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王

王亶望,山西临汾人,老爹王师官拜江苏巡抚,相当于省长。所以,王亶望是根红苗正的官二代,而且,在利用老爹资源方面,很符合人民心目中的官二代的特点:走捷径捐了个县官。

对于王亶望来说,县官实在不算啥。他的捷径直奔当朝皇帝。当时乾隆皇帝在位,某次到天津视察指导工作,王亶望趁机送礼,当时他在浙江做官,能敏锐地捕捉到这样的消息而且立刻付诸行动,也算他有点功夫。

虽然皇帝一根毫毛没要,但也没表现出不高兴,这给王亶望走捷径求进步的发展思路以很大信心。所以,日后老王在捞钱事业上表现出来的气魄,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

转年,王亶望调任甘肃布政使。到岗后,王大人的第一把火就烧到了买官卖官上。不是打击,是鼓励。

甘肃曾有过老规矩,老百姓可以拿粮食跟政府换国子监生,从而获得做官的机会,谓之“监粮”。后来曾被废止,再后来又被限定在肃州和安西这两个地区执行。王亶望到任,以粮库空虚为借口,将政策重新恢复到全省范围。没几天,又贴出公告,说粮食不要了,凡是有兑换想法的老百姓直接把银子交上来,理由很简单:方便。

这个老王,不但搞收捐扩大化,捐粮现金化,还推进了买官产业化。此后,他再接再厉向中央虚报旱灾,一面申请救济白银,一面称征收来的钱都花在了赈灾上。银子领到手,他也不全搁自己腰包,而是从省级大员到一般的科长股长科员办事员一路分发下去,在岗在编人员人人皆有分红,哪怕这红是真的红,鲜红——全是甘肃人民身上的血,也不可阻挡王大人造福干部队伍的美名传遍四海。

这一行动无异于催生了一个新兴产业。分红的现实和远景急红了一双双眼,一时间人民群众捐粮缴银的积极性空间高涨,有钱的要交钱,没钱的借钱也要交,交不上银子的哭着喊着要交粮。半年时间,一统计,出捐人共计一万九千名,收到豆麦八十二万石。图什么呢?太简单了,大家都想捐个官,弄个编制在办公室里一边坐着喝茶一边等着分红。

短短半年时间,王大人放了两颗卫星,搞出来两个“万”:人数破万,粮食逼近百万。这带有俩万的辉煌政绩一路报上去,到了乾隆手里,并没有让他高兴,反而起了疑心。

乾隆下令把陕甘总督勒尔谨唤来,提出了“四个为什么”。第一,甘肃那么穷的地方,怎么会有近两万人捐官。第二,怎么会有这么多余粮。第三,半年光粮食就收了八十二万石,照这速度积累颇丰,用途何在。第四,即便借贷给民间,那不如干脆不收,直接留给百姓使用。

四个为什么像连珠炮一样轰出来,却难不倒能言善辩的勒尔谨,尤其是腰包鼓鼓的勒尔谨。勒大人口舌内外早都裹满了蜜糖,比谁都知道自己是哪个单位的,比谁都有数知道自己代表谁说话。一顿神侃,史称“饰辞具覆”,大谈甘肃地区如何顽强拼搏促进生产,王亶望如何兢兢业业发展经济,顺带把自己统御有方和托皇帝的齐天洪福都一并赞美到位,把乾隆皇帝心头一连串的小问号彻底拿下。

直到七年后因其他案件牵连,王亶望东窗事发才被判了死刑,并且从此成为廉洁教育的反面典型。可惜的是,人头落地看似震慑人心,却缺少真正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来约束官员行为,大环境不变,没了王亶望,还会有李亶望、张亶望来前腐后继。

所以,我们不妨以最坏的恶意来揣度,当时一定有不少人在心底怀念老王,怀念那一段过一阵儿就发钱的好日子。这绝对不足为奇。

2013-08-20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