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在电影院看电影,怎能不生气

看电影发出噪音被打,这样的新闻,中国连发了几起。之前,则是提醒不文明观影者的观众被打。

三亚有俩男人,看电影叨叨叨,俩姑娘说了句能不能不要说话,就被打得鼻血爆流。上海一对夫妻提醒邻座别聒噪,散场后被尾随到地库,四个打俩,愣是给打出个脑震荡、耳膜充血。

作为电影院常客,遇着再夸张的主儿,一般我都是用眼神提示对方,可自从知道你瞅啥,瞅你咋地的隔空交流也能招来乒乒乓乓后,连眼神也不敢了,任凭小怒火在心中燃烧,默念着咒语也不敢吭啊:百十来斤实在不耐打,能做的就是一忍再忍,忍无可忍……继续忍。

为嘛?因为不会武术。

桂林电影院里开闪光灯拍照者被打,山东熊孩子看3D过于吵闹也被打的新闻发出后,评论亮了,点赞的海了去了,被打者接受采访,有要求打人者主动自首的,也有痛定思痛:你要说我做错了,我可以道歉,但你也不能打人啊。

一众中国网友齐刷刷回复,做了我们一直想做却不敢做的事儿。有网友留言说,跟有些人讲理是讲不通的,打一顿的记性要比什么都来得快一点。

这样当然也是不对的。

于是,观影十大恶习又开始评选,文明观影又开始呼唤。有用吗?难。

‌‌“这不是《士兵突击》演老A那个么,还是那么黑,也不擦点防晒霜……‌‌”‌‌“嘿,《潜伏》里的陆处长,又看着他了,叫什么来着,就在嘴边挂着……‌‌”‌‌“你说这香艳场面现场怎么拍啊,导演就是女演员老公,旁边看着……‌‌”在爆米花的咔嚓声里,电影院里的两位观众,开始了对金黄麦子地的啧啧欣赏和超大碗油泼面的吧唧赞叹,这是贴片附赠的4D解说员?

删节过的《白鹿原》156分钟,这两位几乎从头评到尾,现场加个速录员,结束了就是一篇从服装到造型从台词到背景从演员到原著的包罗万象的影评。咳嗽、侧目,统统不管用,俩人解说得比韩乔生还投入,权当自己包场,屏蔽了其他观众。

类似的场景,绝不仅仅是石家庄电影院的特点。

不曾设置分级的国产电影,总有家长带着兴奋过度的孩子前往,说话、叫闹、满场子跑,还有熊孩子就喜欢踹前座看前座怒气冲冲的脸。大人就不教吗?

看场聒噪的打斗片也就算了,总有个好人要和坏人一起死,如何腹黑的倒戈和反间,看的都是个热闹,可如果小清新的爱情片或者靠台词和镜头让人感动的作品,咱能把手机调成震动么?

《失恋三十三天》热播,正跟着黄小仙的自白和夜色中她追逐的出租车,左右邻座都在极力调动青春期的小情绪试图入戏,前排的姑娘刚把头靠上男友的肩膀,后排一大叔的最炫民族风铃声起了,喂,你定吧,7、8个人的包间就行……可怜我刚挤出两滴的眼泪啊,伴随的抽泣被生生掐断,揪着湿成一团的纸巾冲着前方的屏幕大喊:shut up……后排悠悠再讲:王总爱吃那的肘子,记得点一个啊……和茄子一样安静的观众,沉默着习惯着。

龙应台写过一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我生气啊,我非常生气啊,可我站出来要求噪音停止的结果很可能是在所有观众的注目礼中被语言或者肢体修理成身残志坚。

但集体沉默的结果,就是电影院看电影的愉悦度不仅仅取决于电影,还取决于你同场的观众文明水平。

你肯定在电影中途,听过各种铃声,也肯定遇到过迟到了还打开手电筒大摇大摆慢吞吞穿过一整排座位去坐下的观众,还有脱了鞋搭在前排靠背上和缝纫机一样高频振动,抖的前排看到的电影屏幕都是波浪线。

一直在刷微博的前排,屏幕比电影还亮堂,黑灯瞎火吧,挺刺眼。

电影院是个院,院里肯定比家里人多,这么多人聚在一起看电影,图的一是音像,二是一起哗然和爆笑的集体效果,但总归公共场所需要点点的无形约束。

富裕起来的中国人,迫切想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在任何场合都渴望通过发声来强调这一点,他明白有一些权利,并不断地在各种场所扩大这种权利‌‌“我愿意!关你屁事。‌‌”是他们的口头禅,并积极主动忘记了还有要尊重他人顾忌他人的义务和规则要执行,并且他们不知道,没有意识到要尊重他人,不仅不能证明自己厉害,反而只反映了自己不够高级。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