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苦尽甘来的茶汤

玉川煮茶图(局部)明丁云

茶事美学亦是自古有之。尤其入宋以来,点茶、斗茶的兴起,及至《大观茶论》自上而下的推行,最令茶饮活动升格为一种追求意境的审美体验和承载文化的象征符号。

斗茶图/明/唐寅

其时,文人们为了喝茶不怠其繁,极尽‌‌“格物‌‌”之能事。无论独坐于庭院书房里,还是雅集于清溪绿涧中,一场茶事下来,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熁盏、调膏、击拂等无一不能懈怠。茶器更是形形色色、不一而足:风炉、汤瓶、茶碾、茶磨、茶罗、茶匙、茶筅、茶盏等轮番登场,以至于让人爱不释手,必须赐各物以姓名、字号,冠以官名方才罢休。

柳荫品茶图/清/佚名

饮茶环境也是讲究。其中,古琴、书籍、木鱼、棋局、茶器等品茗的佐物,与松、梅、兰、菊、竹、枯树、蕉叶、芙蕖等植物配景,也都成为营造物境、喻涵修养不可或缺的茶席构成。这些‌‌“物‌‌”被集体赋予了一种性俭灵虚的品质,点破了古人饮茶时万物谐协的审美志趣。也让人得以安神于其中,细观四季在茶席上枯荣、山水在茶盏中显现。

文赏斋图(局部)/明/文徵明

与此同时,人们借由这些‌‌“游戏‌‌”,将饮茶升格为与着棋、写字、弹琴、咏诗、赏画、博古为一律的雅玩,一并令茶入诗、入画,入宫宇庙堂、入皇府官邸,以致开枝散叶,成为一种蔚为大观的贤仕文化,并主导了中国茶文化400余年。

一生嗜茶如痴的宋徽宗曾作《文会图》,将茶席的礼仪规制巨细无遗地展示给了后人。他认为茶是灵秀之物,饮茶除了可以品其芬芳,还能以茶自况、体悟大道、涵养性情、调和五行,使人不伍于世流,不污于时俗,身心归于澄净。其画面所写的中国传统茶席趣味与茶道精神,至今影响后世。

品茶图(局部)明文徵明

如今茶席、茶室的设计,壶、碗、盅、杯、水方、茶巾、茶匙、茶帖、茶食、茶宠乃至插花、焚香、音乐的遴选与取用,投茶、注水、分茶、碗泡、传杯、清壶等行茶的程式仪规,依然深刻映照着千年前的古人审美。

这仍不尽兴。仿佛喝茶久了,独自啖茶为暴殄天物,若能群贤毕至,雅集于一席,则茶的价值方能‌‌“三生万物‌‌”、余韵无穷——茶之于中国人,逐渐成了‌‌“宾主设礼,非茶不交‌‌”的上席首选。

东林图(局部)明仇英

以茶待客的习俗大多是客来设茶、送客点汤。人与人的酬唱交际,既在茶汤中,也在茶韵间。于是常见文人画中的高士持盏聚于古树山石旁,或烹茶煮水,或品茶论道。他们不问朝野兴废,一心只为一盏香茗和‌‌“高山流水遇知音‌‌”而来。茶席间,那曾晦于口、哽于喉的隐避之言、婉曲之志、浩荡之气、萧寂之情,均在一杯茶汤、几曲丝竹声中冲淡消弭。君不见风亭月观下、茂林修竹间,煮一壶茶临流论茗,与知己友人达旦问道,该是人间何等之美事。

千百年后,当人们寻得一方清寂角落沏茶焚香时,仿佛依然可以用一杯清茗浇筑心中块垒,寻得一份枯寂与禅静;而若与高朋贤友品茗畅叙,则更能于苦尽甘来的茶汤中交换生命的况味。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