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程晓农:冷战行为、冷战思维和冷战结果

自从美中关系从2018年开始逐渐恶化以后,中共经常指责美国的一句话就是,“反对冷战思维”。这句话的意思是,美国针对中共威胁印太地区其他国家的安全之行动所采取的反制措施,属于不应有的“冷战思维”。这句话的背后,其实暗含着一个意思:我可以有威胁它国之国家安全的行为,但你不能用冷战式应对来反制我。此乃典型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本文分析美中关系恶化过程里中共的冷战行为,说明中共对“冷战思维”之所以非常敏感且深恶痛绝,其实是害怕冷战对自己不利的结果。然而,害怕冷战结果的中共,为什么却要点燃中美冷战呢?很多中国人都有这样的疑问。作者通过介绍冷战的五个铁律,说明美中冷战可能的结果。

一、冷战与冷战思维

美中是不是在冷战当中?这是一个事实判断,冷战思维只是一种认知和思考,思考不能代替事实。那美中关系当下的事实是什么,到底有没有进入冷战?这个事实判断的依据是,美中双方是否有冷战行为;更重要的是,谁先做出导致冷战发生的行为?

冷战只会发生在核大国之间,其原因从冷战这个名称的“冷”字就看出来了。为什么核大国之间的竞争乃至对抗,不能采用热战的形式?因为,持有核武器的两个大国进入对抗状态,便绝对不能走向热战阶段,否则失败的一方可能引发核大战。由此就产生了冷战的第一个铁律——“冷战就为避热战”。

从中还可以推导出冷战的第二个铁律,“冷战之中无热战”,其前提是,双方都承认世界和平和和平共处的必要性。在这方面,苏联曾经和美国在美苏冷战期间取得了高度共识;而当年毛泽东挑战苏联的国际地位,就是从批判苏联的“和平共处”国际战略开始的。凡是了解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共与苏联笔战的“九评”系列文章,想必都会依稀记得。

人类现代史上有过两场世界大战和一场冷战(美苏冷战),而中美冷战则是继美苏冷战之后发生的第二场冷战。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地球上就只有局部战争和大国冷战,却再也没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原因很简单,核武器的出现,让红色大国和美国之间维持了冷战式的世界和平。

这里讲的红色大国,不只是苏联,也包括中国。为什么总是红色大国点燃冷战,而且对抗的对象总是美国?其实是因为,拥有核武器的红色大国,只要它进入了经济自信和经济成长稍快的阶段,就可能展现出共产党政权对外扩张和敌视民主制度的本能。过去四年来,我在本网站刊登的数篇文章反复说明过,美中冷战与美苏冷战一样,都是红色大国点燃的。

有冷战就必有冷战思维。那什么是冷战思维?冷战思维就是对美苏冷战经验教训的总结和领会;当然,美中冷战被中共点燃之后,冷战思维就不得不纳入对美中冷战的新认知和新思考。中共之所以讨厌冷战思维,却偏偏点燃了美中冷战,是因为它只想发动对外扩张,却害怕对方的冷战经验和应对策略,因为那些经验和策略对自己不利。

二、中共的冷战行为与美中冷战的缘起

以前我在文章中多次讲过,中共点燃美中冷战的行动是2020年1月,派遣舰队到太平洋中部美军防守的威克岛与中途岛之间海域演习;并且公开宣称,其未来的海战目标是,将来攻击台湾前,必须要切断美军西援的海上路线,会为此而不惜与美军一战。美国当时紧急派遣“罗斯福号”航母编队,从加州南部的圣迭戈军港赶去对阵;随后立即开始强化威克岛的基地建设。

中共接着在2020年3月高调宣布,它已经通过在南中国海建造多个人工岛,把大部分南海的国际海域变成了中国战略核潜艇舰队的“堡垒海区”。从此中国的战略核潜艇将在这里安全隐身,随时可用带核弹头的洲际导弹打击美国本土的任何地方。最近中国与菲律宾屡次在菲律宾近海发生非军事冲突,根源就是菲律宾不愿意被中共“中立化”(即默认中国在其200海里经济区内任意作为)。

美苏冷战时期,苏联把带核弹头的短程导弹运到古巴,对准美国的佛罗里达州,从而酿成了“古巴导弹危机”。虽然史称此危机与导弹有关,其实,导弹只是运送核弹头的工具,真正的危机是苏联对美国发出的抵近核威胁。

那时导弹的最大射程只有几百公里,而现在中国的潜艇发射之巨浪型洲际导弹的射程已达到上万公里。因此,中共建成了战略核潜艇舰队的“堡垒海区”并且公然宣称“剑指美国”,就事实上等同于美苏冷战时期的“古巴导弹危机”。导弹射程的延长,使得红色大国的核威胁再也不需要抵近部署了;只要红色大国公开宣称,它有用洲际导弹向美国发射核武器的意图,那中国在远方深海里隐藏的战略核潜艇,就构成了随时的真实核威胁。

中国拥有“二次核打击”的能力,并不意味着冷战必然爆发;但是,当红色大国的确拥有这样的能力之时,又同时宣称,可以随时核打击对方,这就制造出冷战的要件了。美苏冷战结束三十多年后,美国的国家安全又一次面临重大的核威胁,它自然必须作出防卫型反应,这就是美中冷战的由来。

由于冷战都是红色大国点燃的,所以美国从来都是被动应对。而冷战思维,就是被红色大国的冷战行为激发出来的。

美国针对中国的对外扩张和破坏世界和平的威胁做出反应,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毫无关系。美国对世界局势的掌控,一向是美国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在尽力付出,并非是为了建立美国的外国控制区或长期租借地。虽然美国因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犯过反应过度的错误(比如对伊拉克的第二次攻击),但美国的目的并没脱离维护世界秩序的基线,更没有事后在世界上建立新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关于这一点,中共把自己的对外侵略意图解释成反对美国的霸权,其实与大日本帝国发动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时所用的理由几乎一样。

三、冷战铁律:持久不降阶

冷战的进程一旦开始,双方就会展开全方位的实力竞争,同时也采用各种方法来遏制对方的实力提升。虽然双方都想取胜,但是,冷战不能走向“最后的决斗”,因为核大国之间不能“决斗”。那样的“决斗”不是零和博弈、一胜一负,而是双输;不仅是双输,而且是世界的末日。从这里就导出了冷战的第三个铁律,“冷战必为持久战”;换言之,冷战中的一方不会企图尽快消灭对方。

这里面还隐含着冷战的第四个铁律,即“冷战升级不降阶”。因为双方的核威慑始终存在,因此,任何一方宣称“退出”冷战,实际上是无效的,除非它完全自我解除核武装。那既然处于冷战状态的双方都没有“退出机制”,则两国之间的全方位实力竞争过程就象在拧一颗防盗用的“倒扣牙螺丝”,只能顺向拧、越拧越紧,却无法反向拧松、乃至卸下螺丝。

很多中国的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美中关系恶化的严重风险,却不知道冷战已被中共点燃,因此他们不会从冷战规律的角度去思考未来。但是,如果他们懂得了冷战的第四条铁律,就不见得会再期盼如何恢复美中昔日的友好关系了。

冷战的过程必然涉及到军事、科技、经济、外交等多个方面。其中,外交的沟通和折冲不是为了消除冷战,也不可能消除冷战,外交的功能只是为了防止双方的对抗诱发危险的冲突。因此,冷战中双方的外交斡旋,并不会带来双方实质性的冷战关系之缓解或终止;同样,外交场合中某一方的强硬态度,也不会真正提升该国在冷战中的实力。

在军事层面,美中冷战与美苏冷战实质性的差别并不大,只不过是军事装备升级了。但在经济层面,美苏冷战与美中冷战所处的国际经济环境截然不同。也因此,美中冷战相比美苏冷战,美国面临更复杂的局面。

苏联集团是在相对封闭的计划经济制度中生存;而中国则是先把国内经济体制部分地改变成共产党资本主义,之后又加入了自由世界的经济全球化。中苏两国在对美冷战中的根本性不同,给国际商界带来了巨大的迷惑和羁绊。因此,国际商界不太愿意改变以中国的“世界工厂”为重心的经济全球化1.0版,因为它们在其中有巨大的既得利益,但国际商界无法左右冷战的方向和动向。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苏联和中国之所以具备了威胁美国的经济技术实力,都是因为美国喂养过它们。苏联在二战前的工业化和二战中的军工体系建设,主要靠美国的投资和技术转让;中国的“世界工厂”,也是美国对中国开放市场和投资的结果。在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红色大国总是在经济实力增强后恃力反噬,而美国也总是后知后觉。

中共之所以敢于点燃美中冷战,既因为它缺乏冷战知识和经验,也因为它看到了经济全球化1.0版的“中国依赖”,进而误读并推论出“东升西降”这种荒谬的判断。

四、美中冷战的国际经济环境

中共过去二十多年来犯下了两个重大决策错误,现在到了算账的时候了。这两个重大决策错误是:其一,妄图称霸而对外扩张;其二,以为“世界工厂”不可动摇,从此中国支配地球,因此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唯一赢家。现在中共其实已经发现,过去所构想的所谓“东升西降”的辉煌未来不过是一个泡沫,它不得不趴下来舔自己伤害自己所造成的那些伤口。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是“政治正确”,中共为了政权的生存,无法承认这样的决策错误,就只能在自己点燃的冷战中硬撑下去。

冷战的结局有几种?其实只有一种,那就是红色大国的失败,苏联的灭亡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苏联是在经济最强盛的时候点燃美苏冷战的,最后在冷战中因为经济衰落而败亡;而中共是在经济走下坡路的时候点燃美中冷战的,因此,美中冷战的过程可能会比美苏冷战的过程短一些。

从这里可以导出冷战的第五个铁律,“不战而胜看经济”。可以讲,美苏冷战中,苏联是垮在它落后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上;而在美中冷战当中,将决定中共命运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以“世界工厂”为重心的“经济全球化1.0版”逐渐弱化,而以“离开中国”为特色的“经济全球化2.0版”正在兴起。

特朗普总统2018年发动的美中贸易战,本质上并非冷战应对措施,而只是为了逼中共上谈判桌,认真谈判知识产权的保护和遏制中国技术间谍的猖獗。但中共以点燃美中冷战来反制,却客观上把特朗普总统的美中贸易战变成了美国冷战应对措施的“前奏曲”。拜登上任两年以后,美国开始了对中国的冷战式应对措施,其中包括芯片禁运。

历史的巧合在于,就在今年,用人工智能思路(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来设计的芯片(Graphics Processing Unit,简称GPU)开始在国际商界刮起了旋风,AI PC(具人工智能的个人电脑)和AI Cellphone(人工智能手机)即将问世。以今年5月台北的Computex商展为起点,一场新的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产业革命开始了。未来全球各行业都将陆续踏上这场新风潮的浪头,哪个国家能逐浪前行,哪个国家的未来就会赢得光明。

然而,由于AI芯片可用于军事装备研发和升级,美国依照冷战应对程序,对中国进口高端AI芯片及其专用加工设备实施了禁运。中国再也不能象经济全球化1.0版主导全球的年代那样,方便地获取它想要的相关技术和产品。虽然中国会利用稍稍落后的光刻机继续开发中低端芯片,但它的产品显然已经失去了未来的全球竞争力,也因此注定会在新的产业革命中逐渐落伍。

与此同时,与AI高端芯片密切相关的“经济全球化2.0版”已经出现,并具有蓬勃兴旺的势头。从掌握全球大部分GPU芯片设计公司英伟达(Nvidia)的股价今年从50美元跳升到120美元,该公司因而跃居全球市值第二名,可能很快会超越微软(Microsoft)而成为市值世界第一的上市公司这个现象,可以初窥端倪。GPU的加工和封装,很大一部分都在台湾,未来英伟达也会把设计中心的一部分放在台北,台湾因此正走向世界商界关注的中心。又由于世界上各大中型国家的政府部门出于国家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要,必须加快“主权AI”的相关投资,台湾的国际地位会因此而进一步大幅提升。

在经济全球化1.0版的年代,各国企业和政府往往都“在商言商”;而在经济全球化2.0版的时代,美中冷战的现实存在,使得多数国家的政府和企业都变成了“国安(国家安全)言商”。“在商言商”的时代,技术封锁很少,技术盗窃更是家常便饭;那在“国安言商”的时代,国际经济环境就和过往完全不一样了。半导体产业(Integrated Circuit industry,简称IC产业)本身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也完全依赖经济全球化,而在经济全球化2.0版的新轨道上,中国这辆“赛车”没有“参赛资格”,因为中共启动了美中冷战。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