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两会“雷人”提案的背后

今年的政协人大两会因新领导层上台格外令人关注

一年一度的中国人大政协两会,一如既往缺乏令人兴奋的元素。大部制改革、屡遭诟病的铁道部、计生委被分拆合并,虽然受到欢迎但却因早有风声在先也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应。

政府新领导班子即将随着人大的闭幕正式各就各位,但因已有中共十八大的定位,本届人大这枚“橡皮图章”盖起来即使再重,也难以发出令人意外的响声。

服装秀到俱乐部

“橡皮图章”、“花瓶”是外界对中国人大和政协地位的调侃,中国普通民众也早就接受了“被代表”。也许正是对这一现实的反应,每次国内两会报道中的“明星聚焦”和“两会花絮”之类总是占据着不少的篇幅。

每年的两会总能见到身着民族服装的委员代表,仿佛大会堂一场民族服装秀便足以展示中国民族大融合的和谐景象。过去几年,没有民族服装可以炫耀的代表委员们所穿戴的奢侈名牌,也曾引起媒体的广泛注意。

今年,在发生多起“表叔”落马事件,特别是新领导人号召反腐节俭后,尽管两会代表明显“节衣缩食”了许多,个别讨论会场居然简朴到连代表委员的名签都不提供,不少委员代表的富豪身份仍引起了媒体和网民的热议,甚至拿代表委员们的身价与美国国会议员们的按键资产水平来比较。

在民族服装秀场和富豪俱乐部的身份交错中,参政议政、献计献策也就难免出现了那些引人热议的奇谈怪论。

《国土》一歌算提案?

周二(3月12日)结束的十二届全国政协一次会议,委员提案总数超过五千多件。其中当然不乏经过认真思考,需要政府着手解决的紧迫问题,但往往真正尖锐的提案反而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

据政协会议闭幕时的提案审查报告透露,在这数千件提案中,最为高层重视的应该有两个方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和加强城乡污染防治。就这两个方面的提案,“会议期间,16位国务院部委负责同志与提案者共商解决问题的办法。”

得到政府官员如此重视,显示这两方面的提案确实切中要害。但同时,更有其他很多提案永远不可能享受16位部位官员重视的待遇,有的提案多年来连续被代表委员们提出,实际上也反应了提案落实效率不高。

提案被官方接受并得以转化为政策不易,在民间能得到广泛响应更难。在高质量政策建议“一案难求”的同时,倒是“旁听委员”陈光标有关“低学历不准生孩子”的场外发言,招来无数批评和报道,一时间风头盖过了正牌委员们的提案。尽管正牌委员们也不乏“房价没有泡沫”和“发展绿色烟草产业”这样的惊人之语。

身为委员代表,为政府献言献策该是应尽的责任。平时各有正业的代表委员们一到会议开始就难免被记者追问有何提案。据报道,影星成龙就把两会前完成的《国土》一歌,算做是“两会的一个提案”。

委员不是挡箭牌

中共总书记习近平春节前会见民主党派人士时曾表态“共产党要容得下尖锐批评”,周二新上任的政协主席俞正声也强调要鼓励政协“对党和政府工作的批评和建议”。不过,验证当局是否真有民主协商的诚意,不能光看高层的“客套话”,更要看政府,包括地方政府对政协委员们的态度。

今年年初,河南省政协委员赵克罗因通过微博对平坟复耕政策提出质疑失去了政协委员资格。全国政协会议期间,他的微博也被暂停。

赵克罗如果是在如今俞主席的鼓励之下把对平坟问题的意见通过政协交出提案,不知道还会不会有这样的遭遇。

周二政协会议闭幕式上,俞正声的讲话不出意料地再次强调“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同时警告政协委员“拒绝浮躁和脱离国情的极端主张”。此言虽然令人费解,倒也不妨碍中国各大媒体纷纷以其作为标题大抓读者眼球。不管怎么说,俞主席此番设下的界限当不是针对那些更抓读者眼球的“雷人提案”。

针对某些议政高论,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政协会议期间在《人民日报》撰文,批评两会代表委员搞不清楚“基本的政治常识”。

在西方的议会中,为吸引选票“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不乏其人,而搞不清楚基本政治常识的倒未曾有闻;在中国,这两者或许恰是同一批人,一批或许浮躁,但永不会“脱离国情”,去提“极端主张”的人。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