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家乐福的“逆全球化”背后

《环球企业家》发了一篇文章,讲述法国零售巨头家乐福在全球关撤门店、将重心放在欧洲和亚洲新兴市场的故事。这其实是经济衰退、线下卖场被电商挤压两大趋势下,大型零售商们的徒劳之举。

10月下旬,家乐福作价26亿美元,把在哥伦比亚的业务打包转让给了桑科萨集团(Cencosud),其中包括72个大卖场、16个便利店、4个现金兑换点、900家门店和26处商业中心。而在7月之前,家乐福对自己哥伦比亚业务的报价仅为现在成交价的3/4。这次的售价让投资界吃了一惊。

两年前,家乐福也曾经拍卖自己在东南亚的资产。中国市场上也不断有传闻说,家乐福要卖掉中国区业务,—其在中国区的大卖场数量约为哥伦比亚的三倍。

这不是在卖掉自己的未来吗?家乐福新的全球化战略究竟为何如此与众不同?

一门心思逆全球化

家乐福的逆全球化,从2000年败走香港开始,家乐福先后退出了智利、日本、墨西哥、捷克、韩国、葡萄牙、瑞士和俄罗斯,且每次给出的解释都是一样:这个世界第二大零售商需要放弃自己没有什么竞争力的“边缘市场”,而把重心放到能够进入市场前三的“核心市场”上。上任CEO罗盛中(Lars Olofsson)在任时,家乐福先后从意大利、葡萄牙、比利时、泰国等地收缩。

这一做法并没有为家乐福挽回颓势,家乐福去年的利润减少了19%,罗盛中本人也被股东们赶下了台。而继任者普拉萨特(Georges Plassat)还是延续了家乐福的“逆全球化”策略,而且动作更加决绝。

今年普拉萨特5月上任以来,家乐福已经先后退出了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哥伦比亚,而这些新兴市场正是其他零售商在发达地区经济疲软的情况下急于去攻克的宝地。有传言称,家乐福还在考虑继续出售印尼、中国台湾、波兰和土耳其等地的业务,套现10亿到30亿欧元。

套现是用来减轻债务、保住欧洲市场

短线来说,这股“逆全球化”之举还是挺有效的。在7月、8月份里,家乐福的股票价格上涨了26%。如今普拉萨特快刀斩乱麻般地砍掉业务让集团迎来了久违的股价上涨,显然是股东们乐意看到的事。

普拉萨特的关注焦点放在,套现大量资金,用来减轻集团债务、调整欧洲业务。到2011年底,家乐福集团的债务已经达到了69亿欧元,它去年一年发布了5次盈利预警,可用现金量从2010年的8.39亿欧元减少为7700万欧元。按照法国媒体报道,家乐福集团需要融资30亿欧元才狗换一时之需。

另外,家乐福也需要资金来发展他们认为有潜力的市场,比如说巴西、阿根廷和中国大陆。

粗暴

但家乐福忙于做简单粗暴的裁撤和数字游戏的同时,似乎也没太用心地耕耘它想要做的重点市场。一位曾在中国家乐福工作的管理人员告诉《环球企业家》,家乐福撤出新兴市场,关键是它的大卖场业态不被当地居民接受,而没有耐心的股东在短期内看不到盈利,退出市场也就自然而然。

家乐福的竞争对手之一特易购虽然营收不如家乐福,利润率却是它的两倍。在泰国的零售市场里,特易购发现泰国人要坐好几公里的车才能去大卖场购物,于是便在乡镇开设了小型门店,而家乐福却依旧守着自己的大卖场模式,向消费者摆出了一副“要么接受,要么拒绝”的姿态,最终让特易购在泰国抢走了自己的风头。

就算在欧洲大本营,家乐福的业态也在经受着考验—人们越来越喜欢足不出户的网上购物,他们会在网上购买家电、书籍、音像电子产品,唯有食品还有让消费者驱车前往郊区买足一周用量的可能。然而家乐福过去过分依赖于前者的销量;对于后者,根据摩根大通嘉诚的数据,其价格比竞争者中的最低价高出了8.8%。

作为欧洲最大、世界第二大的零售商,家乐福完全有能力在对外扩张时调整业态以加强本地化,并实行有力的减价策略,但是这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对于急于见到盈利的股东来说,他们等不及—出售“边缘市场”貌似才是最立竿见影的做法。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