞋脚论”,在那个不听中央号令的“民间舆论场”里,他得到的掌声日渐稀少,嘘声不断增加。这倒不能归罪于他的口才,只能怨其前任耗尽了资源与民众信任,积压了一大堆社会矛盾。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对《大公报》来说,写作此文本是为了取悦君王,如今却成了假新闻,只能算是倒霉。至于声誉什么的倒也无损,因为声誉于大公报来说本来就是乌有之物。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