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如何体面送礼

关于“人类为啥要赠送礼物”,美国学者刘易斯•海德曾在他的代表作《礼物》中说过,送礼的目的,是为了动摇两人关系的平衡,让双方不平等。在这个过程中,它创造了一种双方之间的信任,承诺和义务。简而言之,送礼是一种社交行为,它的奥义不仅仅在于“让对方获得点什么”,更有“通过给予强化了我对ta 的感受”。就像17 世纪的法国悲剧作家皮埃尔•高乃依(Pierre Corneille)说的,“送礼在于送,不在于礼。”

上面这个动机,可以很好地解释我们在之前的报告里提到的“送礼困境”:送礼物和收礼物的人关注点不一样,送的人更多关注礼物送出那一瞬间,而收的人则更关注礼物的实用属性和长期价值。这种预期上的偏差导致“送礼”在日常语境中,往往成了“收到尴尬/奇葩/太贵/太cheap/投其所不好的物品”的代名词。而收到不恰当礼物却又不好拒绝、甚至还要考虑回礼的这种糟心,大概也算是“互惠焦虑”的一种体现。

但,即便是这样,也不代表你就可以拿“送钱就好了,又实在又不浪费”这种路数一招鲜吃遍天。这点我们之前也提醒过了:“实在”过了头的礼物,比如现金,如果不是特殊场合,或者知根知底的好朋友,送出去只能让人觉得“图省事儿、不认真”,说不定还会得到“钱很多吗这么爱现”的质疑。

所以除了送钱和送贵的,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礼物更“有质感”又不显得太过分?可能有。牛津大学跨模态研究实验室(Crossmodal Research Laboratory)主任查尔斯•斯宾塞(Charles Spence)给出了一些思路:斯宾塞的研究领域是关于我们的大脑如何感知周遭的世界。他发现,高频声音和弯曲的形状,似乎能增强食物中的甜味;软木塞拔出时的爆裂声和比较重的酒杯,能让葡萄酒口感更佳。

根据他的建议,你在挑礼物的时候可以注意这4 点:

1. 重一点更显份量。同样两盒巧克力,重一点的那个会显得质量更好。餐具、香水和红酒同理;

2. 受社会文化影响,人们确实觉得黑色包装显高级,但不一定要全封闭包装。不妨留一个透明的小窗口,透露一点点礼物的真容,体验可能更佳。

3. 包装和礼品可以分别触及多种感官。比如,玻璃容器外面层层叠叠的包装绵纸就很好用,因为褶皱让人特别有感觉;打开礼物的时候,加点音乐也不错。礼物对感官的刺激越多,大脑越活跃,礼物给人的印象越深刻。

4. 但感官体验也要分轻重,没必要过度包装。比如明明送的是一件街头风牛仔,赠品却是甜腻的香水,给人的感觉就不太搭。这种不协调会影响礼物给人的感觉。

结合我所过去的调查,以及赫芬顿邮报的一篇文章,其他一些你可能会用到的送礼tips 还有:

5. 不要随便送“惊喜”。如果是头一次送某个人礼物,不妨好好回忆一下,选择ta 曾经提过的某件东西,或直接问ta 喜欢什么,别费精力独立思考。对方都给你递小抄了,还坚持要自己想答案是很傻的。

6. 如果对方不好意思告诉你,去看看ta 的社交媒体。朋友圈转发的种草帖、淘宝浏览记录、豆瓣“想读”……蛛丝马迹还是很多的。

7. 对于已经成年的友人/对象,“no more 摆件/超大玩偶/相框”是基本原则,应该不用我们再说了。除此之外,不宜拿出手的还有:超市就能买到的鸭舌、写着“我喜欢你”的一元纸币、几天后就会褪色的银手链、抖音同款xxx、书签/明信片、假装成香奈儿包包的巧克力、假装成巧克力的安全套、假装成花束的内裤、假装成口红的U盘……简而言之一切你在淘宝上搜“创意礼物”时排在前十的东西。

8. 如果你还是挑不出来,可以找一位有点敏感/社恐的朋友帮你选:有研究说,那种对人际关系感到焦虑、看起来敏感甚至不太好相处的人,其实可能更擅长为别人挑礼物。

9. 如果还是收到了不喜欢的礼物,如何自然不做作地假装高兴?请移步这里认真预习。如果你是送礼的那个,你也可以用它来观察对方的微表情,对ta 到底是真的喜欢还是强颜欢笑做到心里有数,别沾沾自喜得过了头。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