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共产党的一大败笔”

中国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出国遗愿未能实现而在安全力量把守之下病逝的消息,引发各国媒体的强烈反响。以下是部分相关评论文章的摘要。

《明镜在线》发表驻京记者Bernhard Zand撰写的悼词,文章的开头,作者这样写道:

“当代中国还从未这般毫不留情地迫害自己伟大的儿子,中国政府还未在其他人那里将非人性的一面表现地如此淋漓尽致,也许正是在刘晓波面前,它也从未感受到如此的恐惧。周四,作家、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61岁),患肝癌在安全力量严密把守的医院与世长辞。

”六四之后,刘晓波被称为'天安门四君子'之一。按照孔子的理念,君子具备了最理想的德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在同癌症的斗争中,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未能取胜。一位'君子'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小人'。“

《法兰克福汇报》前驻华记者MarkSimons就刘晓波之死发表长篇评论:

”刘晓波一案,包括他在监督下死去的情景,都将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大败笔,牢牢地烙印在人们的记忆里。如果把中国人口都算上,十年来被禁忌的'刘晓波'这个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的名字,可能没有那么多人知道。然而,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加入公共讨论的中国知识分子,都十分熟悉这位特立独行、坚信和平的人道主义者,他们也清楚,迫害他的国家以及国家权力的傲慢更会对他表现出毫无留情。

“同其他伟大的获奖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刘晓波从来不是一位具有召唤力的演说家,但以此来轻视他却是大错特错:他的历史意义完全体现在他的文字里,字里行间,他的个人历程以及不屈不挠的态度和心地的宽广,都跃然纸上。”

《纽约时报》驻京记者储百亮这样分析道:

“中国唯一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刘晓波在1989年声名鹊起,当时共产党在天安门广场暴力镇压抗议活动,引起国际哗然。

”近30年后,刘晓波在关押期间因癌症病逝,在病笃与无声中再次突显一个问题:西方政府缺乏对抗卷土重来的中国威权主义者的能力或意愿。

“刘晓波的命运反映了在西方与中国的交涉中,人权问题是如何大事变小的。同时也显示出,一个拥有强大军力的大国的共产党领导人,可以怎样蔑视外国的请求,哪怕这关乎一个垂死之人。”

BBC中国总编Carrie Gracie在题为“刘晓波:中国无法抹掉的人物”就刘晓波和纳粹时期德国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奥西茨基(Carl von Ossietzky)进行了对比:

“在刘晓波201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时候,北京开始觉得这是个问题。这个奖项立刻令刘晓波成为因信念而被监禁的国际人士名单中的一员,加入了尼尔逊•曼德拉、昂山素季和卡尔•冯•奥西茨基的行列。

”最后的一个或许很多人并不熟悉,但对北京来说,他是个特别令人不安的类比。奥西茨基在1935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时,正被关押在集中营。希特勒不允许他的任何一个家属代为领奖。

“刘晓波直到癌症末期方获准保外就医,即使在医院,他仍受到严密守卫,好多朋友都不被允许来到他的床前。将近八十年前,奥西茨基也是医治过晚,在狱卒看守之下,在医院去世。

英国《卫报》在周四就发表的以下社论:

”时至今日,并不是只有纳粹德国让一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死于监禁之中。刘晓波在医院病故时,也仍因其9年前和平呼吁民主改革而被看守着。这是中国的耻辱,也是世界良心的污点。德国,致力于释放刘晓波的行动令人尊敬;美国、加拿大和欧盟都曾呼吁:刘晓波应该被允许因治病而离开中国。然而,唯一一位亲自公开呼吁恢复刘晓波自由的领导人是台湾的蔡英文。

“挪威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批评各界对刘晓波晚期癌症作出的'迟到、犹豫'的反应。各国政府更看重同中国的贸易机会,...现在一切都为时过晚。”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