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做过剩的菜是因为节日需要仪式感吗

城里人过年不再做过剩的年夜饭,而是倾向于现吃现做,不吃剩菜,这是一种进步。不少网友很不满,告诉我,做一大桌子过剩的菜并不是因为‌‌“穷过‌‌”,而是为了仪式感,菜多了热闹、吉利,图个‌‌“年年有余‌‌”,就像西方人过感恩节吃火鸡一样。

那其实咱们说的一点都不矛盾,是一回事。你有没有想过,为啥菜多了就热闹了呢?热闹就只能通过菜多体现吗?一大桌子菜才有仪式感,那不正好说明曾经平时物质匮乏,吃不上一大桌子菜么。过节吃特定的食物很正常,中秋吃月饼,冬至吃饺子,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这没毛病。可做一大桌子菜,吃不完剩下,第二天热热接着吃,难道也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古训吗?老祖宗又没有冰箱,我不认为这是一种优良传统。

说到吃剩菜是因为‌‌“节俭是美德‌‌”,不浪费。这就让我想起曾经一个段子,也是真事儿。北方人过节单位分一箱苹果,有烂的,妈妈们总是让大家先吃烂的,吃完烂的,好的苹果也变烂了,最后大家吃了一箱烂苹果。这不就是吃剩菜的逻辑么?说怕浪费,那你不做那么多不就不浪费了么?你自己做多了吃不下留着剩菜,你又说怕浪费热热接着吃。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你说到底是吃一箱烂苹果是浪费,还是把烂的扔了,吃半箱好苹果是浪费?

回到仪式感这个问题上,我们大家都看过一些纪录片或文学作品,总会看到一句非常熟悉的话‌‌“XXX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过节的时候,吃饱喝足了,就开始弹琴跳起舞来了。但是在我们这,你很难想象一大家人围着乐器演奏,载歌载舞,很难想象这种场景。就不说‌‌“载歌载舞‌‌”了,毕竟这难度太高了,有网友留言说过节回家想带家里人看场电影,也遭到了反对,被家里人说‌‌“浪费这个钱干啥?不如买点吃的呢。‌‌”总之干啥都不如吃点喝点实在,我们的节目就是吃,喝,最多再加一个搓麻将吧。这说明啥呢?说明我们处在物质文明刚刚被满足的阶段,精神文明还是相对弱了一点。

这也是年轻人不喜欢传统节日的一个主要因素,除了吃就是吃,还必须是和家人吃。可玩性、话题性太少。

再聊聊关于‌‌“吃喝‌‌”的问题,昨天我看一个山东网友说山东女人过年不上桌不是因为‌‌“重男轻女‌‌”,而是因为男人们要喝酒,女人在桌上不方便,所以男女分开坐。为什么男人们喝酒,女人就不方便坐旁边了呢?这位网友说的还是太委婉了,没说透。因为男人们喝多了就要开始吹牛逼了,这才是女人在旁边不方便的真实原因。

东北人大多数是山东人的后裔,自然也有这个习惯,一般是一大家子的兄弟带上几个姐夫妹夫各种喝,喝多了就开始吹牛逼,那话一般清醒的人都没法听。‌‌“赶紧把鱼塘给我倒出来,我从俄罗斯买回来一艘航空母舰,要在你鱼塘里练舰。‌‌”你以为是笑话呢?这都是有生活原型的,东北人酒后吹起牛逼来,比这花花多了。山东那边我不知道是啥情况,有了解到可以说说。

反正东北那边,每年过节都有自家兄弟打架的新闻,原因大同小异,都是因为一些不大点的小事争执打起来的,类似什么谁在单位牛逼啊,谁孩子混的好啊,谁最孝顺老人啊,我给老人200,你才给老人100……就是一些陈芝麻烂谷子不值一提的小事。

最后再回到‌‌“仪式感‌‌”这个问题上,为什么一大桌子菜才有仪式感呢?难道就不能把菜做精致点?研究研究餐具?研究研究摆盘?以量取胜,说白了还是因为‌‌“饿过‌‌”,怕挨饿。一看到一大桌子菜,就产生了饿不着了,‌‌“富裕‌‌”了的心理暗示。反正不是啥大毛病,以后社会越来越发达了,自然就没这种心理了。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