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被助力链接捆绑的人情债

最近怕微信消息,一方面是日常担心学习、担心工作、担心突如其来的变数,另一方面,是怕随时随地无孔不入的——

‌‌“一起盖楼,瓜分20亿红包……‌‌”

‌‌“亲!帮我砍下价!‌‌”

自从这种玩法上线的那天起,我就成了千千万万被迫参加活动的人之一。每天到了固定的时间点,‌‌“快来帮我盖楼!‌‌”‌‌“帮帮忙~‌‌”‌‌“帮我点一下‌‌”之类的消息就开始连续不间断地轰炸。通常情况下我都是耐心点开消息,长按复制,打开APP,点击助力,回复已点,得到求助者的千恩万谢。

假如我不愿意点了呢?

第一种方法:撒谎说‌‌“点了点了!‌‌”求助者千恩万谢地走了,但是时间一长,总会被发现,给人留下虚伪的印象,不好不好。

第二种方法:冷处理,直接就不理人家。可转过头来想一想,求助的人大多跟自己还比较熟,平常生活中也算是有点头之交,就这么不理人家,一次可以说是没看见,二次,三次,可以期待下谁先把谁拉黑。

第三种办法:直截了当地说‌‌“对不起,我不想点。‌‌”换来的估计是‌‌“好吧‌‌”和背后无数声‌‌“怎么这样啊点一下能死……‌‌”的抱怨,然后从此不相往来。

因此,我没法拒绝。比起就这么搞僵关系,还是费点时间,点了吧。

分享链接、投票拉票、点赞助力,显然已经成为现代人人情往来的重要方式的。然而谁也不知道一个链接分享过去,到底是能把沉睡了十几年的旧关系给唤醒,还是把保持了十几年的感情彻底掐灭。披着人情往来的外衣你给我点一下我给你点一下,实际上完全是在凭自己的信誉在别人那里欠下人情债。通常来说,玩的越大,欠的越多,最后自然也就赖掉了,像极了美国国债。

从借债人的角度看,拉票也好,分享链接求助力也好,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给自己争取利益。可为什么说这是笔债务?因为对帮助他们的人来说这并不是公平的等价交换,要是一起参加诸如‌‌“盖楼‌‌”的活动那还好说,反手一个自家的链接过去咱们就两清。

可是对于完全置身事外的旁观者来说,这完全就是给别人的成功做嫁衣,自己认认真真点赞、投票、助力换来一句如今连虚荣心都满足不了的‌‌“谢谢‌‌”,最后看着别人兴高采烈地发朋友圈炫耀自己得了多少多少名、多少多少红包,感谢所有支持他的人,还与有荣焉地点一个赞,实际上自己啥也没得到。

严格意义上来说,也不算竹篮打水一场空。那句‌‌“谢谢‌‌”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张不定时兑付的债券,这张债券用来兑换的,也许就是下一次,他为你分享的链接点赞投票助力,还不能是什么大事,只能是这种动动手指头的小事,要是你拿‌‌“我曾经给你盖过楼‌‌”为要挟让他帮你找工作,那就离喜提拉黑不远了。

这张债券兑不兑换得了,不仅看你有没有需求,还要看你的记忆力,以及这个人是否讲这种廉价的信誉。这种债券脆弱也就脆弱在,只要这三个要素中间有一环断了,那就成了永远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毕竟史上还没有哪个好心人会闲的没事来问‌‌“你需要我帮你点赞吗?‌‌”在这种点赞之交中,借债人可谓是占尽了上风,借债时碍于面子很少有人不借,需要还债时只要斩断其中一环就可万事大吉。

然而人情债终究是要还的,在这个人人都躲在屏幕后面进行社交的世界,没有绝对的借债人,总有一天要被迫去当债主。只有当了债主才会发现,自己之前的人情账户,早已经债台高筑。因为尽管有人忘记,但是大多数人会在好友列表里把你记住,然后在下一次,只要有这样的需求,第一时间就会来找你,被动权交给你了,你打算怎么做呢?是老老实实照做,还是按照我的那三种方法,拒绝放债?

事实证明不讲信誉的人还是很少的,虽然很不情愿,有时候工作正忙或者心情郁闷的时候,还是得耐心帮人点了,就算放鸽子,也只能一次两次。由此,脆弱的人际关系得以维护,只要不走向我那三种方法,彼此还是能做朋友的。

商家的活动越做越大你不再是孤军奋战还会有队友,投票定名次的比赛规则越来越走向低龄人群,最终演化为拼爹拼妈拼同事拼单位。点开微信,我们今天到底是放债人,还是借债人?在这种人情往来中,不过是一次次地在借债中债台高筑,在放债中一点一点把当初借来的债消化掉,随之等待下一次借债或者放债。人情往来都是债,不要提什么君子之交,看看微信朋友列表几百号人,再看看消息往来,有多少点赞之交,多少不求回报的君子之交,心里怎么着也该有点数。

‌‌“不想点就不点,啰啰嗦嗦说那么多干嘛?‌‌”一定有人会这么质疑我。

我承认,我是个老实的放债人,惹不起我还点不起?等我写完文章,就去把晾了一个多小时的助力链接给点了。

我自己也知道,这样的人情债,放了就放了,因为自从经历过一次微信拉票之后,我发誓我再也不会借一星半点这样的债。总有些人,见不得自己的人情账户债台高筑。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