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保护主义催生中国假疫苗

近日,长春长生和武汉生物生产的劣质疫苗持续占据热搜榜,越来越多的中国公民不光在思考事件的细节,还把眼光投向了国内疫苗业本身。如今,这个行业的乱象中有一环不得不提:贸易保护主义。

在中国,疫苗分为一类和二类。一类疫苗是政府购买并向公民免费提供的强制免疫疫苗,包括脊髓灰质炎疫苗、乙肝疫苗、百白破疫苗等。二类疫苗则是公民自费并且自愿接种的其他疫苗,比如狂犬病疫苗、流感疫苗、水痘疫苗,这类疫苗面向国内外市场开放竞争。在中国市场上流通的疫苗中,有近八成属于一类疫苗,基本被国企垄断。剩下的两成二类疫苗由民企牵头生产,但也有少量进口疫苗。

这样一来,中国疫苗业实质上是一个由政府牵头扶持生产和使用的产业。据官方机构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NIFDC)数据显示,去年中国每40只疫苗中仅有一只是进口疫苗。

新一轮的疫苗丑闻再度暴露了国内疫苗业由国家垄断的现象。据《南华早报》报道,因为对国产疫苗普遍失去信心,很多中国家长选择远赴香港接种进口疫苗,导致当地某些医疗机构的相关预约今后两个月内已经排满。

中国疫苗业由国产疫苗垄断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第一,    政府规定所有进口疫苗必须通过国内临床试验,其过程耗时长久,经常需要数年才能完成。这样的一个典例是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也称HPV疫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早在2006年就批准了第一批HPV疫苗,但这类疫苗用了十年时间才得到中国国家食药监总局首次批准。

第二,    进口疫苗生厂商必须取得中国监管机构颁发的进口许可证,每五年必须续期一次,而中国政府可以无故拒绝该许可证的续期。2015年,美国疫苗业巨头辉瑞(Pfizer)宣布停止供应沛儿-7价肺类疫苗,原因就是它的进口许可证过期,但续期申请又被中国监管机构拒绝。之后,辉瑞又提交了更先进的沛儿-13价肺类疫苗进行审批,但直到一年半以后才得到进口批准。

第三,    为了满足中国监管部门的要求,国外生厂商常常需要生产较国际标准相比更高或不同的疫苗,而最常见的调整就是更改生产工艺。山西疫苗事件时隔三年在2010年被曝光后,中国政府提升了疫苗质量标准,致使三种进口疫苗因不符合国家新规在同年暂时退出了中国市场。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在长春和武汉疫苗事件浮出水面几周前,党报《经济日报》刊登了多条关于国内疫苗业的新闻,包括中国已建立全方位疫苗监管体系、国产疫苗质量媲美国际水平、迷信进口疫苗毫无必要等宣传性内容。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