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政府都爱危险药方 全球“货币战争”的真实逻辑

"每当陷入经济危机,通过货币来刺激增长就成为各国政府最喜欢的药方,短期内痛苦最小,见效最快。"

"通过汇率捆绑在一起的全球经济,也就难以避免地陷入“货币战争”——抛开强加于这个词语的阴谋论意味,它描述的不过是一个客观结果。"

"这场战争并非简单的金融游戏,决定最终结局的,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真实的经济增长。"

市场表达了对20国集团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的讽刺——会后日元大幅贬值,英镑也随后加入贬值行列。

2013年2月15-16日,G20在莫斯科开会,会后发表的联合声明说“我们不会为了提高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而降低我们的汇率,我们坚决抵制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和保持各自市场的开放性”。

在此之前,许多人期待这些经济高官们能一起谴责日本,为最近日益紧张的汇率形势降温——日本最近试图通过日元贬值来推动经济增长,引起全球主要货币的恐慌。不过这个希望落了空,财长们虽然希望避免货币战,却并没有站出来公开指责最近的搅局者。

这让全球经济形势愈加微妙,会有多少国家加入这场用贬值换增长的游戏?通过汇率连接在一起的全球经济是否会因此陷入货币之战?

软日元,救日本

最近搅起风波的是日本。

日本经济长达十五年的通货紧缩,终于迎来了一剂猛药。开药方的,是新上任的日本政坛鹰派首相安倍晋三。

他开出的新药方是:2013年1月22日,日本央行投票决定将通胀目标从1%上调至2%,并将从2014年1月起,“无限期”实施资产购买计划——每月购买13万亿日元(约1400亿美元)国债,“直至通货紧缩被彻底铲除”。

此前两周,安倍政府已高调推出日本自二战以来规模最庞大的刺激计划——总额20.2万亿日元(约合超过1万亿人民币),其中一半主要是政府投资基建形式。

这一系列激进宽松政策,被市场称为“安倍经济学”(Abenomics)。安倍因此被诺贝尔奖获得者克鲁格曼称为“当代最有魄力的凯恩斯主义者”。

安倍希望通过货币放水来刺激处于近乎停滞状态的日本经济——尽管基准利率为0%-0.1%,已降无可降,但自2007年至2011年,日本名义GDP萎缩约9%,甚至低于20年前的水平。同时,日本债务占GDP比重正逐渐逼近230%,高于任何一个欧元区财困国。

“安倍经济学”的逻辑是:在日本,由于人口总量和需求下降,并没有足够多的企业存在借贷需求。如果能够让企业和消费者相信,包括工资、企业利润乃至股市将全面上涨,那么他们就会停止储蓄和资金储备,转而进行投资和消费。从理论上来说,将推动经济增长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在许多人看来,“安倍经济学”不过是2008年金融海啸之后的一个换了新舞台的老故事而已。

在此之前,美联储QE(量化宽松)、欧洲央行LTRO(长期再融资计划),都是同一个“财政赤字货币化”故事——央行购买国债,被称为“财政救市,货币埋单”,成本由全体国民和持有本币资产的其他国家共同承担。

“这是一个关于现代央行被剥夺独立性的故事,也是现代央行被迫货币化赤字的故事。”俄勒冈大学经济学教授Timothy A.Duy说。

不过,故事的进展,是新政之后日元应声下跌。

公开数据显示,从安倍履新的2012年12月26日至2013年2月15日,不到两月,日元对美元贬值了接近10%,对欧元贬值了15%。如此短的时间,汇率如此大的变化幅度,并不多见。

这让日本陷入“挑起货币战”的嫌疑之中。

货币战争在中国往往被描述为一场金融阴谋论,但实际上指的是汇率战,是各国为了提高本国出口的竞争力,从而竞相压低汇率的一种政策选择。广为人知的货币战,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之际,各国为了刺激经济而竞相贬值,导致金本位制度崩溃。

每当世界经济陷入危机,各国的法宝常常是以宽松政策来刺激经济——2009年和2012年,全球许多国家出现了两次大宽松潮,并大多在随后出现了经济回暖。但以美国、欧元区国家和中国为代表的实行了货币放水的国家,都同样收获了争议。

这一次,轮到了日本。

三大阵营

但这一次,指责似乎比过去都要来得猛烈。汇丰的一份报告如此解释原因:“如果蛋糕变得更大,争夺一块蛋糕不会显得那么面目可憎。可如果蛋糕更小了,以牺牲其他国家为代价夺取市场份额的行为就会更为明显。”

率先发难的是俄罗斯央行第一副行长阿列克谢•乌尤卡耶夫,他警告世界“已处在全新货币战争的边缘”,紧随其后的是德国央行行长和韩国财政部长。随后,中国和欧盟方面也有官员对“货币战争”的风险提出相应警告。

作为日本汽车出口的直接竞争者,德国人的反应似乎最为激烈。德日两国上演口水战——德国央行行长魏德曼暗指日本央行的举动是一次“惊人的违规行为”,代表着“央行独立性的终结”;而日本经济财政大臣甘利明迅速回击说:“德国是出口受益于欧元区固定汇率制度最多的国家,没资格做出这种批评。”

日本财务大臣麻生太郎2013年2月3日在接受NHK采访时则辩白说,日本无意于挑起央行间的货币战争。

“打压日元汇率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结束通缩。”他说。2008年金融危机时,日元汇率飙涨,但日本“却没有任何怨言”。

日本究竟是否在发动一场货币战争,需要判断货币贬值究竟是刺激经济的副作用,还是为促进出口而有意压低汇率。但这两者通常难以分辨。

日本经济深重倚赖的出口出现危机,是不争的事实。中银香港研报显示,日本在2011年录得31年来首次贸易逆差,在最近20个月中,有19个月出现逆差。

而汇丰在一份报告中认为,不论是出自什么动机,“符合货币战的行为确实在增加”。在一份显示2012年以来货币战表现的排名中,日本、瑞士在货币战中表现最为积极。

不过,尽管国际舆论不断对日元贬值施压,但连续召开的G7与G20会议,均未对此进行质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甚至直指“货币战的说法言过其实”。

“G20内部在外汇政策上存在显著分歧。”高盛的一份报告如此分析。

这些国家分为三大阵营。其一包含那些将矛头直指日本的国家,比如德国、法国。他们认为日本政府施压央行意在汇率。

第二阵营主要包括G20的小成员国,他们自2011年起就对“货币战争”和“流动性泛滥”心怀担忧,担心发达国家极度宽松政策使得热钱涌入。大部分金砖国家和许多非G20国家在这一阵营。

第三阵营是那些认为“只要政策不针对外汇市场,激进刺激政策就可以接受”的国家。其指导理念是大范围的刺激政策有利于全球经济,而市场驱动的汇率波动有助于资源配置。美国一直以来都在这一阵营,包括英国和加拿大在内的一些国家亦在此列。

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

虽然G20国家竭力呼吁避免货币战争,但越来越多国家正在卷入这场货币贬值潮。

新西兰联储主席惠勒公开说,“新西兰联储准备在形势适宜时干预汇市,并将在必要时使用利率工具(OCR)”;挪威央行行长Oeystein Olsen称,如果挪威克朗长期保持过度强势,令通胀水平过低,“我们将采取行动”。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英国。英央行2013年2月20日公布的会议纪要显示,扩大量化宽松规模的可能性大为增加。央行内部支持扩大资产购买规模的人数,从1人上升为3人,反对者则从8人下降为6人。

这让英镑成为全球对冲基金的新目标。包括索罗斯旗下资产管理公司在内的这些顶尖基金,在2012年成功做空日元大赚一笔,饱尝甜头。他们预期英国将陷于类似日本的困境,经济前景恶化——出口萎靡、生产率相对低下、政府融资能力受限。

除了这些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国家也开始加入宽松通道。据摩根士丹利统计,7个新兴市场央行(波兰、捷克、匈牙利、土耳其、以色列、印度、哥伦比亚)在过去三个月中选择降息,还有一些开始通过各种方法阻止本币升值。事实上,一旦发达经济体开始宽松,大部分新兴市场国家最后也将被迫宽松,除非它们愿意承受大量的热钱流入和本币升值压力。

来自全球宏观投资者(Global Macro Investor)的Raoul Pal曾做过总结,目前实际利率为负或为零的国家多达38个,同时还有一些准备进行QE项目或者在积极干预或操纵本国货币的国家。

汇率市场上,局势一时升温。人们担心,1930年代货币战和“以邻为壑”的货币策略将重新上演。

虽然都公开痛恨货币战争,却又身不由己卷入,这是因为各国政府都将宽松政策作为刺激经济的最有效又无痛的武器。

“一项近期的IMF对公共部门去杠杆化的评估显示,宽松货币政策是使一国摆脱沉重债务的关键变量。实际低利率能够维持低借贷成本,并有助于通过通胀来冲销债务。这正是美国和英国偿还债务的方式,日本现在也需要这样做。”一些最受尊敬的老牌杂志,比如《经济学人》、《大西洋月刊》等,纷纷站在安倍们这一边。他们认为,宽松货币,能帮助增长,又能冲销债务。

不过,这是个危险的药方。在2013年1月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末日博士”鲁比尼表达了对全球央行“印钱”行动的担忧。虽然他也认可危机最初实行宽松政策的作用,但更担心的是如果不及时结束,将造成比金融危机更糟糕的泡沫,“最后的结果是催生出各种僵尸银行、僵尸公司、僵尸家庭和僵尸政府”。

尽管论述宽松货币长期危害的著作早已汗牛充栋,但看起来这依然是解决眼下问题的“灵丹妙药”。而通过汇率连接着的全球经济,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也注定将会日益紧密地捆绑在一起。

至于货币战争,哈佛大学教授尼尔•弗格森则觉得没什么好担心的,因为如今我们早已告别以黄金为“锚”的时代,汇率多数是浮动的。他在FT撰文说,“从这点来说,2013年一个国家指责另一个国家发动货币战争是荒谬的。实际上这场战争已经进行了逾40年,它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