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这样的粥 你喝不喝

昨天说贫困户家里钢琴的事儿,我就又想到了好些人津津乐道于和珅的‌‌‌‌‌‌“救济粮里掺沙子‌‌‌‌‌‌”。如果你没听过我可以简单叙述一下,就是帝国大洪灾,无数灾民流离失所,纪晓岚(是他吧?)发现和珅给灾民的救济粮里掺了一半沙子,怒而斥责。和珅则像一个真正的享受副处级待遇的公务员向还在大学里任教的同学普及真实世界那样平静地予以反驳。理由如下:

1. 真正的灾民都要饿死了,他们不会在乎米里掺了沙子。相反,米里掺了沙子可以屏蔽饿不死的人去要粮;

2. 发放粮食的一整套官僚体系需要喂饱,否则就回消极怠工、会中饱私囊、会吃里扒外、悄悄和英国人勾连或者向宇宙发出信号。

纪晓岚听罢就像一个被享受副处级待遇的同学教育了人间疾苦的大学讲师一样哑口无言。

你现在去查还能看到无数人转发这个故事以表达自己‌‌‌‌‌‌“了解社会‌‌‌‌‌‌”,但我总觉得这是个诡计。这句话暗含的意思就是中央政府已经完全丧失了对基层的控制。以至于需要用祸害掉东西的方法完成救灾投放。如果你也觉得这很正常,觉得‌‌‌‌‌‌“卧槽好像有点道理‌‌‌‌‌‌”我的想法是你可能就上套了。

说白了就是既然完全无法控制,只能把东西毁了让人看不上。反过来灾民嘛,人看不上的东西就能轮到他们吃了。

自己拿了米换钱,还要说这是自己世事洞明,这事儿干的和拼多多买假电视然后说老乡们就要用这个消费升级差不多了。现在金税三期上了之后每个人隐私都快没了,还搞‌‌‌‌‌‌“廉租房如果有厕所就会因为像人住的地方而有无数不贫困的人去申请(而我们无法分辨)‌‌‌‌‌‌”的策略,我觉得这就是推卸相关部门管理和监督的责任啦。为什么还有人认为这是古老东方智慧呢?难道假冒来领粮的人和各级中饱私囊的官员是无法得到一定控制(完全避免不可能)的天灾么?

当然我不否认这是一种相对来说比较‌‌‌‌‌‌“高效‌‌‌‌‌‌”的方法。但大家也不要忘了,这个高效是建立在有一个自行运转无法监督无法优化的由上至下无官不贪的官僚体系上的,而这个体系并不是与生俱来和至高无上的。你可以接受这个方法,但要清楚灾民只能得到掺了沙子的米是坏事。不要因此就赞叹和大人的智慧,也不要附和这种想法并觉得自己就是一个了解了复杂世界的清醒的人儿,想想那些灾民。

============

延伸阅读:

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有这样一个剧情:有一个地方遭遇天灾,民不聊生,急需政府开仓放粮,于是清政府开了个粥店,让没饭吃的人去领粥喝,免费的午餐谁不想喝?需求端是旺盛,可供应端不够啊!

于是和大人想出妙招,沙土配粥喝,有大臣不解:和大人你这是何意。

和珅说,真正的灾民饥肠辘辘是不会在乎粥里有沙子的,来蹭吃蹭喝的就不来了,这样才能让最困难的人活下来。

最后来喝粥的人愈来愈少,乾隆得知:赏!

但和珅的这碗粥蕴藏着经济与政治哲学,一碗泥沙粥也不是那么好喝的。

01、

和珅才能懂的政治逻辑

干干净净的赈灾粮,和普通粮食没什么两样,用脚趾头想想都会知道,一定会出现层层截流的情况。真正吃到灾民嘴里的,恐怕就没有多少了。

和珅作为巨贪能不知道有人惦记这块肥肉?

更加吊诡的是,因此而饿死的灾民,没有人会为他们说话。

掺了沙子,看上去品质下降了,但原本想截流的那些人,考虑到赈灾粮的口感和挑沙子的难度也就放弃了。如此,粮食也才能够最终进入真正的灾民嘴里,虽然有沙但总比饿死要强之百倍。

和珅贪吗?

贪。

国家给每个贫困户拨了1000块扶贫款,和书记拿出500块揣进腰包,又拿出400块给科长主任们分了。

最后发给每户100块代金券……随行干部问和书记,为什么要发代金券?和书记说,这个券只能用来买最劣质的粮食,不是快饿死的领了券也不会真去兑。这样,咱分剩的100块就够他们吃了。不然这点钱怎么够用!而且吃糠好啊,没力气。省得跑去上访。

前些年推广经济适用房,有经济学家建议经济适用房不应设有独立卫生间,而应采用公共卫生间。当时是一片骂声对着这些经济学家。

几年后再看,时不时爆出经济适用房房主开豪车,甚至出租经济适用房赚钱。这背后的逻辑是一样的,可以安身但削减了部分功能的房子,才不会引起权力寻租。

那么,我们骂错了,没有,绝对没有,而且该骂。

公共卫生间的经适房难道不是和珅的泥沙粥吗?

人性使然,好的制度未必能坏人变好,但坏的制度却一定会使好人变坏。

正义感爆棚,往往因为正义是廉价的。看上去的振臂高呼,那是因为高呼的成本和代价很低,低到他们认为自己就是正义的化身。

十九世纪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有篇著名的文章《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说的是差的经济学家只能看到短期得失和事物表象,而好的经济学家却能够看的更加长远,也能够看到事物背后的真相。

这个论断,不光对经济学家适用,对任何一个具备思考能力的人同样适用。

和珅说了半句真话,半句假话,还隐瞒了半句话。并非为了‌‌‌‌‌‌“让最困难的人活下来。‌‌‌‌‌‌”而是用最少的钱,防止暴乱。施粥是防止暴乱的手段,灾民活下来是防止暴乱的附加效果。

02、

真正的政治经济学家和珅,当然需要加个引号。

和大人的完整心路历程是这样的:真正饥饿到什么都敢干的灾民是不会在乎粥里有沙子的,没逼到那个份上的就不来了,这样用最少的粮食确保灾民不造反,我们才能多捞一些。

和珅的主要目的不是让灾民活下来,为的是灾民不造反。

和大人用了边际效用一招来解决问题。

什么是边际效应?

举个例子:你饿的时候吃包子,吃第一个的时候觉得很好吃,第二个觉得也还可以,然后第三个第四个,因为你饱了,就没有了之前的感觉,吃多了甚至会厌烦。

撒了沙子的粥,不光蹭吃的走了,真正的灾民也会少喝两碗。

低保粥喝久了,会降低自谋生路的欲望。一群灾民,怎么配总吃皇粮?难吃一点,自然就走了,利于遣散。

洗脑才是经济学的主要目的。

当灾民提出质疑时,得有说辞应对。经济学就是一门分配学。如何给你分得少还能心甘情愿,是门大学问。被忽悠的人还得替经济学宣传。

就算是乱七八糟的说辞,只要加上因为所以,让人听起来似乎有点道理,就能骗到很多人。甚至能写进教科书。还能名垂青史。

钮祜禄氏和珅,经济学家也!

乾隆对和珅的做法赞赏有加。这叫上梁不正下梁歪,乾隆想的跟和珅一样,不造反就行了。或者说,因为和珅能理解乾隆的意思,并且坚决执行,才能混辣么大。

很多皇帝都喜欢贪官。有钱的怕死,贪官爱银子惜命。不为钱财所动,要么就是太守规矩,古板,特立独行,不好使唤。或者是志向远大,太有理想,容易造反。官越大,越得贪点,为了贪而贪……这事萧何就干过。否则一人之下还有理想,寡人很方!

03、

和珅的泥沙粥,我们不能喝!

简单整理下剧中和珅观点:

一斤口粮换三斤糠麸,因此有更多粮食可以分给灾民。

a、绝对量上,三斤糠麸与一斤口粮相比,能让更多的人维持生存而不是让少部分人吃饱。

b、相对量上,由于价值被稀释,贪官要贪污的难度更高,能最终发放到灾民手中的比例会更高。另外,糠麩在灾区以外价值更小因此也抑制了赈灾物资的倒卖,类似于茅于轼的廉租房不能盖独立的厕所的理论,就是为了降低资源水准,让谋利者远离。

灾民不是人,满足生存即可。

通过举出易子相食的例子,可看出这里的‌‌‌‌‌‌“不是人‌‌‌‌‌‌”,可以理解为人的社会属性完全丧失,只剩下野兽的求生欲,为口粮换糠麩提供伦理上的支持。

先‌‌‌‌‌‌“救‌‌‌‌‌‌”官员,才能救灾民。

这里的官员其实是指朝廷在灾区的统治体系。古代一场大灾,夺走的不仅是碗里的食物,更能瓦解掉一个地区的社会秩序。这里的救官员,实际上是救体制。

这种情况处理不好容易发生以下问题:

1、口粮总量不够分配不均,灾民少部分吃饱大规模饿死。

2、不受控制的贪污严重,但在缺乏物资支持的情况下反贪导致朝廷与地方官僚豪强矛盾激化,最终削弱了统治秩序。

3、流民四起,最终天灾变成动乱。

历史上,明朝灭亡的一个最重要的直接原因也正是西北大灾荒朝廷赈灾不利所引起民变,最终地方军阀看着李自成打入北京。

清朝乾隆年间好歹康熙、雍正的底子在不至于那么严重,但和珅如果不用点手段,到时候赈灾不利地方生乱,背锅的一定是自己而不是挥霍国库的乾隆。这种压力是读圣贤书的纪晓岚感受不到的。

于是就有了泥沙粥的故事情节。

用有限的成本,以降低灾民民生需求为代价,维护了朝廷在灾区的统治秩序。

这些台底下的手段,正是纪晓岚无法理解也无法忍心的地方。

灾民没大规模饿死,也走不动,更闹不起来;地方官捞了一笔,感谢和大人、感谢万岁爷;和大人也得到了孝敬和乾隆的信任;最关键的糠麩赈灾的恶名扣不到皇帝头上,天灾没变成人祸,乾隆对此很满意。

从乾隆的立场上来看,和珅确实达到了其赈灾的目的,但纵容了地方贪腐势力、埋下了更深的隐患,这是纪晓岚所代表的清流们无法认可的,但受困于时代无法提出更好的解决办法。

在科学技术技术与管理理论更加完备、政治体制责任与义务更加明确规范的当代,这种带迷惑性的所谓逻辑不应该沦为懒政、恶政的借口。比如说廉租房不建配套独立厕所的观点,看着好像为穷人费尽心思,但实际上掩饰的是监管的缺位甚至无能。

在监管与制度缺位的情况下,不去正面解决关键问题,把希望寄托于谋利者自发的意愿,从而推出以破坏资源来试图达到合理资源配置的方法,这本质上就是矛盾的、畸形的。

正如和珅的道德依据建立在‌‌‌‌‌‌“灾民已经不是人‌‌‌‌‌‌”的伦理分析之上一样,这类逻辑是精英自诩的管理者居高临下公然漠视被管理者人格尊严以及作为社会公民的基本权益的同时又不愿去触碰核心问题所作出的的妥协策略。

管理者居庙堂之高而畏上凌下,让弱者放弃自身权益求利益阶层高抬贵手。今天是不建厕所的廉租房、明天就是降低标准的中小学校,走极端的精英主义治理下的社会阶层两极分化在无形中越来越被制度强化。

劝说遭受家暴妇女更加顺从就能减少人身伤害?

一个某阶层在制度上就被歧视的不公平的体系又怎么能解决资源分配失衡的问题呢?这是根本的矛盾之处。

以美国来举例:

正面:食物券制度,诞生于大萧条时期。其可作为内部流通券可以用于一般超级市场消费。能顺利推行70多年,是建立在完备的家庭收入与税务登记制度上的,而不是强行规定只能用于低档、劣质产品。

反面:社区大学。看似为穷人提供了更加便宜的高等教育,实际上通过建立在资金鸿沟上的差异化高等教育,使得底层上升的通道大大缩小而方便了社会精英们把自己的优势地位一代代传承、扩大。

再举两个例子说明下这类逻辑的可笑之处:

为了防止员工长时间上厕所误工,所以卫生间清洁不采取任何除臭措施。

为了减少女性受侵害不法案件发生,市面上一律禁售短裙。

再补充一个:《人民的名义》里外逃贪官丁义珍设计的让人站也不好站、蹲也不好蹲的信访接待窗口。

都是同一套逻辑…

所以现在的社会处处都能见到泥沙粥,这样的粥真不能喝下!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