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5月16日,102岁的美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我想起一件往事。

那是1982年,中国改革开放不久,贝聿铭为北京建筑的香山饭店(酒店)开幕。旅美学者赵浩生参加开幕礼后来港跟我说,他一大早去到饭店,只见贝聿铭和他太太二人在大堂拖地,他奇怪为什么要大师自己动手打扫,贝聿铭说他叫不动酒店的员工,而嘉宾包括基辛格到来看见脏脏的大堂很丢脸,只好夫妻二人动手啦。

这是我亲耳听到的笑话。在文革后中国仍然是“做又36,不做又36”的社会体制下,还真是不能不相信有这种怪事。

在文革后的荒芜时期,贝聿铭很愿意为中国作贡献,但中国两度邀请他在紫禁城附近建一幢“现代化建筑样板”的高层旅馆,都被他拒绝了,他认为这破坏了北京的古城风貌。终于,他选择在北京近郊以秋天红叶驰名的香山建一座低层庭院式酒店。

贝聿铭的建筑遍布四个大洲、十个国家。他的一句名言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他这句话,使我想起另一位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和他美丽的民国才女林徽因。梁思成是梁启超的儿子。他与林徽因1924年同在美国宾州大学建筑系学习,1928年在加拿大结婚。二人婚后回国开始对中国古建筑进行实地考察,发现许多古代建筑瑰宝,并写成记录。1949年后,中共开始大规模拆旧城墙、城门、牌楼,梁思成与林徽因不忍心看到古物被毁,不断奔走游说,被当时的北京市副市长吴晗指为“老保守”。二人不禁为北京古城的破坏痛哭。1955年林徽因在抑郁中离世。梁思成继续为保留古迹力争不舍,多次上书和痛哭,毛泽东说话了:“北京拆牌楼,城门打洞也哭鼻子,这是政治问题。”于是梁思成被批判成复古主义的“反动权威”。1966年文革后被打成反动派,红卫兵给他穿上蟒袍玉带乌纱帽的戏装,用绳子牵着敲锣打鼓叫喊“打倒反动学术权威”,游街示众。长期被批斗、写检讨和病痛折磨,1972年梁思成这座树立古建筑的丰碑倒下了。他与陈寅恪、翁文灏曾被并称“三国宝”,日本人敬他为古建筑恩人,这位中国的一代宗师在贫病潦倒中追随魂牵梦绕的古建筑去了。

贝聿铭曾经回忆:“儿时记忆中的苏州,人们以诚相待,相互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日常生活之首,我觉得这才是生活的意义所在。”

现在的中国,再也见不到这样的人文风景,这是跟随中共对中国古迹的破坏而来的对传统文化的毁坏。

社会需要进步发展,但发展如果把旧有的文明毁掉一切重来,这样去寻求理想国的结果就是走向灾难。美国政治哲学家Russell Kirk认为,在道德或政治或品味方面,现代人不可能有任何新发现。社会应该遵从习俗、惯例和延续性:在熟悉的魔鬼和陌生的魔鬼之间,宁可选择前者。古老的习俗让人们得以和睦地生活在一起;破坏习俗者所毁坏的,超过他们的所知或所欲。保留古老建筑,就意味对传统的尊重,让习俗得以延续。

因为,传统的就是现代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日本是一个最好的例子。香港和台湾也在保留中华文化的美好习性中步入文明世界。

而摧毁了以古迹为表征的旧有文化,也就摧毁了传统的美德,摧毁了人与人的互信,摧毁了贝聿铭“儿时记忆中的苏州”。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