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名将系列】之战国篇6:勇谋兼备的田单

说起战国时期的齐国将领田单,可以说是一名勇谋兼备的大将。按说作为大将,有勇有谋是必需的,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代名将;而作为田单所处的环境来说,他的“勇”就是非凡的;而且差不多处在生死绝地,他能掌握局势的主动权,这种谋略说起来就非常的了不起了。

史载:燕国将领乐毅出兵攻占齐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并于半年内接连攻下齐国七十余城,仅剩莒(今山东莒县)和即墨(今山东平度市东南)两座齐国孤城未能攻克。而楚国又出兵,名为援助,实为攻击,连齐湣王都被虐杀。即墨城大夫出战阵亡。田单率族人以铁皮护车轴逃至即墨,被推举为城守。即墨全城军民由田单率领抵抗,双方交战五年。乐毅强攻不克,只好包围城池。

田单就处在这样一种近乎绝境的情况下临危受命。这不是一般的将领的“勇”所能涵盖的下的。也许困难与成就这两者是一种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吧。作为将要成就的一位历史名将来说,困难与险恶的环境恰恰是成就自己的最好方式。

说到困难,当年姜子牙下山之后不也卖过面吗?韩信当年一度穷的连饭都吃不上吗?就包括赵匡胤,当年也曾为一个西瓜而被迫在地下打过滚。但最终这些人都成就了一番了不起的功勋。作为田单来说,也许只有这种环境中方能显现出他的谋略与勇气。那么反过来说,齐国处于将近被灭国的险境是不是为了成就田单呢?

针对这种险恶的局面,田单因地制宜的做到了,“知己知彼”:他知道自己兵少,土地少,不能硬拼。所以就采取“反间计”,利用燕王与大将乐毅之间的间隔,制造谣言,成功的离间了他们,从而导致燕王换主将。从这个角度来说,“擒贼先擒王”真的是十分的重要。就算不能让敌将丧命,最起码让敌人换将,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小了阻力,为打赢对方铺平了道路;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一点:作为君王与出征在外的大将来说,齐心协力是多么的重要。大将在外面,了解当时的情况;而君王不在现场有时考虑问题就不一样。那么正如那句古话说的好:“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特别是涉及到国家的存亡的关键问题上。

还有,对于做大将的来说要想打胜仗,气势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军兵们只要有了高昂的气势才会奋勇杀敌,克敌制胜。对于燕军来说,临阵换帅,这非常的容易让将士们寒心。因为作为将士跟随主帅出生入死,论关系是过命的兄弟;论了解程度,那可以算得上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那种。将一群人所信任的人扣上一个“莫须有”的帽子拿下,换成别人,这对于讲究交情与道义的当时人来说,可以说这是不可接受的。必会导致群情激愤的状态此举会导致将士与新任主帅离心离德。而田单此时利用在这段时间,假借“神明助己”来鼓舞军队的斗志;又借燕军的刀,激起齐人的士气(就是田单散布齐人怕被割鼻子,燕军就割掉投降齐人的鼻子,断去了部分齐人的侥幸心理;田单又散布齐人怕剜坟掘墓,结果燕军又上当了。齐人与燕军决一死战的气势被加强到极致。)这是典型的激将法,是属于“苦肉计”的一种。

当军队的士气鼓舞起来了,剩下就需要一场大战了。于是田单就用“扮猪吃虎”一计,麻痹燕军(就是将城中的金银收集起来,让当地富商拿着送给燕军,并说要投降,麻痹燕军)结果燕军上当,斗志松懈。

田单使用火牛阵,大破燕军,后来接连收复七十多座城池,算是帮助齐国复国了。后来他被新立的齐王封为相国。

纵观田单与燕军的即墨之战,可以看出,田单的胜在于:勇,他面对险恶的局面所表现出来的非凡的勇气;亲,他身先士卒,把妻妾都编入队伍中服役,这样手下的人能不奋勇争先吗?智,他非常明智的采取去燕军主将,挫伤其士气、麻痹他们的办法;谋那就是采用“哀兵必胜”的战术,用假借神明来鼓励自己,背水一战,最终取得胜利,挽回了局面。

兵法有云:“兵不厌诈”为了争取战争的胜利,三十六计中很多计谋都的用到了。其实依我看,战争的胜利作战的计谋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也是德行多寡造成的。比如,郑成功在收复被荷兰殖民者占领的台湾的时候,盘踞在爪哇岛的荷兰人派很多战船到台湾支援,可是天公不作美,在航行途中遇到大风,结果没等到台湾,这些船只就损失殆尽。

关于道德的与谋略还有战争胜负的关系,将来在有关文章中细说。在此限于篇幅就不多说了。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