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对“阅人无数”的思考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在我的理解,并不是说要多长时间才能明白人心所想,而是要对人心的善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由于时间的推移,虽然一些想法和观念会根深蒂固的影响着自己的行为,但是很多时候,还是会根据环境而作适当的调整。

并不是说没有那种执著的‌‌“一竿子捅到底‌‌”的人,我也经常劝阻身边的人,不要太执著,要给自己留点转身的余地。

但是这样一来,很多话语似乎就矛盾了:人生的阅历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坚持,而现实告诉我们,坚持也不一定胜利,万一最初的方向已经出现了偏差呢?于是就有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方向错了,那原地踏步也是进步。

对于这些话语如何去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说人心万象,不足为过。一个刹那之间,多少念起念落呢?当然,能将自己认为值得做的事情坚持做下去,自然会有一个结果,只是这样的结果可能已经背离了自己最初的定义。

与其阅人无数,不如内观自己。

很多人无法理解这其中的涵义。我也是非常迷惑的,直到今天早晨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才发现,通常我们所说的‌‌“阅人无数‌‌”也只是在自己的眼光下所做的判断,而自己的眼光基本是带有个人偏见的。

以前看文章的时候,关注过一个名词,叫‌‌“俄罗斯套娃‌‌”现象,基本就是这样的道理:位居上位的人,在挑选下属的时候总是会将对方的才干以及办事风格与自己比较,而最终的人选往往都是自己比较舒心的,但是能力又刚好比自己差一点的,就如同‌‌“俄罗斯套娃‌‌”一样,一个不如一个,结果最终办事的人,能力稀松平常。

这个情况我们经常会遇到,而且经常会‌‌“被套娃‌‌”。这里面的玄机其实非常容易理解,就是‌‌“人以群分‌‌”的现实社会的演变。只是被赋予了更多的涵义而已。

我曾经给身边的朋友估算过他一身可能遇到的异性,试图通过一定的概率分析来帮助他明白‌‌“珍惜眼前人‌‌”的道理。

多数人会接受我的分析,因为在我们的一生中,能够成为伴侣的人真的非常稀有,当然这也要区分每个人对生活的态度。

虽然现在的互联网将现实世界映射到了虚拟世界,满足了一些人的社交需求,但是这些所谓的社交网络反而让人与人的交往更加的戒备。

你会毫不犹豫的接受一个网络上的陌生人的建议么?有些人是会的,但是我不会,我明白不管对方出于什么目的,我们都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而不是别人帮助我们思考。

自从开始接触网络,表面上看我们的社交圈变大了,其实这只是表面的现象而已,说好听点网络给了我们想象的空间,说的不好听,网络其实充斥了虚伪与欺骗。难道不是么?信息的泛滥导致很多人失去了鉴别的能力,各种谣言顺着网络快速的传播,这是值得反思的事情。

仔细看看自己的网络好友,有多少人你是真正了解的呢?有的人同时可以与十多个人聊天,甚至对身边的人夸耀自己的网友的数量,这难道也算是‌‌“阅人‌‌”么?这些所谓的网友也能算作‌‌“人脉‌‌”么?我是表示怀疑的,对方存有什么样的目的你真的清楚么?不要试图用这种虚伪的感情填充自己脆弱的心灵,这样下去的话,只会让自己更加迷失而已。

曾国藩有部书叫《冰鉴》,我也曾给身边的朋友推荐过,我知道那是一本什么类型的书,但是自己并没有仔细研读过,只是浏览了下精华摘要而已。或许我们可以把曾先生的这个书作为一种标准,可惜这样的标准只能作为参考。

我们往往会因为一些利益上的得失而被蒙蔽了双眼,无法真正的看清楚一个人。

然而利益只是影响我们观察身边的人的其中的一个因素而已。同时影响我们观察的,还有偏见,我们的生活经验所累积的偏见。

当我们有求于某些人的时候,因为利益的驱使可能会导致我们忽视对方的阴险,如果我们对某些人存在莫名其妙的偏见的时候,很可能会与自己生命中的贵人擦肩而过。

为什么我们总是要给自己戴上‌‌“有色眼镜‌‌”呢?为什么我们要被所谓的‌‌“经验‌‌”误导呢?为什么我们总是在犯同样的错误呢?这些问题其实都是来自同一个根源:对自己的无知。

对自己的无知等于就是对于人性的无知。而更多的时候,我们却认为自己是知道的。我们就被这些所谓的经验和阅历蒙蔽着,被利益和偏见诱导着,无法看清楚身边的人,更无法看清楚自己。

承认对方比自己出色,实际上就是证明了自己的不足,所以这也是很多人难以接受现实的真实原因。

在我们观察身边的人时,很难公正承认对方的优点,我们所观察到的更多的是对方所存在的不足。这样的观察经验对我们的人生又有什么样的帮助呢?可能是只会将自我不断的膨胀而已。

当然也有些人是拥有智慧的,他们看到的更多的是身边的人的闪光的地方,并且会做出思考与行动,将对方的闪光之处移植到自己的身上。

或许有人会说:我就是这样的。但在我的生活中,这样的人着实不多,更多的是不停挑剔的人,不停数落别人的人,不停抱怨伙伴的人。

其实‌‌“人无完人‌‌”不应该只用作推卸责任的借口,而要用来不停的激励自己:我有很多的缺点,所以我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不断的完善自己。不要试图用‌‌“别人都这样‌‌”来欺骗自己,别人的人生始终是别人的人生,不能作为自己不去思考、不去行动的借口。

‌‌“阅人无数‌‌”不是追求数量,而是需要我们通过‌‌“旁观者‌‌”的角色观察别人的同时观察和审视自己。从他们的行动中思考他们为什么会那样做,然后假设一下如果是自己,可能会如何做以及可能会发生的后果。

‌‌“阅人无数‌‌”并不是简单的通过各种途径结识更多的人,而是需要真诚的与对方交往,去发现对方的闪光点并尝试将这些闪光的地方运用到自己的人生当中。或许这样才有机会让我们更有智慧。

回到我最初的那句话:与其阅人无数,不如内观自己。并不是说‌‌“阅人无数‌‌”没有意义,只是想说,在没有更清楚的了解自己之前,阅再多的人都无法摆脱我们的有色眼镜,这样来解释的话是不是更加合理呢?

现在再来看这句‌‌“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是不是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呢?当我们对一些话语耳熟能详的时候,有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涵义呢?或者说对于这些话语有没有自己的理解呢?以上就是我一些不成熟的思考,希望这些思考不会产生误导。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