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官场专糊顶棚

明清官场,实行低俸制,一个县令,掌一县之大权,每年俸银才45两。若是真靠官俸过活,一家大小,不说饥寒交迫,也得清淡出鸟来。至于官场应酬,送往迎来,就别想了。不知道当初朱元璋怎么想的,居然把官员的俸禄定得这么低。大概出身贫寒,骨子里对官员有股子恨意,自己当皇帝了,非得把官员的生活费降到最低点不可。明朝这样干了,清朝也就照搬。

不过,两个朝代,真的指着这点俸银过活的官员,跟白乌鸦一样的稀少。只要有权力,当家理政,总会有钱进来。比较起来,俸银倒是可以忽略不计了。多数的皇帝,其实也知道这点,睁眼闭眼,也就这样了。反正总得有人给他治理天下,活生生硬是不让人家过好日子,情理上也说不过去。

所以,明清两代,地方官一般都指望各种陋规过日子,就算是一般性的清官,日子过得也不差。除非你想像海瑞、于成龙、汤斌那样,成心想难为自己的家人,博取一个超级好名声。官员是用来管事的,征收钱粮,打理官司,督办工程,哪一样都有陋规。随便弄一点,就相当的可观。家人日子过好了,退休之后的生活无忧了,可以请得起师爷帮忙干事了,送往迎来,官场应酬也没有问题了。

但是,有一个大麻烦是,几乎所有的官员,如果严格追究起来,都有了罪过。因为所谓的陋规,不是朝廷的法规,陋规收入,属于灰色地带的灰色收入。说你是贪污,你也没脾气。虽说法不责众,但就是单挑了你来责,你又能怎么样呢?朱元璋定下的低俸制,无意之中,把所有的官员,都掉进了犯罪的陷阱。对官场的清廉当然一点好处都没有,但对皇帝玩弄权术,倒是特别有利。无形之中,等于把官员都搁在了罪人的位置上,皇帝想处理哪个,不用担心冤枉了,可以随心所欲,翻云覆雨,想怎么来,就怎么来。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众官员当然不能就这样随皇帝玩弄折腾。应对的办法,就是糊顶棚,把面上的事儿,做得尽量光鲜。让皇帝看上去,哪儿都好,寻不出毛病来。所以,明清之际,官场有谚曰:官场专糊顶棚。真是经验之谈。

糊顶棚得有人帮忙。明清地方官,都请有幕友,协助处理钱粮、诉讼和公文往来事宜。人们都说,这是因为地方官是考上来,没有处理这些事务的经验和专门知识,所以非请人不可。其实,就算地方官明白这些事儿,也一定得请人。

事实上,幕友要干的事儿,不仅仅是具体帮助地方官处理公务,有些公务,比如最为繁重的案件的审理,幕友根本不能到场,非得地方官自己决断不可。而幕友要干的事儿,最主要的,是公文上的弥缝。明明各级官员都吃了陋规上的好处,但在公文上,一定不能有陋规一丝一毫的影子。即使官员在案件的审理过程,明显出了纰漏,完全不合乎法律条文,上报的公文,也要做得严丝合缝,中规中矩,跟大明律和大清律一点也没有相违之处。实在不行了,精通律例的幕友,还能从既定的案例找出弥缝的办法,只要有过类似的案例,那么,地方官的判决再荒唐,也就可以搪塞过去了。至于找这个案例,不找那个,当然要看需要。

如果皇帝或者上司多事,总是交代任务。不办不行,办则麻烦多多,容易出事。这样也好办。这里靠的,就是文牍功夫,官员要明白个中道理,而幕友要会玩文字游戏,让人感觉,是事事都在办,下面很忙,天天加班,但是,实际上一件事都没办。糊弄过上面,也就完了。

明清地方官,之所以每个层级都需要高薪聘请幕友,为的就是这个。幕友大多来自绍兴,世代相传,师徒相替,各级衙门的幕友,不是师徒师兄弟,就是同乡,没有同门之谊,还有同乡之情,所以,互相都开绿灯,偶有不慎之处,都会给代替弥补。大家目标就是一个,把皇帝老儿糊弄好了,把官帽子保住,一切OK。

糊顶棚,意思就是不顾下面难看,但求上面溜光。这里的关键,除了日常的打点应酬,还在于会讲话,能文牍。话不能说满,必留三分余地,言不能清晰,关键处要模棱两可。似乎什么都说到了,其实什么也没有说,反正最后真的出事了,追究责任时,你刚好可以滑过去。

所以,糊顶棚的官场,不仅官员自己要明白事理,还得找好会做公文的幕友。一个好汉,三个帮,对吧?

2017-03-26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