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太平洋战争的逻辑

问:有一种说法,日本帝国有一个“大东亚共荣圈”国策,所以日本帝国吞并中国,然后吞并亚洲,最后要吞并全世界,是不是这样?

答:这是中日关系史的典型误区,是典型的倒果为因。事实上,并不是因为日本帝国先有“大东亚共荣圈”国策才侵占的中国,而是因为日本和中国打起来了,日本才制订“大东亚共荣圈”的计划。换句话说:“大东亚共荣圈”计划并不是中日战争的原因,而恰恰是中日战争的结果。

问:这样说的依据何在?

答:服部卓四郎的《大东亚战争全史》、日本防卫厅战后编撰的《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等大量史料,收录了中日战争期间日本决策层多次重要会议的纪要、对华政策、作战计划等,也就是说,日本高层战时在想什么,在近代史史料里面,记录等清清楚楚,我们的历史爱好者只要下点耐心去啃这些史料,很容易能把事情搞清楚。

问:日本人是不是早在明治维新的时候就有了吞并亚洲的想法?

答:准确的说法是:日本人早在明治维新的时候,就有了扩张的想法,而不是吞并亚洲的想法。在1880年的时候,日本人成立过一个“兴亚会”,宣扬东亚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白人帝国主义,但这只是日本帝国当时朝野之间的一种思想,并不是日本的国策,思想是思想,国策是国策,思想家是思想家,政治家是政治家,二者并不是一回事。

问:似乎孙中山也宣扬过“大亚洲主义”。

答:这就是孙中山流亡到日本能吃香的一个重要原因,他懂得投日本人所好,日本朝野一些思想家说大亚洲主义,孙中山流亡到日本也跟着附和,说你们日本人应该和我们中国人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白人世界,孙中山的说法很符合日本朝野“有志之士”的胃口,所以日本人觉得孙中山“有用”,留着这个人,以后也许派得上用场。

问:日本人宣扬的“大亚洲主义”是不是隐含以日本为盟主的前提?

答:是。正如甲午战争之前东亚以大清帝国为盟主,也正如北约以美国为盟主。但北约的存在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会员国对盟主国的深度信任。日本人的“大亚洲主义”为什么始终未能取得中国人的信任呢?主要原因就是从甲午战争以来,日本割台湾、割大连、割旅顺、1915年还抛出个“二十一条”,吃相太难看,日本帝国自毁形象,中国人丧失了对日本人的基本信任,东亚地区缺乏互信,所以所谓“大亚洲主义”,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问:1937年8月淞沪大战打起来之后,美国是什么态度?

答:在淞沪开打之初,美国、英国这些西方国家,主要是持观望态度,因为美国曾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卷了进去、死伤惨重,于是在一战之后,美国人痛定思痛,决定以后凡是国际上的纠纷,美国人都不参与,管你狗咬狗,我过我的日子,我管不着,这种“不管他人瓦上霜”的思想,在当时叫做“孤立主义”。在“孤立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美国陆续出台了一些禁止美国公司和美国公民向交战国出售武器、出售战争资源的法案,这些法案统称为“中立法案”。

问:“交战国”,依照当时的国际法,是双方都已经宣战了的国家。

答:必须要双方都已经宣战了,才符合国际法定义上的“交战国”,中日战争在1937年秋正式打响后,无论中方,还是日方,都将战争定义为“事变”,中方叫做“七七事变”,而日方则叫“北支事变”,后来又升级为“中国事变”,总之就是不叫“战争”,而叫“事变”。

问:双方都没有宣战。

答:双方都没有宣战,就是因为美国当时存在“中立法案”,中方一旦对日本宣战了,那么中国就无法从美国买到武器,日本也一样,当时的日本主要是依靠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输入钢铁、石油等战争资源,一旦对华宣战,那么日本就是交战国,依据美国的“中立法案”,美国军火商就无法向日本输入石油、钢铁、母机等战争资源。所以战争打起来之后,中日双方都不宣战,打的其实是同一个算盘,想法是一样的。但是,尽管美国在一开始是观望的心态,但中日战争打起来之后,许多西方记者向欧美媒体发回了大量的战场报道,侵华日军对中国的狂轰滥炸、和对老幼妇孺的无差别杀戮,刺激了美国人的神经,美国人的态度于是逐渐变得同情起来,美国总统罗斯福于1937年10月5日在芝加哥发表了一篇《防疫演说》(Quarantine  Speech),他在文中对在战争中杀害妇女儿童的现象表达了强烈的反感,虽然在文中罗斯福并没有指明日本,但全世界的听众都知道他是在说谁。

问:同情归同情,美国仍然在向日本供给武器和战争资源。

答:主要是美国军火商向日本供给武器和战争资源,美国政府和美国军火商不是一回事,不能混为一谈,因为中日战争的双方都没有宣战,所以中日两国都不是交战国,既然不是交战国,那么美国军火商就有权向日本帝国出售武器,美国当时毕竟是一个法治国家,人家军火商又没有违法,你凭什么去禁止他?所以美国政府尽管同情中国,但是也没有办法禁止美国军火商向日本输出武器和资源。

问:抗战爆发之后不久,中国的主要港口基本上都沦陷了,西方国家是通过哪个渠道向中国供给军火及战争物资的?

答:起初主要是通过“越南-昆明”这条线,所以日本于1940年出兵越南,截断了这条交通线,同时也正是日本出兵越南的举动,触犯了美国在东南亚的利益,美国于是果断冻结了日本在美国的资产,并对日本实施石油禁运、以及经济制裁,英国紧接着响应美国,采取了类似的制裁措施。

问:掐住日本的脖子了。

答:是掐住脖子了。日本这时已经将这些动作视为战争行为了,但是日本仍然忍耐、并希望通过对美谈判来扭转困境。美国对日本的石油禁运和经济制裁,意味着日本的战略供给(尤其是石油)被一刀切断。从此以后,日本就只能使用国内剩余的石油。而由于蒋介石死不投降,中日战争的结束遥遥无期,这样一来,日本人就开始推想:如果在石油用尽之前,中国不投降的话,那么意味着日本不能再打下去,因为没有石油,坦克、飞机、舰艇都开不动了,这样的话,不但不能再打下去,而且蒋介石还可能会反攻报复,到那个时候,日本帝国就完蛋了。

问:日本和美国就此事的谈判结果如何?

答:日本和美国谈判,但美国人的条件很死:要求日本从中国本土和东三省全部撤兵,美国才可以解除石油禁运、解除经济制裁。

问:日本不能答应。

答:在日本人的眼中,美国的条件是狮子大开口,日本人是这样想的:如果我从中国和满洲撤兵,那么意味着:1、在这之前战死的几十万日本兵纯粹白死,日本民心不服,日本国内政局就会陷入混乱;2、不但满洲国泡汤,而且1905年“明治先烈”死了十万条人命换来的满洲殖民地(大连、旅顺、南满铁路)将在一夜之间消失;3、这样一来,日本帝国威信扫地,朝鲜、台湾等殖民地的人民将会群起效仿,明治维新以来苦心经营的日本帝国大厦将崩溃坍塌。联想一大串,所以日本在权衡利弊之后,始终无法下决心接受美国的条件,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日本没有人敢站出来做这个“卖国”的决定,因为在当时日本帝国的语境下,“政治正确”是高居第一位的价值。

问:但是日本明知自己打不赢美国,为何还要冒险开战?

答:即便是在谈判期间,日本每天都在消耗石油等战略资源,由于进口被美国封锁了,日本国内的存油是一天比一天少,这样下去,就算不和美国开战,一旦石油耗尽,也要败在中国的手中,所以日本军阀横下一条心,偷袭珍珠港,对美国开战。但是,日本向美国开战的目的,并不是要战胜美国,日本是战不胜美国的,这一点,日本帝国从上到下、自始至终,都深深知道,那么为什么日本还敢对美开战呢?日本军阀的想法是这样的:尽管我打不赢美国,但是我可以在战争初期一鼓作气、狠狠杀伤美国一批有生力量,显示一下日本的武威,美国是个民煮国家,一旦人命损失太大、大到无法承受的时候,美国民众就会迫使美国政府回到谈判桌前,乖乖和我谈判,当时日本的决策层赌的是这个。

问:以战求和。

答:是,以战求和,日本决策层对美开战的想法,是通过战争来迫使美国谈和、解除石油禁运和经济制裁。

问:但这个赌局太大。

答:很大。但是如果不赌这一局的话,坐等石油耗尽,日本也走向崩溃。总之,横也是死,竖也是死,不如干脆放手一搏、赌一盘。

问:日本这个时候为什么要提出“大东亚共荣圈”的口号?

答:“大东亚共荣圈”的朦胧构想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就已经有了,但作为国策实施,则是在对美开战之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立马攻占香港,也与英国打起来了,不到一年之后的1942年11月,日本成立了“大东亚省”,开始正式经营“大东亚共荣圈”,日本提出这个口号的其中一个主要目的,是削减东南亚国家人民的反抗。日本向东南亚出兵,戴着“殖民地解放军”的面具,事实上它本身也是殖民者,和西方殖民者,并没有什么两样。

问: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美国参战的话,中华民国早就亡国了。

答:如果没有美国参战的话,重庆沦陷、蒋介石的中华民国亡国是大概率事件,届时蒋介石在海外成立流亡政府,也是大概率事件。

2016-09-20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